11.26 於冬:“博納模式”創贏新主流大片

於冬:“博納模式”創贏新主流大片

最近博納又有了新話題。11月23日晚,在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中,博納影業集團出品的影片《紅海行動》和《地久天長》榮獲四項重量級大獎。林超賢憑藉《紅海行動》榮膺最佳導演,王景春、詠梅憑藉在《地久天長》中精湛感人的演技,獲得最佳男女主角獎。此外,阿美、王小帥也憑藉劇本《地久天長》獲得了最佳編劇獎。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最佳導演林超賢

以及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左起)

另一件事是最近由博納影業、東方影業、貓眼影業出品,葉偉信導演並監製,甄子丹主演並監製,袁和平擔任動作導演的電影《葉問4》,發佈了“十年傳奇路”特輯,回顧了詠春宗師葉問一路走來的傳奇歷程。這部電影將於12月20日上映。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一邊是合作多次、打開主旋律商業電影新路的導演,一邊是在電影系列中一以貫之賦予精神內核。這兩個方面似乎恰巧側寫了近年來博納,或者說於冬個人的創新、堅持與情懷。

從“山河海”到“中國驕傲”

在杭州機場過安檢的於冬,發現了一個細節,軍人優先通道的指示牌下還有一行字:消防員救援人員優先。“是不是我的電影起的作用?”這是於冬的第一反應。不久前博納出品的《烈火英雄》這部講述“大連716大火”事件的影片,收穫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不過,相比這些,電影能對人們日常生活、對社會產生的一些直接間接的影響,似乎讓於冬感到更為欣慰。“電影承載著價值觀,承載著直抵心靈的影響。”於冬說。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作為博納影業的創始人,多年前,於冬就投資過火災題材的影片《逃出生天》,但和《烈火英雄》相比,後者的格局顯然已經更大。“剛開始想著做一個消防安全片,沒敢想要拍電影,但是‘大連716事件’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所以儘管時隔9年,我還是決定要拍。”做下這個決定後,於冬便開始組建團隊,採訪、瞭解事件原委、準備劇本。於冬要求文戲與特效都要保證最大程度真實,於是有了後來影片呈現出的一系列現代裝備、震撼視覺以及情感細節。“製作水準和情感共振,實現這兩個共贏,我覺得是一定能贏得觀眾的。”和《烈火英雄》同屬“中國驕傲三部曲”的另一部取材於真實事件的《中國機長》,截至11月19日,上映票房已累計28.63億,不少觀眾直呼“看哭也嚇哭了”,事件本身的震撼程度、影片的特效、演員的表演,都成為影片之外引起人們熱議的話題。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這兩部難度不小的“命題作文”,於冬都完成得頗為漂亮。繼《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後,博納再次展示了其拍攝主旋律商業大片的超強能力,有媒體將其總結為“博納模式”。比起一些主旋律電影的概念化,博納近些年的主旋律影片遵從類型片的創作規律,同時更加探討人性的深度。對此,於冬認為,主旋律不僅僅體現在英模人物、歷史革命題材上,它更代表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現代電影的技術和語境來完成創新性的表達和創造性的轉換。”

“年輕一代的觀眾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通過互聯網的播放平臺,看到的都是世界級的電影,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過去主旋律電影傳統意義上的表達方式,跟現代電影脫節,年輕觀眾可能會排斥。他們在銀幕上看慣了好萊塢電影的動漫英雄、科幻英雄,上天入地,太空救險。但是我們的時代在呼喚中國英雄。如果我們的影視作品過多地去描寫90後、00後的頹廢,這種負面情緒對社會建設沒有任何益處。為什麼不讓熱血的年輕孩子們意識到他們也可以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那我們電影人就要用現代電影的創作力,也就是美學價值的突破、類型的突破和我們思想表達的突破來為年輕一代解讀主旋律。”於冬說。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事實上,《烈火英雄》和《中國機長》並非博納對新主流大片的首次嘗試。在由這兩部影片和《決戰時刻》組成的“中國驕傲三部曲”之前,還有一個“山河海三部曲”,分別是2013年的《智取威虎山》、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和2018年的《紅海行動》。要知道,在2014至2015年間,正是IP與流量當道的市場,充斥著玄幻劇、古裝劇、宮鬥劇、盜墓劇,以及綜藝、歌曲速成改編的大電影,它們豪取票房,甚至出現了可以根據粉絲訴求更改影片結局的現象。“我覺得這些可能都是各種現象、各種探索,但那段時間的確給很多電影專業導演以思考,還要不要敘事?還要不要塑造人物?還要不要聲音技術?我相信還是要回歸電影創作的本體,要塑造人物,要有敘事結構,要起承轉合,要有製作,要有專業態度。”於冬說。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博納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闖出了一條主旋律商業電影的新路。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算是一個大轉變,這部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的影片獲得了當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大獎。也是那一年,一大批年輕的電影導演達成了“長春共識”——堅持質量是電影的生命線。“如果我們的電影、電影院的業態完全互聯網化,那我們辛辛苦苦建立起的1萬家電影院、6萬張銀幕相當於拱手讓給好萊塢電影。”於冬說。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山河海三部曲”用了6年拍攝,到了“中國驕傲三部曲”,博納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同時在3個月內密集投放市場,規模佈陣已不可同日而語,觀眾看到的還有更勝一籌的工匠精神與專業態度。“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於冬認為,票房不代表一切,但票房代表觀眾的選擇,而觀眾的選擇是第一位的。“電影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票房,它背後是溫度,觀眾的溫度,你能想象握著這張電影票的手的溫度。”

打磨內功,始終深耕電影主業

五六年前,內地影市風起雲湧,很多頭部影視公司趁著行情大好,拿著大筆融資開始向地產等非電影業務進軍,而博納似乎是這股狂熱中少有的“異類”,其核心業務佈局始終沒有脫離過電影。相比上市公司的CEO,於冬更像是一個奮鬥在創作一線的電影人,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因為專注,所以專業”,“許多投資人商業的視角可能比我開闊,隨著中國經濟大潮的席捲,各種商業機會都有,許多投資人都賺到了。但是電影不能一味奔著投資賺錢去。”

從“穩準狠”地做電影發行,到業務升級的過程中率先站上合拍片的舞臺,再到從港片發行戶轉向主旋律商業片引領者,我們都很少看到博納追逐流量或是IP的動作,於冬說他對此從不感冒。看看每次電影創作時,於冬選演員的標準和拍攝要求:零下30度的雪鄉,4個月的拍攝,有了《智取威虎山》;零上40多度的熱帶雨林,7個多月的拍攝,有了《湄公河行動》,這並非如今市場上流量明星所能做到的。所以於冬常說這兩部作品的男主張涵予是敬業的、職業的演員,“內功是要慢慢磨的。”於冬這句話在說演員,在說電影創作,又何嘗不是在說博納這20年的歷程。

於冬是從體制裡出來的很早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當年於冬剛邁出校門,就踩在了電影業政策變革的節點上——各製片廠獲得了故事片的自主發行權,不再由中影統一發行,隨後,民營公司也有了參與發行的權利。以出眾的發行能力,於冬在26歲那年成了北影廠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科長。1999年,他用3萬積蓄和27萬借款創立了博納,在民營電影公司之中,博納是先行者。至今,於冬回憶起那段創業時光還會為我們講述包括他自己在內的3個人,是如何拎著拷貝在全國跑業務的。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2001年,博納拿到了首張民企電影發行許可證,並開始走向香港電影圈的主戰場。有媒體細數過於冬這段時期的征程:從拿下文雋監製的《我的兄弟姐妹》,以2000多萬元成為當年票房亞軍,於冬一舉在香港電影圈打出了名氣;到《天脈傳奇》與《蜘蛛俠》對打,最終以3000萬票房進一步邁進香港影視圈。自此,博納幾乎壟斷了港片在內地的發行,並開始大規模參與電影投資製作,《竊聽風雲》在2009年暑期檔拿到1億票房,《十月圍城》在2009年賀歲檔拿下近3億票房。有業內人士認為,博納是在這段時期逐步形成了由香港導演執導、以商業大片包裝主旋律題材的方法論,這在後來的“三部曲”系列得到了更為徹底的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榮獲第32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的林超賢,可以說也是於冬“慧眼相識”的香港導演,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於冬打開主旋律商業電影的新路,和林超賢合作的這兩部電影功不可沒。甚至許多人評價,當年以警匪類型片導演著稱的林超賢與博納合作之後,突破了警匪類型片的美學價值。於冬則表示,“把香港警匪片的動作元素、好萊塢特工片的炫酷感覺,加上國內具有共鳴的情感故事,達到一個完美的結合。”

博納的第三個“十年”

博納曾拿下第一張民營的發行牌照,前不久在院線牌照開放後,博納又拿下了新規後的首張牌照。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博納已完成65家影院的建設開業,2019年還有穩定的繼續開業的計劃。“曾經偷票房橫行的年代,我深惡痛絕。所以我投資的第一家電影院,博納悠唐電影院開業時,我就鄭重承諾,絕不偷票房。我要自己發行還要自己放電影。”這是於冬的執著和信心。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20年,博納成長為一家全產業鏈的大型民營的電影製片公司,至今,博納累計出品電影已達270多部,每年的電影產出量穩定在15部左右。每個禮拜、每個節假日、每個春節,博納從未缺席。在於冬的計劃裡,未來的產能不會盲目擴大,“要做頭部的頭部,就是為全年四大檔期定製。”有業內人士曾評價,於冬對電影行業的敏感始終帶著典型的影片發行思維。

今年,在籌備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影片時,博納的“中國驕傲三部曲”中包括了一部講述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進駐北京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髮之際,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的《決勝時刻》。於冬在採訪中特意提到這部作品——這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首次交給民營電影公司拍攝製作,“這部電影有著特殊的意義,是對博納的信任,我們義不容辭。”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票房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中國的電影銀幕數量從1800張有效的單廳銀幕,發展到現在的66000張現代化多廳,成為世界第一大放映市場。“經過17年的產業化發展改革,中國電影正在成為世界電影產業的引擎。”於冬說,“未來的十年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一方面,在國內本土市場中國電影要佔有絕對優勢,另一方面,中國電影的海外出口能力、輻射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將成為向電影強國邁進的標誌。”

作為中國電影“承上啟下”的一代,於冬既經歷過體制內的時代,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中的困頓、變革與發展。如今,不斷有新的民營影視公司入局、也有巨頭呈隕落之勢。當被問到第三個十年,博納的“危”與“機”會是什麼?於冬回答,要多元,要有耐心,藉助國家對於電影產業的深化改革,隨著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不是又投資了哪部哪部大片,而是產生世界影響力。”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在高朋滿座的博納20週年之夜,曾經將於冬引入香港導演圈的文雋、伴隨於冬從第一次紅毯走到納斯達克的施南生、博納合作的第一位導演黃建新以及林超賢、劉偉強等齊聚一堂話舊交。有媒體在描述這個畫面時寫道:“跟互聯網影業用數據和片單長度標榜成績不一樣,這裡更多的是中國傳統的情與義。”

過去20年,於冬帶領博納走過的坎坷,與中國電影產業的艱難崛起同步而行。對於博納來說,新的十年已經啟幕,於冬懷揣著初心、信心,率先投入到了時代的新一波洪流之中。

人物介紹

於冬,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是中國目前成功的電影製片人、發行人、出品人之一。現任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中國電影著作權人協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2014年以來,於冬及博納影業先後出品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為代表的“山、河、海三部曲”和《烈火英雄》《決勝時刻》《中國機長》為代表的“中國驕傲三部曲”等。

于冬:“博纳模式”创赢新主流大片

圖源:博納

globaltravelerclu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