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流量明星当宣传大使捞票房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文章首发于微博:北方公园NorthPark

靠流量明星当宣传大使捞票房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为何受伤的总是我杰哥。

将近两年前,《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请张杰当中国区代言人,首映礼上他和派拉蒙影业全球副主席Rob Moore在会上聊得很开心,合影环节也被各位主创拉到最中间,只不过当时“C位”这个叫法还不普及。

接受采访时张杰说,自己的粉丝就叫 “星星”,献唱《星际迷航3》仿佛是命中注定,

“希望我的歌声能够让更多人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那个时候星际迷航粉们已经在漫天吐槽了,“一边是星辰大海,一边是马兰坡,你们真的觉得很配吗?”有trekker声称在现场听到张杰的粉丝说,“我不看外国电影,我是为张杰来的”。

最后电影票房4亿多,不少,但在那个资本助推下电影票房大爆发的时期,只能排到当年的30名开外。

昨天迪士尼在上海开发布会了,回应了这次的“漫威宣发”门。被电影博主“我有好多白手套”问到以后会不会调整宣传手段的时候,负责人说“这次的宣传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核心粉还是大众都不满意,所以不会再用这样的策略了”。

所谓“这样的策略”,就是请流量明星当代言大使。

这个畸形的宣发打法,是从2015年开始,成为好莱坞电影入华的常规打法。《星球大战7》找来鹿晗做官方大使,发布会上比划了几下光剑,王凯成了《银翼杀手2049》的首席推荐官,还在微博上发影评,《王牌特工2》在王俊凯生日当天官宣他为中国推广大使。

这么说吧,从 2012 到 2015 年,北美电影市场的总票房分别是:108.4 亿美元、109.2 亿美元、103.5 亿美元、111.4 亿美元。如果做成曲线图,稍微有点近视都能给看成直线。

而我们这片市场,那几年的票房总量走势是 168 亿、217 亿、297 亿、440 亿。

你可以想象,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在面对这样一个能一年增长 150 亿人民币票房的市场时,一脸懵逼的样子。所以当那些外包宣发公司自信满满地告诉他们“就用流量明星,管用”的时候,不管派拉蒙或迪士尼、华纳,也只能听从照办。

在特定的时期,这种打法其实是奏效的。2015 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奇迹,是靠广大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增量市场拉动的,圈内所谓的“小镇青年”。让小镇青年培养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用的是 IP + 鲜肉 + 票补的三板斧。

于是有了那年诸多平庸电影的票房神话,《捉妖记》24.4亿,《寻龙诀》接近17亿,《煎饼侠》11亿。“妇联2”14亿多的票房也是在那年。而且平心而论,作为全地球最著名的超级英雄IP,“妇联2”的14亿,比起捉妖记和“速激7”将近25亿的票房,不算特别高了。

所以虽然有 DC 粉丝和李易峰粉丝的撕逼、鹿晗粉丝和星战粉丝的大战作为前车之鉴,“妇联3”还是决定走明星代言这条路。毕竟票房引擎在小镇,多说无益。

然后就弄得这次这么难看。漫威道歉道了又道,昨天还特意开发布会回应,这两天依然被漫威粉们骂成傻逼。

中国电影前几年直升机一样的票房增长,说白了是一种非正常状态。就像鲍洪升,从 90 年代开始做“护肾宝”,后来是减肥茶和婷美内衣,到最后的鸿茅药酒,做什么都卖得动,本质上是中国人尤其是小镇人民无处释放的消费力和他对于销售、渠道的把控,跟产品质量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一旦消费市场蒙眼狂奔的增长势头过去,消费者开始擦亮眼睛看产品了,他就出事了。

中国电影也要面对 2015 年的票房奇迹已经过去的事实。请不搭嘎的流量明星当代言大使、直播下跪求票房、导演微博单挑院线……这些宣发手段,在一个初期电影市场出现还说得过去;而在今天,《捉妖记2》首日排片36.7%,几乎破了所有能破的首日记录,最后还不是被《红海行动》和《唐探2》抛开了。

首日排片都不管用了,就别指望靠那些东西去冲票房了。不然只怕是会有更多“张杰”被骂成国耻,更多“陈奕迅”被气得删除微博。

你看当年 Netflix 引入《甄嬛传》,也没说找日日、霉霉、象腿们来当形象代言大使演上一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