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流量明星當宣傳大使撈票房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文章首發於微博:北方公園NorthPark

靠流量明星當宣傳大使撈票房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為何受傷的總是我傑哥。

將近兩年前,《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請張傑當中國區代言人,首映禮上他和派拉蒙影業全球副主席Rob Moore在會上聊得很開心,合影環節也被各位主創拉到最中間,只不過當時“C位”這個叫法還不普及。

接受採訪時張傑說,自己的粉絲就叫 “星星”,獻唱《星際迷航3》彷彿是命中註定,

“希望我的歌聲能夠讓更多人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那個時候星際迷航粉們已經在漫天吐槽了,“一邊是星辰大海,一邊是馬蘭坡,你們真的覺得很配嗎?”有trekker聲稱在現場聽到張傑的粉絲說,“我不看外國電影,我是為張傑來的”。

最後電影票房4億多,不少,但在那個資本助推下電影票房大爆發的時期,只能排到當年的30名開外。

昨天迪士尼在上海開發佈會了,回應了這次的“漫威宣發”門。被電影博主“我有好多白手套”問到以後會不會調整宣傳手段的時候,負責人說“這次的宣傳當中可以看得出來,無論是核心粉還是大眾都不滿意,所以不會再用這樣的策略了”。

所謂“這樣的策略”,就是請流量明星當代言大使。

這個畸形的宣發打法,是從2015年開始,成為好萊塢電影入華的常規打法。《星球大戰7》找來鹿晗做官方大使,發佈會上比劃了幾下光劍,王凱成了《銀翼殺手2049》的首席推薦官,還在微博上發影評,《王牌特工2》在王俊凱生日當天官宣他為中國推廣大使。

這麼說吧,從 2012 到 2015 年,北美電影市場的總票房分別是:108.4 億美元、109.2 億美元、103.5 億美元、111.4 億美元。如果做成曲線圖,稍微有點近視都能給看成直線。

而我們這片市場,那幾年的票房總量走勢是 168 億、217 億、297 億、440 億。

你可以想象,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在面對這樣一個能一年增長 150 億人民幣票房的市場時,一臉懵逼的樣子。所以當那些外包宣發公司自信滿滿地告訴他們“就用流量明星,管用”的時候,不管派拉蒙或迪士尼、華納,也只能聽從照辦。

在特定的時期,這種打法其實是奏效的。2015 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奇蹟,是靠廣大三四五六線城市的增量市場拉動的,圈內所謂的“小鎮青年”。讓小鎮青年培養起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用的是 IP + 鮮肉 + 票補的三板斧。

於是有了那年諸多平庸電影的票房神話,《捉妖記》24.4億,《尋龍訣》接近17億,《煎餅俠》11億。“婦聯2”14億多的票房也是在那年。而且平心而論,作為全地球最著名的超級英雄IP,“婦聯2”的14億,比起捉妖記和“速激7”將近25億的票房,不算特別高了。

所以雖然有 DC 粉絲和李易峰粉絲的撕逼、鹿晗粉絲和星戰粉絲的大戰作為前車之鑑,“婦聯3”還是決定走明星代言這條路。畢竟票房引擎在小鎮,多說無益。

然後就弄得這次這麼難看。漫威道歉道了又道,昨天還特意開發佈會回應,這兩天依然被漫威粉們罵成傻逼。

中國電影前幾年直升機一樣的票房增長,說白了是一種非正常狀態。就像鮑洪昇,從 90 年代開始做“護腎寶”,後來是減肥茶和婷美內衣,到最後的鴻茅藥酒,做什麼都賣得動,本質上是中國人尤其是小鎮人民無處釋放的消費力和他對於銷售、渠道的把控,跟產品質量沒有半毛錢關係。而一旦消費市場矇眼狂奔的增長勢頭過去,消費者開始擦亮眼睛看產品了,他就出事了。

中國電影也要面對 2015 年的票房奇蹟已經過去的事實。請不搭嘎的流量明星當代言大使、直播下跪求票房、導演微博單挑院線……這些宣發手段,在一個初期電影市場出現還說得過去;而在今天,《捉妖記2》首日排片36.7%,幾乎破了所有能破的首日記錄,最後還不是被《紅海行動》和《唐探2》拋開了。

首日排片都不管用了,就別指望靠那些東西去衝票房了。不然只怕是會有更多“張傑”被罵成國恥,更多“陳奕迅”被氣得刪除微博。

你看當年 Netflix 引入《甄嬛傳》,也沒說找日日、黴黴、象腿們來當形象代言大使演上一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