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是我們的柯潔

張小龍是我們的柯潔

01

但產品之神對自己的分數很不滿意,上臺後連忙說自己沒戴耳機所以沒打好,上禮拜打到過 6000 多分,“大家多花一點時間也能像我這樣”。

在他那一個小時演講裡,你經常能感受到和他身份不符的蜜汁任性。

過去一年在頭條的強壓之下,關於訂閱號要做成信息流形態的傳言滿天飛。張小龍15號也現場回應了,他問了一下觀眾“你們覺得訂閱號要不要做成信息流”,然後又故意說“我都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信息流”。

都知道從 2015 年開始,整個互聯網陷入了巨大的流量焦慮,線上的機會幾乎沒有了。但當天演講的最後,作為全中國最大流量黑洞的締造者,張小龍卻說他覺得人們花了太多時間在線上,喪失了很多真實生活的體驗,團隊正在反思,“開始懷疑線上生活”了。

是是是。不知妻美劉強東、普通家庭馬化騰,“用完即走張小龍”。

這是屬於開發人最純粹的快樂,在今天的刺刀見紅的互聯網世界裡,越來越稀缺了。

二十年前可不是這樣的。當年馬化騰在深大唸書,學校有機房,電腦公用。馬化騰和小夥伴們為了秀技術,寫病毒鎖住電腦硬盤,之後想用這臺電腦的同學必須破譯前一個人寫的程序。

後來馬化騰畢業,去了潤迅。大學同學張志東讀完研究生回深圳工作,有一天忽然發現公司一臺服務器經常莫名其妙死機,追查異常訪問,發現來自潤迅公司。打電話給馬化騰,小馬哥呵呵一笑,“我就是試試你的水平”。

雷軍當年也是理科生裡的文藝青年,有段時間很喜歡看小說月刊。99年前後,雷軍還在金山的時候,王欣去面試程序員,雷軍問她,“你寫程序有寫詩一樣的感覺嗎?”

但後來他離開金山,一頭扎進手機市場這個紅海里。16年小米被 OPPO、vivo 擠出了出貨量前五,神話頓時破滅,雷軍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把之前鋪開的業務線夯實了,把各種內憂外患搞定了,終於度過了低潮期,現在準備要上市。

你可以去問問他,讀上市申報材料還有沒有讀詩一樣的感覺?

02

網上流傳張小龍說過一句話,“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這句話哪怕是魯迅說的,安在張小龍身上也顯得很合適。關於龍哥的文藝和深沉,和菜頭《我所知道的張小龍》裡寫得很清楚了,這篇文章沒看過就別說自己是做互聯網的了。

但張小龍之後,你還說得出互聯網行業有哪個以文藝、感性著稱的產品經理,做出過現象級的產品或者企業?

過去三年,整個中國互聯網最成功的公司是今日頭條。頭條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工程師文化而非產品經理文化佔主導,簡單來說就是不服少逼逼,跑個 AB Test 看看。

張小龍和張一鳴,都姓張,但卻是兩個極端。前者信奉直覺,喜歡做先驗式的判斷;後者極端理性,一切用數據說話。

張小龍讀書時除了寫程序,也喜歡下圍棋,也喜歡和同學聊老道莊周,也喜歡打檯球,而且玩什麼都上手很快。而張一鳴骨子裡對“效率”的追崇也是從讀書時就開始了,他希望自己的行為、輸出都要快點看到結果,而計算機是最快的,所以考了微電子,後來又轉到軟件工程。

一個是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產品天才,一個是追求極致效率和精確度的“機器人”。

看客們更喜歡張小龍,因為他身上沒有不近人情的機器味,他也抽菸,也跟普通人一樣容易沉迷小遊戲。但實際上這些年躥起來的互聯網創業者,卻大多是更像張一鳴這樣的理性派。

快手的初創團隊是個典型的工程師團隊,每個人都是死理性的數據派,用宿華的話說,“想法不一樣也不會輕易槍斃掉,直接上線用數據說話”。當初快手的 UI 整體改成白色,就是從用戶那 AB Test 過的結果。

程維則身上流著阿里中供鐵軍的血,而且滴滴一路是踩著競爭對手的屍體走過來的,再加上資本的交織和政策的壓力,你很難想象他做產品時會帶著張小龍那種關懷。他當時拿第一版滴滴 App 給王興看,王興評價時用了“垃圾”兩個字。

這其實是互聯網的發展二十年後自然產生的結果。競爭越來越激烈,結構性的機會越來越少,目之所及都是巨頭的地方。沒有人敢憑著感覺拍腦袋走路了,必須要靠數據告訴我們哪裡還有縫隙,因為稍有差錯就萬劫不復。

所以這個時代下,已經很少出現像張小龍定義下的那種產品經理了——“產品經理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去把握用戶需求”。

前幾年老有人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是句假話。真相是,機器才是產品經理。

03

但張小龍說自己很滿意小程序這個節奏。你可以看出來他已經很厭煩被外界當成救世主,每個細微動作都被賦予過多的意義。

為什麼?因為我叫你一聲產品之神啊。

這種預期是不負責任的,但又是無可厚非的。人工智能時代現在看起來離我們還遠,但我們科技產業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往那個方向走:語音助手,無人駕駛,機器人等等。在那個新時代,個人英雄主義會逐漸式微,重要的決策交給數據和機器可能會更準確,科技行業的“人味兒”會被機器的鐵鏽味兒蓋過去。

這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大佬,說要用直覺而不是圖表和分析去把握用戶的需求,說打遊戲是件正經事兒,說故意去感動一個人是不尊重他,說他有點懷疑線上生活了……這簡直像是跟 AlphaGo 頑強對抗的柯潔。

而觀戰柯潔對 AlphaGo 時,你是會默默在心裡為柯潔喊一聲加油的,因為他是“人類最後的堡壘”。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愛下圍棋的張小龍。

什麼東西能打倒無所不能的機器人?神唄。所以我們不停神話他,希望他用充滿人味兒的方式再創造出一個新的奇蹟。

2001 年 Foxmail 被博大收購的時候,當時作為圈內明星開發者張小龍寫了封公開信,“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得出它 (Foxmail) 的每一個細節……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我突然有了一種想反悔的衝動”。

但其實,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的。說不定會像《銀翼殺手2049》裡的女警督對主角說的那樣,“你沒有靈魂,也過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