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坐著輪船去蚌埠

【原創散文】坐著輪船去蚌埠

記憶裡有些聲音很特別,比如輪船的汽笛聲,日久彌新,至今忘它不得。

大新街位於淮河大壩的北岸,離我居住的村子有八里路,從下游的大柳巷到上游的蚌埠,每天各有一艘客輪往返與兩地。大新有客輪碼頭,售票站設在大壩北面緊臨大壩,買過票就可以翻過大壩,到碼頭等候客輪的到來。蚌埠發往大柳巷的船是順水,到大新就早,可是逆流而上的大柳巷過來的船到大新,天快接近中午了。正是因為這樣,這艘客輪停靠大新碼頭前的汽笛聲,就有了特別的意義。正在田裡勞作的婦女們只要聽到這艘船的鳴笛聲,是不需要隊長髮話就可以回家做中午飯的,有時不知什麼原因遲遲沒有鳴汽笛聲,女人們就會犯嘀咕,甚至有些潑辣的女人會把夾不上筷子的話說出來,引得男人們起鬨罵娘。即便農閒的時候,只要客船的鳴笛聲一響,男人就會對著自己家的女人說,還不趕快做飯,輪船都響過了。那時,家家都沒有鍾和表,把大新傳來的輪船的鳴笛聲,當成了報時鐘,比隊長的上工哨子聲要好使的多。

特別是陰天或是下雨天,淮河裡的客輪就好像是停在自己家門口一樣,聲音聽起來特別近。甚至,連臨淮關和蚌埠那邊跑著的火車的汽笛聲,也能聽的到。

有一天,已讀初二的我便有了一個現在看來很唐突的想法,去蚌埠找父母。這個想法冒出來,想念父母只是一個原因,另一個直接原因是與班裡的“胡二楞”有關。胡二楞讀書有些不照,可其父是個精靈鬼,生產隊時就偷偷摸摸用秫秫(高粱)脫粒後的頭做笤帚,去大城市上海賣,過去算是投機倒把也被批鬥過,後來,土地大包乾,他家的日子過得比村支書家都滋潤得多。返回的時候,他從上海坐火車到臨淮關,再轉乘客輪到大新下。每次回來他都會帶客輪賣的麵包給他的兒子胡二楞吃。這位外號胡二楞每次從書包裡掏出麵包,就像從書包裡捧出一塊狗頭金子,左手託著麵包,眼睛直勾勾瞅著麵包外層上的包裝紙,一路上,待人多的時候,他才會把包裝紙撕開,表皮黃褐色的麵包便兀自露了出來,他用右手慢條斯理的撕著,似乎很高雅地往嘴裡放著,其實,胡二楞此時的一舉一動並不笨,他是在炫耀只有他才有輪船上的麵包吃……興許,他要是大口大口地吃下去,我們這些孩子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可是他偏偏一小點一小點地撕著吃,烤麵包的那種麥香和絲絲甜味,漫不經心地往我們的鼻子裡鑽,撩撥著每個同路者的味蕾。我暗暗地罵了句,狗日的二楞子!

正是因為父母在蚌埠,正是因為去蚌埠必須坐客輪,正是因為客輪上有胡二楞曾經吃過的那種麵包賣,我就決定去一趟蚌埠。三叔看我一個孩子在家怪可憐,就偷偷從剛賣大蒜薹的錢裡塞給我七八塊錢,這也為那次也是第一次坐上輪船去蚌埠解決了路費問題。不過這是我的私自計劃,不敢告訴三叔,否則,他不會放心我一個人去蚌埠的。

春天裡,所有的鳥雀都起的早叫的早,可是今天它們沒有我起的早,天麻麻亮我就地奔往大新趕。一路上一會兒想象著大輪船的模樣,一會兒又想象著蚌埠的模樣,其實,蚌埠我一次也沒去過,哪裡能想象的出來啥模樣,只不過在一種那個時代的提包上,看到過蚌埠的圖案,圖案裡有高樓有汽車有火車,後來感覺那應該是以蚌埠火車站坐為背景畫出來的,一路上想象蚌埠就是圖案上那麼大個地方。

從大新到蚌埠的票價今天已經記不起來了,恍惚覺得不會超過兩塊錢,買好票,我就跟隨大人翻過淮河大壩去輪船碼頭候船了。

汪曾祺在《露水》一文中提到“三大慢”:等人、釣魚、坐輪船。其實,等輪船要比坐輪船慢得多。當人們看到從東面駛來輪船的輪廓時,天已經快臨近中午,人們開始騷動起來。肩扛的,肩挑的,手提的,每個人都做好了上船的準備,我很簡單就背個黃書包,裡面放本書。汽笛聲響起,煙囪裡有股股黑煙冒出,輪船做著靠岸前的衝刺,浪花翻卷著撲打著岸邊……船靠岸,船員們紮好大鐵錨放穩跳板,便開始先下客再上客,大新算是小站,上下客都比較少,很快輪船就起錨向蚌埠方向前進。

船倉里人多,還有吸菸的,所以氣味混雜難聞,多數的時候我都是順著懸梯走到船的甲板上,看淮河兩岸的風光。到了古鎮臨淮關,最早看到的是淮河北岸屬於五河縣管轄的臨北人,清洗著一筐筐牛的內臟器官,接著才看到河南岸屬於鳳陽縣管轄的臨淮關人,則把一車車蜂窩煤用平車上渡船運往河的北岸。我至今沒明白為什麼很小的十里城居然設置了停靠站,十里城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岸齊刷刷的陡峭,沒有緩坡。

當輪船停靠蚌埠碼頭的時候,紅紅的夕陽快要落山,下了船的人們很快融進了熙熙攘攘人流。第一次去蚌埠我也是沒有膽怯和猥瑣,記得父親無數次說過的話,“路在嘴上”,意思是去哪裡,要多問人。記憶裡經過國強路,而且看到賣炒好的瓜子和花生都是一口袋一口袋的擺放在那裡,感到很新奇,那時我就喟嘆原來城人吃瓜子和花生比俺農村人還方便嘞!

一九八二年沒多久,五河至蚌埠的公路通車,水路客運漸漸失去競爭力,客輪很快就停止營運了。

今非昔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願意花錢去旅遊。我想,如果這段水路能開通旅遊觀光船,集旅遊觀光為一體,品嚐淮河裡的魚,享受淮河兩岸特定的地域歷史與文化,豈不是件美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