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鯨拜媽祖奇觀

每逢初春三、四月媽祖誕辰期間,深滬灣風平浪靜的海面,會出現一群又一群的海豚,它們時而仰首蹦跳,躍出水面;時而伏首低遊,潛入水中;時而擺動尾鰭,濺起浪花朵朵。遊弋在後山媽祖宮前海面的海豚,成群結隊地向著媽祖朝拜,歷久方才離去,此景象一時蔚為奇觀。

文/吳煜煜

在晉江深滬半島後山社區伸向海洋的最尖端處,有座媽祖宮。媽祖宮坐東面西,面向碧波萬頃的深滬灣,咫尺間就是檣桅林立,千帆艘競渡的中國中心漁港。後山媽祖宮建築在晉江沿海礁盤上,它以木石磚瓦為主結構,建築規模中規中矩,廟內雕樑畫棟,鐫刻彩漆。近年媽祖宮董事會更在廟前豎立漢白玉石雕媽祖神尊一座,媽祖儀威亭立,慈目環視大海,氣派非凡,神庥廣被,古樸壯觀。

後山媽祖宮建於宋元時期(明代岑下吳質舉修譜時所記載其祖廳就在媽祖宮南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改革開放後重建。源之福建莆田湄州的海上保護神媽祖,在世代以漁為主業的滬江半島,是人們極盡頂禮膜拜,虔誠供奉的神祇。

媽祖原名林默娘,出生於宋朝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相傳她出生至滿月不啼不哭,故取名默娘。默娘幼而聰穎,不類諸女,甫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意。十餘歲,喜靜幾焚香,頌經禮佛。林默娘秉性聰穎,善觀天象,救人濟世,降妖除怪,治病救人,拯救海難。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日,林默娘在湄洲島羽化昇天,時年二十八歲。媽祖昇天後,經常顯靈拯救海難,護佑船隻的靈驗事蹟愈來愈多,沿海民間廣為尊奉,不但百姓尊崇她為靈女、龍女、神女、媽祖,歷代皇帝敕封她為天妃、天后。聖蹟傳播海內外,人們廣為建廟奉祀,香火沿襲至今已越千年。

後山媽祖宮常年香火不斷,每逢漁汛期來臨,南來北往的漁船經過深滬灣,漁民總要到此登岸朝拜或在船上遙拜媽祖。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或九月九日升仙紀念日前後,後山媽祖宮張燈結綵,燭光熠熠,香菸繚繞。五彩紛呈的彩旗獵獵飄揚,鑼鼓叮璫,爆竹喧天,戲班唱戲,樂曲悠揚,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拜奠的漁船千艘聚集,人流川流不息,深滬漁港呈現熱鬧非凡的景象。

每逢初春三、四月媽祖誕辰期間,深滬灣風平浪靜的海面,會出現一群又一群的海豚,它們時而仰首蹦跳,躍出水面;時而伏首低遊,潛入水中;時而擺動尾鰭,濺起浪花朵朵。遊弋在後山媽祖宮前海面的海豚,成群結隊地向著媽祖朝拜,歷久方才離去,此景象一時蔚為奇觀。每逢此刻,媽祖宮前便會聚集觀望海豚的人潮,十分擁擠,一時盛況空前。歷代深滬人把這種奇觀稱為“黑鯨拜媽祖”。

於是“黑鯨拜媽祖”便成為深滬灣及深滬半島一個獨特的景觀。

深滬人稱海豚為“黑鯨”是最原始的叫法。海豚屬鯨目海豚科,出生時呈黑灰色,青少年期體色變灰變淡,佈滿藍灰色斑點,成年後全身轉雪白,但有時呈粉紅色,因此又有“粉紅海豚”之稱,正規的學名叫中華白海豚。

深滬漁民還有另一種普通叫法,把海豚叫為“白(魚+吾)”,也有其他地方稱之為“白忌”和“海豬仔”。廈門及臺灣另有其它俗名叫“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港魚”。民間相傳白海豚是媽祖化身,也有傳說白海豚是媽祖所飼養,因此被稱為“媽祖魚”。

近年來海岸環境嚴重汙染,海洋資源日漸遭到破壞,深滬灣“黑鯨拜媽祖” 這一奇特景觀已多年不見,只能成為老一輩深滬人的追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