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文: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張正霖

市場需求與結構變動

在Artprice和雅昌藝術網合作發佈的《2016全球藝術市場年度報告》(Global Art Market Annual Report)中開宗明義地點出,按照藝術品的資產效益,我們應將藝術市場視為一獨立的經濟產業。與此同時,在全球純藝術類市場上,中國以成交額13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最新的藝術品交易全球第一大國。中國純藝術品的拍賣總成交量,2016年時以38%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一,美國則位居全球第二,市場份額降至28%;英國以17%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法國、德國等國則更居次。換言之,中國藝術品的財富積累已達一定程度,特別是當藝術品交易的規範化需求愈發蓬勃之時,藝術資產管理的機構化和商品化趨勢將更為明晰。由西方的發展經驗看,當藝術市場力圖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時,各種輔助性的服務和商品也將同時大規模誕生。由此分析,正大步邁入新時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將迎來藝術財富或相關資產管理的高峰。此一趨勢,應視為中國藝術財富管理領域的總體發展方向。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紅磚美術館內景

藝術財富管理在新時期,很大程度將以機構作為其營運主體,並以多元化的藝術財富管理商品作為其表現形態。在藝術品由藏品大幅度成為資產之際,唯有機構才有可能承擔多元化的角色並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此類機構不僅能成為藝術品的所有權人、庇護者,同時也能成為其保管者、流通者、運作者,以及各種商業行為的提供者和非物質價值的傳遞者。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中國學者劉雙舟教授曾依據歐洲的經驗,將藝術財富管理分為四種模式:(1)積累財富型管理模式;(2)保護財富型管理模式;(3)財富收益型管理模式;(4)轉移財富型管理模式。這一框架,大體上已將藝術財富的主要目的和功能給予了界分,從通過藝術品完成的財富積累到財富價值的保存,再至相關收益的實現,以及藝術品作為財富對象物的流通等等,構成了一個循環體系。而從實際運作看,仍可加入第五種藝術財富管理模式:綜合服務型管理模式,即運用各種專業途徑,提供客戶所需之服務,尤其在面對大體量的市場需求時更是如此。

中國著名藝術金融學者西沐教授亦於2016年指出,藝術財富管理以及綜合服務平臺將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新藍海。關鍵的是,每一個藝術財富管理模式和平臺的運作均需要靠一組有效的專業技術加以實現,確保執行質量。正如學者劉曉丹指出的,鑑於藝術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複雜內涵和廣泛外延,專業體系和人才的建設已刻不容緩,這也將有助於打破藝術品資產化的發展瓶頸。在全球的藝術品交易量、價格趨勢和藝術品的財務表現均達到一個可信賴的體量時,如何使這些專業技術能夠不斷髮展是目前十分核心的工作,尤其當中國已成為國際藝術品創作及交易的大國時,藝術資產與財富管理技術的發展、創新和突破,實該被視為當務之急。更進一步說,一個相對健全的藝術市場或藝術品交易生態,需要主導性的機構及執行者作為支撐,隨著藝術產業的拓展,各種藝術財富管理相關研究及知識體系亦將更為蓬勃的興起及成熟。

依據理論及實踐經驗,藝術產業中可被界定為藝術財富管理機構的組織大致包含:私人銀行、藝術銀行、企業收藏、企業/私人美術館、基金會、家族辦公室、保稅倉庫、藝術品保險公司、藝術諮詢公司等等。由上述藝術財富管理的四大主要模式看,不同機構確實有側重點的不同,它們共同構成了藝術產業的重要支柱,並按其專業領域產生影響力。如企業收藏、企業美術館及保稅倉庫等經常更傾向於財富保護,主要的業務及專業範圍在於有效地保管藝術品,使其價值不至於受到人為損害。商業銀行中的私人銀行業務,則更傾向於累積及收益等功能,力求確保客戶在藝術市場中的權益。家族辦公室則在保存及轉移等功能面向表現突出,使得珍貴的藝術及文化珍寶能在代際間獲得良好傳承。至於國內經常關注之藝術銀行,如國際知名的加拿大藝術銀行、澳洲藝術銀行及中國臺灣地區的藝術銀行等,均著重在藝術財富的積累和市場的流通性等方面,積極地讓更多傑出的藝術家及其作品順利地進入市場循環當中。而藝術品保險公司則憑藉其專業服務,在藝術品的保管和風險控制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藝術品保險領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2010年保監會與文化部聯合發佈《關於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後,多數保險公司對此領域一直持審慎態度,但多數較大型的藝術機構已對藝術保險有了一定認知。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趙無極《29.01.64》,2017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上拍,成交價2.026億港元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在藝術市場的長期發展中,各類藝術資產管理機構及服務的專業內涵已愈發綜合化。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趨勢,其中,各種機構內的人才配置也愈發多樣性。如私人銀行,以全球知名的瑞士銀行為例,該行的藝術品顧問服務中心(Art Competence Center)可作為某種藝術財富管理的典範模型。該中心向其客戶提供了有關藝術品研究、鑑定與鑑價、保全及運輸、典藏與收購、交易與買賣、遺產規劃、法律支持等等服務。該銀行本身也有豐富的企業藝術收藏,且在藝術贊助上表現突出。由瑞士銀行作出的典範看,一個高水平的藝術財富管理機構,主要的服務範圍至少應當包含市場研究、交易保障、風險管控、法律服務以及收藏規劃等。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荷蘭銀行等在此領域的專業化程度上亦不遑多讓。隨著客戶在藝術市場上的需求不斷增加,藝術財富管理機構的功能自然也將不斷擴張。

藝術財富管理機構在本質上具有商業特質,但其在運作中經常會融合盈利及公益兩種屬性。因此,我們不應該將這類機構做單一性質的理解,而應該從總體角度來把握藝術財富或藝術資產管理的實踐。按其特性,與藝術財富管理有關的業務整體上包含以下內容:藝術投資諮詢、藝術收藏體系規劃、藝術品收藏與交易、藝術品租賃、藝術品展會及流通加值、藝術品信託、藝術品抵押與借貸、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保險、藏品管理、保存與倉儲、藝術品遺產分割、專業培訓、法律服務、藝術品估值、藝術品鑑定、運輸、修復、資產配置、遺產劃分、捐贈、藝術營銷、藝術獎項、規劃及執行藝術贊助以及綜合性服務等。不同的藝術財富管理機構,在核心業務組成上也會有其差異。

其中,藝術贊助及捐贈等業務的性質就近於公益屬性,其功能主要是為企業增加品牌效益,提升其形象與社會影響力。再如藝術營銷,它的功能時常兼具兩面性:一方面,可針對特定藝術品及藝術家進行營銷活動,提升其價值;另一方面,可通過審美行為來強化企業口碑,增加消費者對其服務的認同度等。由這些方向說,當代藝術財富管理機構的運作內容不僅限於藝術市場交易本身,而是逐步擴及與藝術產業有關的諸多方向。在本文開頭提及的《2016全球藝術市場年度報告》中,更是將眾多大型銀行對於藝術的贊助界定為藝術市場中的金融滲透,並肯定其價值。由此角度看,藝術金融的範圍不僅限於商業活動,許多時候更應包括具長遠市場眼光之公益及贊助行為,即使某一銀行和金融機構通過營銷活動成為市場動向的引領者和支持者。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常玉《粉瓶小野菊》,2017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上拍,成交價5072.5萬港元

近年來於中國興起的企業收藏和企業美術館,其功能和目標不僅限於通過藝術品為企業實現獲利,許多時候更是出於整體性考慮,例如增進企業與社會公眾的聯結,或使企業理念獲得更大的傳播,增加投資人和消費者對它的信心等,功效甚為多元,但其綜合效益仍有助於增進企業獲利。以全球著名的“國際當代藝術企業收藏聯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Art,IACCCA)為例,這個成員遍及法國、德國、瑞士、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奧地利、英國、俄羅斯、巴西、葡萄牙、日本、土耳其等國的組織,其宗旨是要探索在變動的環境中企業收藏的未來、責任以及可能的創新之道。該聯盟中的各個機構和美術館均肩負著保管及經營母體企業藝術藏品的職責,另一方面,它們也是藝術世界積極的參與者,藉由展覽活動和教育計劃等途徑來影響藝術潮流、贊助藝術工作者,同時又很大程度地增強了母體企業的社會地位及公眾形象。從國際當代藝術企業收藏聯盟的案例看,企業收藏在中國大陸及全球其他地區都成為一種趨勢。中國的企業收藏和企業美術館事業於近幾年間成長迅速,從目前的發展速度可以預期,它將在短期內超越世界其它主要國家和地區,在規模與質量上成為全球的領先者。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從中國藝術財富管理乃至全球藝術財富管理的發展趨勢看,無論針對私人抑或針對企業提供服務的機構,我們均能發現,相關財富管理機構的運作均致力於提供一個持續性的綜合平臺,並將藝術市場不同的參與者聯結起來。換言之,它們必須與客戶、作品所有權人、藝術家、拍賣行、畫廊以及其它機構、藝術社群乃至公眾產生程度不一的聯結,由此方能解釋藝術產業的實際情形。不同的技術和管理行為也是相互關聯的,如從事藝術質押及融資的商業銀行,仍需要結合鑑定、估值、保管等專業團隊的協助,並在法律及適當設計的合同的配合下,方能順利達成獲利目標。換言之,金融體系本身如缺乏合適的配套條件,是無法完成和拓展藝術質押業務的,同時也難以有效管理風險。再如作為另類投資渠道之一的藝術品信託基金,若缺乏專業諮詢及操作團隊的支持,沒有產業鏈上下游的知識和完整的拍賣體系可供依託,沒有對於藝術精品的深入調研,沒有整合訊息及資源的能力,其盈利性將難有保障。

藝術財富管理是擁有整體性的基礎產業,專業技術彼此嵌套,為藝術產業及市場的運作提供各種必要的服務和商品。如在業內享有口碑的安盛藝術品保險(AXA Art),其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擁有一套嚴密的藏品風險評估體系及全球化的核保與理賠網絡。除此之外,專家團隊的強力支持也是不可缺少。安盛保險的業務立基於對不同藝術媒材和名貴收藏品的瞭解之上,能夠對有關藏品的意外損失、修復、運輸、臨時倉儲等提供保障,同時還能提供其它服務,如藝術品收藏管理、損害防範及運輸、保管和修復上的各種專業建議,還能為客戶提供藝術品專家顧問。各種資源環環相扣,方能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針對藝術財富的商業保險體系。在中國的藝術市場發展中,藝術品的商業保險於近年來亦呈現需求成長的態勢,在業務操作上也將更為成熟並擁有自己的特色。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宋代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上拍,成交價3.036億元,蘇寧藝術館收藏

新的市場格局將使藝術財富管理的發展及創新獲得必要的活水。必要的資源整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並建立起藝術產業的專業信任高度,這將成為其中的關鍵部分。例如,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概念的引入,建立藝術品展示及保管共享空間的構想有了實現的可能,新的交易渠道和技術也為藝術財富管理提供了新的實踐機會。另外,某些新興機構受到藝術銀行經驗的影響,也嘗試著藉由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成長更好地推動藝術品租賃業務,化解藝術品持有和流通門檻過高的問題。再如某些新創交易平臺,試圖藉助互聯網技術開拓出更多的作品拍賣及銷售渠道或使藝術品消費大眾化。在藝術品消費大眾化方面,近期還有另一種發展趨勢,即將藝術策劃、地產開發與商業空間相互結合,操作者期待藉此為實體消費帶來新的幫助,同時也促進新的藝術品交易需求的產生。近年來熱烈展開的各類試驗表明,藝術財富管理在市場需求的激勵下正不斷尋求拓展空間。可以預見的是,各種新形態的機構將快速加入相關機構的行列和生態中,增加藝術財富管理機構的類型和可資運用的制度途徑,並轉化為新的商業服務與市場動能。


從傳統型到創新型的藝術財富管理機構,基本上均服務於藝術品價值的產生流程,包括鑑賞、研究、鑑定、估值、交易、保存、加值、轉移、傳承等。不同機構在此流程中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從而帶動藝術品的流通性(marketability)及流動性(liquidity)的增長,而適當的流通性及流動性的組合對藝術產業發展有著良性作用。各種財富管理技術和活動的實踐都可界定為帶動、調節流通性與流動性的過程,讓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能獲得有效發展,各個環節相互聯繫,最後體現為藝術品的有形和無形價值的提升。藝術經紀、交易流通、藝術品捐贈、慈善與避稅、藝術投資、藝術贊助、藝術品繼承、藝術品保管等藝術品財富管理的市場及制度途徑,將會在新的市場結構、觀念和科技的支持下,在以機構為營運主體的基石上不斷獲得創新。特別是在財富聚集的區域和人群中,藝術品資產化的態勢將更為凸顯。

近幾年,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發生了多樣態的變化。中國的藝術產業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專業化、體系化、規範化、整合化、創新化業已成為藝術品市場內在驅動力。

企業及機構收藏成長顯著

在資本市場上,藝術品已成為第三大投資標的,繼股票、房地產之後成為具有高附加值的資產範疇。藝術品具備不可複製性,屬於珍貴動產,這種特質常使其在主流貨幣貶值時仍能呈現增值態勢。從另一方面看,相較於股票等投資標的,在中長週期下,藝術品投資的效益時常大過前者。換言之,精準地選擇藝術品收藏對象能有效對抗市場的波動及通貨膨脹。在此情況下,全球的高淨值人群紛紛將其投資的一部分置於藝術品板塊,如印象派及後印象派繪畫的相關收藏,為它們的收藏者帶來了可觀的投資效益。近幾年來,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的收藏價格,也在中國市場上呈現出幅度可觀的增長。

德勤及藝術策略公司(Art Tactics)共同發佈的《2016年藝術與金融報告》(Art and Finance Report2016)指出,78%的財富管理人表示,應當將藝術品及其相關收藏品納入財富管理的服務內容,在2014年時,有此理念者僅為55%。在動機層面,72%的收藏者表示,自己主要是出於熱愛或興趣購買藝術品,僅有6%的購買者表示其收藏藝術作品純粹是出於投資獲利目的。由此數據看,出於愛好及興趣進行藝術收藏的個人或企業仍佔大多數。有所愛而至有所關切,這使得藝術市場獲得了高淨值人群的支持。從2016年秋拍及2017年春拍的情況看,高端拍品幾乎都被企業所購得,這也表明企業收藏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在來自新疆廣匯、萬達集團、蘇寧集團、寶龍集團、華誼兄弟、三胞集團等企業資金的支持下,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了億元人民幣時代。由藝術品收藏引發的保管及增值需求,亦使許多企業產生了創辦美術館或博物館的計劃。

與此同時,也有企業在著手併購績效卓著的拍賣行及相關藝術公司,此舉可為其贏得收藏及營運的主動權。近年來中國的藝術市場,在新的資本量及形態的作用下,正逐步走向以機構為主體的生態,藝術品作為有效的避險與投資工具,成為了企業資產配置的新選項。藝術收藏能增強企業品牌價值,提升企業形象,這也成為高端人群持有藝術品的一個理由。企業已成為高端藝術品收藏的有生力量及核心,藝術品的成交價不斷刷新歷史成交紀錄,也帶動了知名藝術家作品價格的快速上升,時間的積澱和醞釀最終帶來了藝術及經濟價值的迴歸。企業進入拍賣市場,也為不同品類及媒材的藝術品增加了不可或缺的市場需求及流通效益。市場參與主體的機構化,對於培育中國藝術管理產業的核心能力也有深遠裨益,綜合性的藝術品資產化服務,如購藏、鑑定、估值、收益、金融化、數據服務、人才供給與培訓等,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孕育。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私人及企業美術館發展蓬勃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產業的興盛等因素,中國的私人博物館在2010年後呈現出雨後春筍般的發展態勢,其中即包括了企業美術館的發展浪潮。吸取了以往的運營經驗,這一浪潮在近幾年又有大規模的發展並逐步走向功能的複合化。2015年底,全球私立博物館峰會(Global Private Museum Summit)移師上海舉辦,會上組織了國內外相關領域傑出人士的對話,此舉便可說明全球對中國私人及企業美術館發展的重視程度。中國的企業美術館已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網絡的重要參與者,近兩年這一態勢則愈發明顯。

從歐美國家的發展經驗看,企業建立博物館通常是為了以下幾個目的:提升員工的企業認同感、強化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可、增進文化及社會公益的目的、追求企業家的歷史定位等等。以北美為例,其多數私人美術館創辦於20世紀早期,如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成立於1903年、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成立於190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成立於1931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和古根海姆博物館與基金會(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and Foundation)都成立於1937年。這些私人及企業美術館,除了擁有高度聲望外,在藝術財富的收藏和管理領域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餘德耀美術館展覽現場

客觀上說,當企業大量收藏了藝術珍品後,由收藏所帶來的保管及展示等需求也會使企業產生建立專屬美術館的計劃。企業美術館內所展示的藝術品多購買自市場,在展示環境及營運的管理方面都以世界及國家的先進水平為追求目標。以蘇寧集團的蘇寧藝術館及籌建中的蘇寧博物館為例,其藏品等級、管理流程、文物保護、環境管控、學術研究等方面,均參考國家級博物館的規範來建立;館內陳列的藏品,原則上均為近30年來該集團董事長個人及家族收藏的書畫、瓷雜、工藝品等,時間跨度由上古、宋元而至當代。在此之前,如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龍美術館、銀川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外灘美術館、四方美術館等私人及企業美術館,也都開創出了自己的經營特色,在不同地區共同打造出了中國的企業美術館體系。


私人及企業美術館的成長趨勢,亦可由2016年發佈的全球首份《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獲得印證。該報告由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聯合世界級收藏家研究機構Larry’s List共同發佈。報告顯示,直至2016年1月,全球範圍內共有317傢俬人美術館。其中,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以45%的佔比位居第一;亞洲擁有全球33%的私人美術館;北美洲佔15%,位居第三。以國家論,韓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私人美術館(45家),美國居次(43家),排在其後的為德國(42個)、中國(26個)和意大利(19個)。全球70%的私人美術館成立於2000年以後,而65%的中國私人與企業美術館成立於2011年後。在中國,73%的私人美術館聚集在北京、上海及廣州這三大城市。北京地區共有9傢俬人美術館,位居全國第一;上海擁有6傢俬人美術館,排名第二;廣州擁有4傢俬人美術館,排名第三。中國的私人美術館面積通常在6001~8000平米,比歐洲私人美術館的平均面積更大。

由於中國大多數的私人美術館為近年所成立,其成長速度和規模可謂十分顯著。在全球私人美術館生態中,中國將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而私人美術館、企業美術館與藝術財富管理之間的關係也將愈發緊密。正如雅昌藝術網總經理關予曾經分析指出的,2010年以後中國當代私人美術館迎來了第二個發展期,在展覽、學術以及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結合中國政府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對文化藝術產業的支持導向,中國當代的私人美術館將展現出自身的特色。從2016年的發展趨勢看,中國的私人與企業美術館正迎向自身的新時代,如龍美術館策劃的《她們:國際女性藝術特展》,共展出了13個國家、105位女性藝術家的108件藝術作品,被Larry’s List評選為2016年年度私人美術館展,獲得了全球相關專業者的肯定。

中國藝術財富管理的途徑及商品化發展趨勢(上)

龍美術館(西岸館)內景

上述《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顯示,從館藏內容看,中國的私人及企業美術館雖已將觸角伸展至西方經典與現當代藝術作品等領域,但其收藏對象仍以本國藝術家的創作為主。從這一點也可看出,中國的私人美術館與藝術社群的關係相當緊密。作為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有生力量,私人美術館將在企業與藝術社群間發揮關鍵的橋樑作用,並通過藝術收藏、展示、贊助、公眾推廣、營銷活動等途徑,實現藝術財富管理與有效運用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