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歷史的轉折點是哪場戰役?

笑探古今

抗日戰爭的勝負手是1945年初的“湘西會戰” ,也是中國軍隊終於確立必然勝利的轉折之戰,它終結了日寇回光反照式的“一號作戰”(國民黨方面的豫湘桂大潰敗)的勢頭,是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次大型會戰。湘西會戰的最終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的正面戰場從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戰役對陣雙方主力:

中國軍隊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中將,轄第73軍韓璇部、第74軍施中誠部、第79軍和第100軍李天霞部。特別加強胡璉第18軍,自緬北空運廖耀湘新六軍為總預備隊。

日本軍隊第六方面軍之第20軍,司令官坂西一郎中將,轄第34師團、第47師團、64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

(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國軍隊之所以在湖南和廣西方向大敗,是有深度歷史原因的,其一是國軍各部深知日本來日無多,都在坐等抗戰勝利,鬥志和士氣低靡;其二是日軍為了挽救南洋敗局,集中了空前的兵力試圖打通中國大陸的交通線;其三是西南地區的國軍精銳,被蔣介石抽走相當部分參加滇西反攻作戰(20餘萬),否則美國人就要停止軍援,這個政治官司當時非常複雜。

從1938年到1944年,湖南方向僅有日寇第11軍所部的威脅,因其兵力不足,薛嶽可以三守長沙而不破。而當日軍決定發起“一號作戰”時,特別成立了第六方面軍,下轄第11軍(橫山勇中將)和新增的第20軍(坂西一郎中將),同時指揮第13、第23和第6軍,特別調來薛嶽的老對手岡村寧茨大將出任方面軍司令官,僅第11軍就加強到近10個師團,一舉佔領長沙,這是要跟華東和華南的中國軍隊玩命的。



(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

日軍為破壞中美聯合航空隊的空中優勢,以第11軍橫山勇部擊破衡陽後,深入廣西發動“桂柳會戰”,奪取桂林和柳州的軍用機場;而以第20軍坂西一郎部沿湘黔公路進攻湘西雪峰山一線,試圖奪取當時最大的芷江中美空軍基地,戰役於1945年4月9日正式打響。

面對日軍的分進合擊,坐鎮芷江指揮的新任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第三方面軍湯恩伯和湖南保安司令吳奇偉的部分兵力也投入戰鬥,使各路攻擊日軍紛紛受阻,裝備美械的王耀武所部在雪峰山、芙蓉山各要點嚴重殺傷日軍,第116師團109聯隊被李天霞第100軍反包圍全殲。



鏊戰至5月4日,鑑於日軍各師團已是強弩之末,何應欽下令投入預備隊進行全面反擊,缺糧少彈的日軍第20軍還不斷遭到陳納德中美聯合航空隊的重大空中打擊,接近全線崩潰。5月6日蔣介石電令中國軍隊發動總攻,電報被日軍破譯,大驚失色的岡村立即命令全軍撤退,殿後的重廣支隊由於動作較慢終被追殲,如不是何應欽指揮失誤,恐將包圍更多日軍,到6月7日,歷時55天的湘西會戰宣告結束,日本軍隊完敗。

(芷江受降現場)

是役,日軍傷亡27000餘人,其中僅被圍自殺即高達1000人,被俘近500人,一個旅團和四個聯隊建制被全殲;國軍方面傷亡20660人,從傷亡比例便可看出,中國軍隊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具備了發動戰略反攻的能力,二個多月後,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21日,日本“中國派遣軍”代表今井武夫少將,在湘西的芷江草簽投降書。


度度狼gg

當然是武漢會戰。

戰爭初期,日本人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也許咱們覺得可笑,但是日本人提出這個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當時的中國四分五裂,日本人認為中國不團結,只要給予中國一定的打擊中國就會投降,或許可以鼓動地方軍閥反對中央政府,就像清滅明一樣。但是1937的中國已經不是1900的中國,中國的民族意識已經覺醒,日本的侵略,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團結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就在於此,他喚醒了中國的民族意識。


淞滬會戰,國民政府投入大量兵力與日本作戰,失敗後繼續堅持抵抗。日本人認為攻佔南京國民政府就會投降,於是傾力進攻南京。南京淪陷,但是國民政府遷往武漢,繼續抵抗。武漢是中國的中心,於是日本人認為攻下武漢就可逼迫國民政府投降,於是舉傾國之力向武漢推進。

中國方面,盧溝橋事變後,正值國際九國公約組織即將開會。蔣介石為了吸引國際關注,爭取美英出面調停,以及爭取國際的同情和支持。決定將日軍引向上海,展示中國的抗戰決心,於是在上海發動了對日軍的進攻,淞滬會戰由此爆發。國民政府戰略目的有二,一是上海是國際性大都市,能吸引國際注意力,且更容易觸動列強利益,促使列強出面干涉;二是中國的門戶皆在北方,自太行山以西晉陝川乃是國家根本,若日本人從華北出兵,越過太行山,攻陷陝西,威脅四川,東南地區雖大,卻無險可守。歷來偏居東南的政權都無力收復國土。如果將日軍引向東南,中國可以層層阻擊,消耗日本有生力量,東南大量地區,日軍要分兵駐守,也可以分散日軍兵力。這樣最後可以在晉豫鄂湘贛一帶山區行成對峙,等待時機。這基本就是國民政府的戰略,而抗日戰爭最後的發展基本是沿著這一戰略發展的。


戰爭開始,日本並沒有準備與中國長期作戰,一昧的猛烈進攻,希望迫使中國投降,推進迅速。僅僅一年左右就推進到中國中心地帶,武漢地區。而中國軍隊也因為調配不當,蒙受了巨大損失。武漢會戰,中國做了充分的部署,戰略目的也很明確——消耗日軍,保存有生力量。抗日戰爭中最大的戰役,也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在此拉開序幕。

武漢會戰中,國民政府從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前期抗戰經歷中吸取教訓,不在固守一城一地,而是在武漢外圍大範圍內阻擊日軍,消耗日軍力量,最後又主動撤出武漢,保存了有生力量。而日軍則在武漢會戰中消耗了大量軍力、財力、物力。國民政府公佈的殲敵數字是25.6萬,日本自己公佈的數字是3.55萬,兩者皆有水分,折中一下10萬差不多。軍隊的損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日本為了維繫戰爭,國內資源也已經逐漸枯竭,經濟瀕臨崩潰,武漢保衛戰時日軍甚至連軍校學員的步槍都回收起來,用以裝備新組建的部隊。到1939年,日本的軍費支出已經達到了61.56億日元,而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日本的黃金儲備和貨幣發行準備金加在一起都只有13.5億日元。日本的戰略儲備消耗殆盡。而龐大的佔領區,使日軍兵力捉襟見肘。從此日本再無力發動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的的進攻性戰役(只有1944年孤注一擲的豫湘桂戰役),轉而將精力投向穩定佔領區。中國的抗日戰爭由戰略退卻轉向戰略相持。

在佔領區,日本也只是控制了大城市和交通線,廣大農村卻被共產黨發動人民,建立的敵後根據地所控制。日軍陷入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能自拔。隨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日本實施禁運,日軍戰略資源進一步陷入危機。日本的失敗已經在所難免。

毛主席說,決定戰爭勝利的決不是武器,而是人。戰爭是由政治、經濟、軍事多方面決定的,儘管已經具備一定工業化的日本擁有優良裝備的軍隊,但是其國地狹民寡、資源匱乏、經濟規模小,最重要的它是不正義的戰爭,所以註定是要失敗的。而且整個抗日戰爭,中國事先有明確的戰略,又成功爭取了國際的支援。而日本完全沒有戰略,看一步走一步,又不顧道義脫離了國際戰略(日本曾因為國聯否決偽滿洲國的提案而退出國聯),怎能不失敗呢?孫子兵法曰:首曰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中國佔據了戰略(謀)和國際支持(交),而日本頂多佔據伐兵和攻城,焉能不敗!


南方岳

勿庸置疑,抗日戰爭轉折點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大量精銳部隊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所以中國的日本兵數量和質量都下降了,而中國軍隊反而得到美國的援助,所以中國由戰略防禦轉為了相持階段。


國光147722684

中國抗戰歷史的轉折點是“平安格勒戰役”

這個問題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但沒有定論。過去一般認為,蘇德戰場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是中途島海戰;北非戰場是阿拉曼戰役。

然而,2005年,人們對最新的影視資料《亮劍》進行深入研究後認為,以上的戰役都沒有從根本扭轉二戰局面。而實際上扭轉局面戰役的是在我國山西一個小縣城“平安格勒”取得的,這就是著名的“平安格勒戰役”。


戰役簡介:

1941年夏天日本盤踞中國中原已久,阿列克謝·奧布拉任斯基·雲龍認為反攻日本的時機已經成熟,集結了上萬人進攻日軍重要堡壘平安格勒。

這場戰役採用了經典的“圍點打援”的戰術,但平安格勒的日軍拼死守衛,雲龍久攻不下。這時二營長繳獲的75m毫米意大利炮運到,裝填發射炸膛瞬間完成,阿列克謝·奧布拉任斯基·雲龍用它炮轟平安格勒中心堡壘平安城樓而最終成功。


此次戰役,給予山西地區的日偽軍以重創,全殲了日軍最為精銳的山本特種部隊,使敵元氣已經不能恢復。

以打平安縣城為節點,我們看到在戰爭之前,八路軍乃至整個抗日戰場上,日攻我守,在平安縣之戰後,平安格勒戰役與稍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瓜達爾卡納爾群島之戰、阿拉曼之戰一起拉開了1942年世界大反攻大轉折的序幕。

以至於後來的中途島、萊特灣、以及攻克柏林都與平安戰役的打響有關,李雲龍部在中國戰場取得的輝煌戰果直接吹響了戰略大反攻的號角,李雲龍部得到中國戰區司令長官委員長的親自致電嘉獎,使得盟軍陣營士氣大振,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以上。



賞金掠食者

我個人認為是“東方斯大林格勒”石牌保衛戰。

“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軍人以死報國,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慼慼,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效忠為宜。……家中能節儉,當可溫飽,窮而樂古有明訓,你當能體念及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錶一隻,自來水筆一枝,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 ”

石牌是長江南岸平善壩和黃陵廟之間的一個小村落,因南北均為斷崖絕壁,江面又僅寬百餘米而成為一道天然屏障。加之要塞的設立,使其成為阻擋日軍侵略的有利據點。第18軍軍長方天受領任務,隨後確定了以第11師為石牌要塞核心固守力量,以第18師和第118師在外圍策應。第11師的部署是:31團駐大朱家坪、梁木棚,位於要塞前沿;第32團則配備在守備要塞核心之33團兩側協防要塞。同時原要塞重炮團也被留下協防。六十多年前的中國,從湖北到四川還沒有一條可以走車的路,少有的羊腸小道也是險峻萬分,高山大嶺終於阻止了日本陸軍西進的勢頭,而攻不到重慶則就斷斷不能停止中國絕死的抵抗。進攻重慶必須打通長江,而打通長江必須佔領石牌。就這樣,石牌這個當時不足百戶的小村,成為了廣闊的中國戰區最關鍵的要塞。 為防止日軍由長江三峽西侵和拱衛陪都,中國海軍於1938年冬就在石牌設置了第一炮臺,其左右有第一、第二分臺,安裝大炮共10尊,為長江三峽要塞炮臺群的最前線。與之相配套的還有川江漂雷隊、煙幕隊等。駐守石牌的海軍官兵共有100多人。由於石牌與宜昌幾乎處於一條線上,要塞炮臺的炮火可以封鎖南津關以上的長江江面,極具威懾力,令敵望而生畏。為保衛石牌要塞,軍委會派重兵防守。 日軍對石牌要塞早有覬覦之心。1941年3月上旬,敵曾以重兵從宜昌對岸進攻過石牌正面的平善壩,並以另一路進攻石牌側翼之曹家畈。兩路日軍當時都遭到我守軍的嚴重打擊,慘敗而歸。因此,日軍這次不敢貿然從正面奪取石牌要塞,而是採取大兵團迂迴石牌背後企圖攻而取之。 石牌要塞保衛戰是這次會戰的關鍵。石牌為我軍全線扇形陣地的旋轉軸,正如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堅守旋轉軸,頂住敵軍的正面進攻,伺機側擊敵軍。因此,蔣介石對石牌要塞的安危極為關注,他不止一次地給六戰區陳誠、江防軍吳奇偉拍來電報,強調確保石牌要塞。5月22日,蔣介石又發來電令:“石牌要塞應指定一師死守。”如此重任即落在十八軍第十一師身上。

1943年5月,日軍攻陷宜昌。25日,渡過清河逼近石牌要塞。第十八軍負責戍守石牌要塞,軍長方天又以第十一師胡璉部守備石牌要塞的核心陣地。日軍在石牌周邊集結了兩個師團、一個旅團,其中有被稱為“鋼鐵猛獸”的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唯一純野戰部隊的第十一軍,一共10萬兵力直面撲來。 共3張 石牌保衛戰 為堅決保衛石牌要塞,5月27日江防軍調整部署,決定以攻守長陽、宜昌兩縣間之稻草坪、高家堰、餘家壩、曹家畈、石牌之線為決戰線。至此,鄂西會戰進入決戰階段。為保障決戰勝利,陳誠命第十集團軍第九十四軍主力轉移到長陽資丘附近,掩護江防軍右翼。同時調動空軍戰機協同地面陸軍作戰,並對日軍後方實施轟炸,切斷敵之增援和補給。 在此關鍵時刻,從重慶傳來蔣介石5月26日頒行的手令。蔣氏指出,石牌乃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是關係陪都安危之要地。並嚴令江防軍胡璉等諸將領,英勇殺敵,堅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殲敵軍之良機。我三軍將士鬥志倍增。死守石牌要塞的第十一師師長鬍璉當即立下遺囑,決心與石牌共存亡,並把師指揮所推進到離火線很近的蟲客螞包,親臨指揮。 胡璉是一位善於山地作戰的將軍。他重視利用石牌周圍山巒疊嶂、壁立千仞、千溝萬壑、古木參天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工事,並在山隘要道層層設置鹿砦,憑險據守。 5月28日,日軍第三、第三十九師團開始向石牌推進。 是日,日軍第三師團從長陽高家堰進入宜昌縣境,向我第十一師第一道防線南林坡陣地發起攻擊。同時,右鄰之十八師陣地也受到日軍的襲擊。至此,一場爭奪石牌之戰在西陵峽展開。戰鬥之激烈,為八年抗戰中鄂西戰事所絕有。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為了每一寸神聖的國土,我十八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築就抵禦外敵的鋼鐵長城。

南林坡陣地是日軍主攻目標。我守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三營官兵奮勇抵抗,戰至黃昏時分,敵軍接連發起5次衝鋒。右翼九連陣地首先被敵攻佔,左翼八連陣地繼而也被敵突破,連長陣亡。然而,配有重機槍排和迫擊炮排的第七連陣地始終堅守,並以猛烈的炮火向敵射擊,予敵重創,陣前陳屍數百。七連官兵傷亡也重。第二天黎明,日軍又向七連左、中、右三方進行夾攻,也被我軍擊退。日軍對我南林坡正面陣地屢攻不下,遂於上午9時出動飛機5架,同時搬來直射鋼炮數門,對我七連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周圍樹木被掃光,山堡被炸平。二排排長陣亡,迫擊炮炮手全部犧牲,重機槍排死亡慘重,技術兵倖存無幾。第三天,日軍一部在飛機支援下,繼續向我第七連陣地攻擊,掩體和工事破壞殆盡,但該連餘部仍頑強堅持戰鬥。第四天即5月31日,第七連奉命撤離南林坡時,全連僅剩下70多人,官兵傷亡達四分之三。在石牌保衛戰的日日夜夜,第七連自始至終堅守陣地,沒有後退一步。 5月29日,日軍第三十九師團主力經餘家壩,中午進至曹家畈。遂分兵兩路向牛場坡、朱家坪我十一師陣地大舉進犯。牛場坡群嶺逶迤、樹木參天,是朱家坪的屏障;朱家坪峽谷深邃、層峰疊巒。第十一師官兵憑此有利地形沉著應戰。日軍一路由彭家坡迂迴牛場坡,另一路從響鈴口、柏木枰向牛場坡正面攻擊。我軍與數倍於我之敵在牛場坡激戰競日。日軍為了攻佔主峰大松嶺,在飛機支援下,向我堅守主峰陣地第十一師的一個連發起數次衝鋒。當戰鬥最緊張的時刻,電話裡傳來胡璉師長的聲音:“弟兄們,積極報效祖國,死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流盡最後一滴血!"在我十一師官兵痛擊下,日軍頗多傷亡,該連亦傷亡過半。終因眾寡懸殊,我軍撤離牛場坡。由於失去屏障,5月30日朱家坪被敵攻佔。 與此同時,日軍第三師團另一部越過桃子埡,向橋邊南之天台觀一線我十八軍暫編第三十四師陣地進犯。天台觀是我軍這一帶的制高點。這天,日軍沿點心河從天台觀背面向我攻擊,企圖奪取天台觀。當敵進至點心河時,即遭到我軍阻擊,一舉斃傷敵300多人。日軍無奈遂轉攻王家壩,又遭我軍分頭迎擊,無法進展。這時,第三師團的中火田部隊前來馳援,卡斷了天台觀與大軍的聯繫。守衛天台觀的暫三十四師一排戰士,臨危不懼,死守陣地,與敵頑強拼搏。日軍幾攻不下。又調來飛機助戰。我一排戰士聚集在冬荊樹下堅持戰鬥。飛機竟把冬荊樹炸成禿樁,山頭土翻幾層,然而勇士們視死如歸,與敵肉搏,予敵重大殺傷,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日軍攻下天台觀後,騎兵隊突入窄溪口,又遭到我龍家巖陣地守軍迫擊炮的攻擊,迫使敵騎落荒後撤。不久,日軍步兵在飛機掩護下強行通過窄溪,向八斗方我十一師二線陣地突進。 石牌要塞保衛戰打得非常艱苦,一方誌在必得,一方拼命死守。5月29日,胡璉對團長們發令:“從明天起,我們將與敵人短兵相接……戰至最後一個,將敵人枯骨埋葬於此,將我們的英名與血肉塗寫在石牌的岩石上。”自日軍進入我石牌外圍主陣地後,由於這一帶叢山峻嶺,其步兵僅能攜山炮配合作戰,抵擋不住我軍之打擊。於是便用飛機轟炸以代替炮擊,每天保持9架飛機低飛助戰。到了5月30日,越來越多的日軍突破外圍防禦,開始強攻石牌要塞。敵在空軍掩護下,分成若干小股向我陣地猛攻,只要有一點空隙,日軍即以密集隊伍衝鋒,作錐形深入。當敵我雙方都以不惜生命為代價摧奪著石牌前沿的陣地時,戰區總司令陳誠上將曾給胡璉打過電話:“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斬釘截鐵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其英雄氣概可見一斑。幾個小時之內,國家的命運就要被決定,而勝利的天平似乎又在向日本方向傾斜。越來越多的中日兩軍士兵開始上刺刀——他們已經近到能夠清晰地看到彼此的面龐了。在這個時候,成千上萬中日兩軍的士兵正端著刺刀衝向彼此。 我十一師官兵在胡璉指揮下奮勇作戰,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曾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不是雙方停戰,更不是休息,而是仗已經打到無法開槍的程度了,敵我兩軍扭作一團展開肉搏戰,他們在拼刺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白刃戰就此爆發。攻擊三角巖、四方灣之敵1000餘人,為爭奪制高點黔驢技窮,一度施放催淚瓦斯彈。我軍無防化設備,用血肉之軀與敵相拼,竟奇蹟般將敵殲滅殆盡。八斗方之爭奪,是這次戰鬥最為激烈的地方。敵每一寸土地之進展,必須付出同等血肉之代價。兩軍在此彈丸之地反覆衝殺,日月為之黯然失色。我軍浴血奮戰,擊斃日軍近2000人,陣地前沿敵軍屍體呈金字塔形。中央社向全國播發消息稱:“宜昌西岸全線戰鬥已達激烈.每一據點均必拼死爭奪。”這是當時戰役的真實寫照。

三個小時沒有槍聲的拼殺後,白刃戰落下了帳幕,1500名中國士兵靜靜地躺在中國最美的江山中。他們曾英勇地戰鬥,此時卻安靜、靦腆,猶如他們短暫生命中的大多數時間那樣。中國軍隊的陣地沒有丟失,敗退的是日本人。 在石牌外圍拼搏戰中,日軍一度鑽隙繞過石牌,衝到距三鬥坪僅60裡的伏牛山。第十一師師長鬍璉立即命其屬下將國旗插到最高峰上,並嚴令守軍不得後退一步。他用電話告誡將士:“打仗要打硬仗,這一次一定要使日軍領教中國軍隊的作戰精神!”在石牌保衛戰的日日夜夜,我軍就是憑這股精神與敵搏殺。 為配合陸軍作戰,保衛石牌,我空軍和美國盟軍戰機頻頻出動,在戰場或戰場附近對日軍進行攻擊,斷敵增援和補給。5月29日,我空軍攻擊了宜昌城,炸死、炸傷日軍30餘人;30日又攻擊了宜昌東之日軍土門埡機場,炸死日軍2人,炸燬飛機1架;5月31日,在石牌大戰的最後時刻,我空軍與地面部隊聯合作戰,同日軍飛機展開激烈的空戰,擊落敵機6架。空軍出動,大振了我軍士氣。石牌要塞的海軍官兵,除不斷向長江江面布放漂流水雷,阻止日軍艦船溯江西上與陸軍協同外,他們堅守炮臺戰鬥崗位,沉著應戰,任憑日軍飛機、大炮猛烈轟擊,臨危不懼,決心與炮臺共存亡。 由於守軍意志堅決,日軍久攻石牌不下,損兵折將慘重,士氣和信心完全喪失。到了5月31日夜晚,戰場上的槍炮聲突然沉寂下來,進犯石牌之敵紛紛掉頭東逃。石牌要塞雖歷經烽火,但仍屹立在西陵峽之濱,固若金湯,如同一座銅牆鐵壁。此次石牌大戰,我軍打死打傷日軍達7000人,繳獲器械無數。 石牌保衛戰從1939年3月設立江防軍開始,到1943年6月石牌決戰取得勝利止,歷時5年,經歷了戰爭防禦、決戰和相持三個漫長的階段,中間發生不下百場的戰鬥,戰線鋪漫到了整個鄂西宜昌轄區。尤其是1943年5月5日至6月18日決戰期間,中國軍隊以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為指揮,率形成石牌三條重要防線,於5月5日,與日軍第十一軍軍長橫山勇率日軍第3、第13、第39師團展開殊死決戰。6月2日,中國軍隊全線反攻,日軍潰不成軍,節節敗退,取得了以“太史橋大捷”為標誌的石牌保衛戰主戰場的徹底勝利。

小村石牌在當年一戰成名,在這場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前,日本陸軍所向之處,雖然也大多遇到過頑強的抵抗,但在日本軍隊一浪一浪的強攻之下,都是以中國軍隊的最後退卻為結局。然而就在石牌,中日陸軍並無天險阻隔,面對面廝殺,貼身肉搏,喋血拼刺,中國軍隊在數量超出自己的日本王牌陸軍面前像釘死在石頭上一樣,一步也沒有後退。恰在三峽,中國軍隊神話般止住了敗績,是三峽成就了這支忠勇之師。

胡璉及第十一師都做好了殺身成仁的準備。大敵當前,惡戰在即,胡璉當夜修書五封,以與家人作別。 其中兩封如下: 寫給妻子的一封:“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軍人以死報國,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慼慼,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效忠為宜。……家中能節儉,當可溫飽,窮而樂古有明訓,你當能體念及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錶一隻,自來水筆一枝,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 ” 寫給父親的一封:“父親大人:兒今奉令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並無他途……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也足慰……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超拔頑兒靈魂也……” 這兩封短短的絕命家書,可以讓多少人真正理解什麼叫義薄雲天。 慷慨誓詞 料理完自己的後事,胡璉將軍依古例沐浴更衣,他換上嶄新的軍服,在太陽最高的時候,著人設案焚香,親率師部人員登上鳳凰山巔,這位絕死的年輕將軍虔誠地跪拜在列祖列宗的蒼天之下。 胡璉在戰鬥前祭天的誓詞,因慷慨激昂備受稱頌。原文如下: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鬍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 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後世影響 這場決戰,中國軍隊投入兵力15萬人,日軍投入10萬兵力,日軍傷亡兵力25718人,損失飛機45架,汽車75輛,船艇122艘;中國軍隊僅傷亡一萬餘人取得戰爭勝利。石牌保衛戰的勝利,實現了蔣介石“軍事第一,第六戰區第一,石牌第一”和“死守石牌,確保石牌”的軍事目標,它挫敗了日軍入峽西進的美夢,粉碎了日軍攻打重慶的部署,遏制住了日軍肆意踐踏的鐵蹄。


曉風2016

對於中國抗戰的轉折點,其實一直都有討論,不少學者認為武漢會戰之後,日軍侵略中國有很明顯的停滯,所以武漢會戰可以看作是抗戰的轉折點,但是關鍵就是中國軍隊開始反攻是在1944年末,故從時間上來看,並不像蘇聯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一樣,是立馬進行反攻的。但是根據中國整個抗戰的規劃來看,正面戰場的轉折點確實是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爆發於1938年六月,國軍投入了110萬軍隊,日軍也投入了30萬軍隊。最後以國軍傷亡40萬而結束,但是有超過25萬日軍傷亡,所以雖然日軍勝利了,但是是一場慘勝。而且武漢會戰意味著日軍速戰速決的戰術徹底失敗,從戰略上來講,抗戰進入到了相持階段,中國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戰術取得初步成功。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已經很難在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日軍戰線過長的缺點開始一點點暴露出來。而且日軍士氣已經漸漸開始下跌,日軍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中國這個泥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之後,依照當時的戰略構想,中日實力會逐漸趨向平衡,甚至到最後中國會反超日本。因為中國兵員補充能力強於日本,在消耗中更容易獲得優勢。

曾經有人計算過1945年日本不投降,日軍可以在中國抗幾年,答案是不到兩年,最遲在1948年日軍將被中國軍隊給徹底趕出去。因為從當時反攻的情況來看,日軍實力已經是不如中國軍隊了。當時芷江戰役時,抓到的日軍俘虜中,幾乎都是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兵,這就意味著日軍已經是瀕臨崩潰了。

所以從戰略效果來看,中國抗戰的轉折點無疑是武漢會戰,其作用同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一樣。只是當時中國的國力比較弱,所以短時間內無法做到反攻,但是這不影響這場戰役所帶來的影響,如果當時中國實力夠強的話,武漢會戰一結束,那麼在中國各地的日軍就將嚐到什麼是失敗。


小司馬遷論史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將中國的抗戰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在1944年,中國軍隊集結了第11、第20兩個集團軍發動了滇西大反攻。這是中國軍隊最先發動的局部反攻,但這並不是中國抗戰歷史的轉折點,真正的轉折點是1945年發生在湘西的雪峰山會戰。

1945年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集中了5個師團又1個旅團的兵力,以佔領湖南芷江機場、鞏固湘桂和粵漢兩條鐵路交通為目的,在湘西發動了戰爭,中國稱之為“雪峰山會戰”。

湘西會戰時,中國軍隊最高總指揮為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其中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對日軍進行逐次抵抗,在武岡、新化一帶與日軍激戰;湯恩伯的第三方面軍下轄的李玉堂第27集團軍防守龍勝、城步等要點;第94軍向武岡以東挺近,王敬久的第10集團軍向新化以東地區挺進;將廖耀湘的新6軍空運至芷江作為總預備隊,確保芷江空軍基地的安全。

湘西會戰最主要的是王耀武第四方面軍防守的雪峰山陣地。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下轄第18、73、74、100四個軍,其中第18、73、74三個軍使用美械裝備,第100軍使用國械裝備。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是戰鬥力最強的,不僅武器裝備好,更下轄了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兩大主力。

雪峰山會戰中國軍隊完勝日軍,打死打傷日軍2.8萬人,繳獲無數,自身傷亡2萬餘人。湘西會戰結束三個月後,日本宣佈投降。“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之所以在湖南芷江受降,與湘西會戰的勝利是分不開的。


歷史軍魂

我認為中國抗戰歷史上根本就沒有轉折點。


中國抗日戰爭一直在抵抗-敗退-再抵抗-再敗退之間循環,中國一直沒有積聚起反攻的力量,更沒有發動起實際的反攻。


一直到抗戰勝利前夕的1944年,也就是離抗戰結束還有1年的時間,日軍竟然發動起攻勢作戰,而民國政府則迎來了豫湘桂大潰敗。在短短的8個月中,國民黨軍在戰場上損兵六七十萬人,喪失國土二十餘萬平方公里,丟掉城市一百四十六座,失去空軍基地七個、飛機場三十六個,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這場潰敗震驚了盟國,大家很難相信在歐洲太平洋戰場上盟軍已經節節勝利、德國日本垂死掙扎的情況下,遠東戰場竟然出現瞭如此規模的潰敗。

日軍1號作戰地圖,中國稱之為豫湘桂大潰敗。日軍打通了從中國東北直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

甚至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日)之前幾天,中國還有縣城淪陷(最後淪陷的縣城有的說是江西清江,有的說是江西豐城)。

中國國土淪陷時間

圖中可見,

直到1944年、1945年中國依然還在淪陷國土,而此時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盟軍都已經展開大規模反攻(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以蘇軍全勝而告終;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開始諾曼底登陸)。


無論是臺兒莊戰役還是平型關戰役,並沒有遏制住日軍的進攻勢頭,只是讓日軍的戰略進攻遇到了一點挫折和麻煩,根本算不得轉折點。


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也只是遏制住了日軍進攻的勢頭,勉強達到了一種平衡,但是日軍進攻行為一直持續不斷。這完全不同於斯大林格勒之戰是蘇德戰爭甚至二戰的轉折點,也不同於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情況。在轉折點之前,德軍/日軍大踏步前進,轉折點之後,則是盟軍大踏步前進。武漢會戰或長沙會戰並沒有這種效果。所以我認為把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作為轉折點雖然有點道理,但是很勉強。更別說中國一直沒有開展過戰略反攻,充其量只在部分區域開展了局部的反攻。


當然,這不是說中國沒有對二戰作出貢獻。中國以巨大的犧牲吸引並遲滯了日軍的陸軍力量,極大程度地支援了其餘戰場,這也是為當時的盟國所承認的。抗戰後期,日軍在中國的力量已經一再削弱,已經是強弩之末,中國的戰略反攻幾乎就在眼前。但是也就在這個時候,戰爭結束了,日本投降了。


所以,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應該是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整體戰爭中去看。中國戰場是整個遠東戰場、太平洋戰場和二戰的一部分,但是中國戰場本身並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反攻。


象眼觀天下

論持久戰

1937年盧溝橋事變,獅子們對抗倭寇,不過獅子們的首領是羚羊,羚羊最大的優勢是速度與激情,接著是北平危機,天津危機,上海危機,全國危機,國內主流民意再戰必亡。

1938年春天徐州會戰開始,臺兒莊戰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取得了大捷,這次大捷激發了全國抗戰信心,國內主流民意認為中日準決戰的時刻到了。

再戰必亡,再戰必勝,兩種主流民意彷彿是經歷巨大恐懼以後的自我催眠和自我否定,民族的希望在哪裡呢?

千年的師徒關係,讓日本懂得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田中奏摺寫的非常清楚,朝鮮在甲午海戰以後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以朝鮮為跳板向鴨綠江進軍,少帥自從認了新的父帥蔣公,攘內必先安外拱手相讓於關東軍。此時此刻,中國幾條鐵路總動脈都淪落到日本人手中,東部沿海淪陷殆盡,一切都按照田中奏摺的工作計劃,精準的佔領和皇民化的統治,日本人自從秦始皇時期受詔令求仙尋藥,重回祖宗之地是莫大的幸福。

那麼,作為老師,我們該怎麼辦?

日本人為了解決國內經濟危機問題和帝國主義膨脹的心,準備了半個世紀,他們在整個北洋政府時期,在東北地區開設了滿鐵建立了經濟殖民統治,同時與張作霖達成共識相互支持,關東軍派出軍事顧問培訓東北軍和為張作霖提供國際外交政策制定服務;在段祺瑞執政府中繼承了21條政治條約,控制了皖系,影響直系。不得不說,日本處心積慮了。

日本明治維新後,政治上保持君主立憲政體,軍國主義與天皇神化並行洗腦了武士道精神,鍛煉出了殭屍軍團,具備強大的實力。經濟上,利用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及21條獲取的戰爭賠款和路權及開礦權,充實了國家財政,發展了近代工業革命工業體系,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之一。

1918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盧溝橋事件,一開戰北平最高統帥宋哲元就心裡沒底了,中央政府要求妥協,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何應欽與日本軍部代表華北軍總司令梅津美次郎正在天津秘密談判,內容是華北五省自治,日本人扶持傀儡政權來統治,中國軍隊全部撤出,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協議達成了。一場民族抗戰,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滾犢子了!

日本人接著看上了江蘇和浙江及上海市,蔣介石的重要經濟支柱江浙財團開始施加強大壓力了,於是徐州會戰開始了,保衛大武漢,保衛大上海,保衛首都南京都成為迫不及待的事情,地無分南北,人無東西,皆有守土抗戰之則。徐州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臺兒莊戰役開始了,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鬥、臨沂附近戰鬥、臺兒莊戰鬥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短暫的快樂,並不能解決長期的抑鬱情緒,徐州會戰最後失敗了,武漢和上海相繼淪陷,速勝的願望化為泡影。

抗日戰爭進入了中國戰略防禦階段,日本繼續戰略進攻階段,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三次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長沙會戰結束,日軍戰略上處於防禦階段,無法繼續組織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中國統一戰線形成鉗制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用於防禦佔領的廣闊城市,但是日本人對自己家底非常清楚,以戰養戰不是長久之計,唯有不斷進攻才能有完全控盤機會,這種憂患意識迫使武士道精神的軍部,做出了決斷,向西南進軍讓蔣介石小朝廷徹底滅亡。

從戰略高度上作出決斷,政治上則繼續誘降蔣介石,南京偽國民政府為重慶國民政府提供了參考,為了加速實現戰略目的,軍事上發動了常德會戰和宜棗會戰。

常德會戰又稱湘北戰役,是指1943年11月至12月, 侵華日軍與中國軍隊在常德地區進行的會戰。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抗日戰爭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常德會戰又稱湘北戰役,是指1943年11月至12月, 侵華日軍與中國軍隊在常德地區進行的會戰。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抗日戰爭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常德會戰讓重慶政府穩固了戰略相持階段的陣腳,接下來就是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上全方位配合盟友準備反攻日本。日本人發現自己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太平洋戰場上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戰略上處於防禦位置,中國戰區常德會戰又讓自己陷入對峙防禦,這種不利形勢發展下去,一切都無法挽回了,於是極端的島國情緒戰勝了理性戰略佈局,不顧一切繼續進攻。

綜合而言,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分別是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階段兩個重要標誌,但是畢竟國力有限戰果有限,需要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整體局勢扭轉。


唐俊龍55398571

毫無疑問是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

不過我在這裡要說明一下,所有任何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重慶歡天喜地的都是謠言。

事實上這是美國對中國由來已久的偏見,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羅斯福總統就告訴當時大使胡適,如果美日一旦開戰,希望中國政府和民眾剋制,不要公然慶祝;羅斯福這種看法其實是當時美國主流看法,一般美國人都認為當時民國不想靠自己努力,只想搭美國便車去戰勝日本。

而事實上蔣介石在得知珍珠港事件後是後悔和擔心,因為這意味著日本可能切斷他與西方國家的聯繫,同時也逼迫蔣介石“選邊”。

和今天許多人想的不一樣,蔣介石即使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心中寄予厚望的並不是美國,而是蘇聯,他一直希望蘇聯對日宣戰,也一直視蘇聯為挽救抗戰戰局的希望,所以蔣介石一直避免公開站在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一邊,他一直害怕這種站隊會導致蘇日親近,進而聯手“宰割”民國。

歷史和宣傳相反,蔣介石並不是看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對日宣戰,蔣介石對軸心國宣戰是受了美國的欺騙。

因為珍珠港事變爆發後,美國國內風聲鶴唳,美國一般民眾特別擔心日本從阿拉斯加經陸路進攻美國本土,所以美國當時迫切希望把民國拉進同盟國陣營,但是美國人又不願意付出更多援助來換取民國立即對軸心國宣戰,所以和一般宣傳相反,美國政府從羅斯福總統再到副國務卿韋爾斯都選擇毫不猶豫的欺騙誤導民國政府。

羅斯福在華盛頓親自召見宋子文,向他保證,他已經接到蘇聯的承諾,一旦軍隊到達預定位置,會立刻對日宣戰;副國務卿韋爾斯也告訴宋子文,羅斯福總統希望民國立刻對日本宣戰,因為蘇聯正在整頓軍隊以便馬上對日作戰。

但是後來的歷史學家和研究者並沒有在前蘇聯與美國的電報和會議紀要裡找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蘇聯向美國承諾會立即對日宣戰的記載,相反,蘇聯人沒有向羅斯福隱瞞自己無力對日宣戰的事實。

羅斯福和美國政府把握住了蔣介石把打敗日本希望寄託在蘇聯參戰這個思維盲區,很輕易的就欺騙了蔣介石和他的政府;原本蔣介石可以用這個宣戰向美國索取更多,可結果卻是美國一美分都不需要多支付,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總而言之,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那時間,美國才是更需要民國的那一方,因為日本51個師團裡有超過40個師團正入侵中國,而一旦日本有結束侵華戰爭,將這四十多個師團調往太平洋戰戰場的趨勢,那美國國內輿論會爆炸,所以美國一定要給國內民眾一個定心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