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糖糕

在寧化,糖糕又叫年糕,是眾人熟知的食物

寧化•糖糕

但在寧化,糖糕是用飯甑加上溫火烹飪而成,味道別提有多細膩多Q彈!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製作流程

主料:糯米

輔料:芝麻

調料:白糖或紅糖、茶籽油

製作方法:

1、將糯米用清水洗淨浸泡後,濾幹水分加工成糯米粉;

2、鍋中燒適量開水將糖倒入微火慢熬,糖完全融化成糖水後起鍋待用;

3、糖水冷卻後倒入糯米粉充分攪拌均勻、反覆搓松;

4、用洗淨的絲瓜布平鋪在飯甑底部,待鍋中水煮沸騰後把飯甑放進鍋裡,將糖糕粉撒一層到飯甑裡蒸,蒸熟後在撒第二層,直到飯甑把飯蒸熟為止;

5、糖糕蒸熟起鍋並從飯甑底部進行擠壓,直到將糖糕擠壓結實後把飯甑取出,再切割成大小適中的規格方塊即可裝盤食用。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在寧化,每逢喬遷、拜壽及傳統喜慶節日都要製作糖糕,一來供奉祖宗和神靈,二來起糕的諧音討口彩,有“高升、高壽、高興”之意。年糕製作的習俗世代相傳,成為一道獨特的客家小吃。

寧化客家糖糕有悠久的歷史,不僅金黃油亮,而且黏綿香甜,而且能保存較長時間不壞,古時候寧化客家人出遠門都喜帶著糖糕在路途食用。

年糕的歷史典故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據傳,寧化客家糖糕的流傳和寧化的開疆始祖巫羅俊有關。隋大業年間(605—617年),時稱黃連峒的寧化,隸屬於建安縣(今建甌市)。境內山高林密,匪患不斷,離縣治又遠,官府鞭長莫及。為此,“少負殊勇”的巫羅俊在石壁建築城堡,並組織力量加以防範,使得當地鄉民免收匪寇侵擾之苦。遠近百姓聞訊爭相前來投靠,尋求保護,偏僻的黃連峒人口逐漸興旺起來。

巫羅俊利用當地豐富的林木資源優勢,組織鄉民開山伐木,將木材通過石壁溪轉貢水到贛江,一路漂流進入長江,最終到達吳地(今江浙一帶),開闢了一條閩西至贛、浙地區的水運貿易通道。商品流通帶來豐厚利潤,為進一步開發黃連峒奠定了基礎。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巫羅俊以此為契機,組織鄉民大規模闢地墾殖,使黃連峒物阜民豐、人丁興旺,成為客家移民嚮往之地。唐貞觀三年(629年),巫羅俊考慮到寧化沒有正式建置,版籍疏脫,決定親自前往都城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將寧化列入版圖,授田定稅。臨行前,擔心此去長安路途遙遠,心靈手巧的巫羅俊夫人就將當地盛產的糯米制成一糖糕,讓巫羅俊帶上一路食用。

寧化•糖糕

巫羅俊篳路襤褸,爬山涉水千里迢迢到達成長安覲見唐太宗,懇請朝廷將黃連峒列入國家建制管理。巫羅俊在覲見唐太宗時,將隨身攜帶的糖糕呈上,並美其名曰:“這是糖糕,意為唐朝基業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唐太宗一聽龍顏大悅,授巫羅俊為黃連鎮將,鼓勵他繼續開發黃連峒,隨後寧化被正式列入唐朝版圖,結束了“版籍疏脫”的歷史。

寧化•糖糕

因此糖糕有此由來,流傳至今,長盛不衰,成為寧化客家人喜慶的必備之物。

現在,市面上的年糕花樣也是越來越多,吃法各異,煎、煮、炸、蒸、烤: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網絡上還有真空包裝,要吃非常方便:

寧化•糖糕

但是,儘管現在年糕千變萬化,但我還是獨愛寧化街邊的年糕......十塊錢就可以吃得很滿足!

寧化•糖糕

寧化•糖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