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扎的留置針,一天就得拔

留置針的使用不僅可以避免反覆穿刺給小寶寶帶來的痛苦、利於隨時給藥和搶救,同時減少了護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若因各類不同原因導致留置針提前拔管,則留置針失去了其使用的意義。

因此,如何確保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是每一個護士關心的問題!

穿刺部位的選擇

不同年齡的患兒選擇不同的穿刺部位。

原則:由近心端向遠心端,選擇管徑≥3mm、粗直、血流充盈、富有彈性、易固定,且避開關節、硬結、受傷感染的靜脈。

部位首選上肢,其次為下肢和頭皮靜脈。因下肢靜脈血液迴流緩慢,藥物滯流時間長,對下肢血管刺激性大,血栓形成幾率高於上肢,尤其是長期臥床者血栓形成幾率是上肢的3倍。

如有特殊情況需要選擇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時可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迴流,縮短藥物和液體在下肢靜脈滯留時間,減輕對下肢靜脈的刺激,同時減少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幾率。

護理時不要讓患兒站起或行走,防止加重回血造成堵管。頭皮靜脈脆性大,皮下脂肪薄,易滲液、易壓傷,所以儘量選擇上肢。

靜脈留置針的選擇

選用留置針細、短為宜,外套管柔韌度好、刺激性小、可隨意彎曲回彈性好、適宜選擇兒科型號的留置針,減少留置針與血管壁之間的摩擦,降低機械性損傷靜脈炎的發生幾率,可相對延長留置時間。

規範的操作技術

感染是影響留置時間原因之一。要嚴格無菌操作,保證留置針的無菌環境,常規消毒兩遍,操作者注意手衛生,防止交叉感染。

正確使用止血帶,提高穿刺成功率。距穿刺點上方10cm處扎止血帶,止血帶一人一用一消毒,結紮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結紮60s內血管充盈明顯,避免超過2min可能引起組織水腫。不宜過緊(可容納一手指為宜),以免導致肢體遠端動脈血流減少,靜脈充盈不良,影響穿刺成功率,也增加了皮下血腫的幾率。

操作時,根據患兒病情及皮下脂肪差異情況,選擇留置針進針角度。進針角度不宜過小,進針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刺破血管後壁。見回血後,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2mm,退針芯2~5mm,緩慢將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送管後再松止血帶,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穿刺成功後,選擇貼敷性好、透氣防水的貼膜覆蓋固定,同時加用自黏性彈力繃帶外固定,將貼膜完全包裹,避免貼膜卷邊、沾水、留置針脫落、穿刺部位感染。繃帶包紮不宜過緊和過度制動,穿刺靜脈上方衣物宜寬鬆。避免在同一根血管同一部位反覆穿刺,減少血栓形成和靜脈炎發生幾率,影響留置針的留置時間。

輸注藥物的影響

滲透壓影響血管壁細胞水分子的移動,對靜脈炎發生佔有很大因素滲透壓越高,對靜脈刺激越大,高度危險滲透壓的藥物輸注24小時內就可產生化學性靜脈炎。

合理安排藥物輸注的順序。先鹽後糖,先濃後淡;先輸入高濃度、刺激性強的藥物,後輸入非刺激性藥物。輸入對血管刺激性強的藥物需充分稀釋,減慢滴速,或前後用生理鹽水衝管。封管時建議先用生理鹽水10ml衝管,再用稀釋肝素鈉5ml脈衝式正壓封管,能減少靜脈炎的發生,延長留置針的有效使用。

在兒科靜脈通道使用過於單一,不能做到多個通道交替使用,導致在同一通道內長時間輸入同種藥物,引起血管不良反應,導致拔管,重新穿刺。

輸液微粒引起靜脈炎,使留置時間縮短。輸液微粒直徑一般只有1~25μm,但也有肉眼可見的50~300μm更大的顆粒。輸入後造成血栓形成和靜脈炎,可通過加用精密過濾器對微粒進行過濾,從而降低靜脈炎的發生。

結語

留置針作為頭皮鋼針替代品在兒科應用後,為家長看護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有時會因此放鬆警惕。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做好健康宣教,避免患兒隨意劇烈活動,避免潮溼,防止感染。細心的護理也是保證留置時間的重要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