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扁平化組織的薪酬模式

設計薪酬結構時,經常會遇到薪酬模式與組織結構匹配性的問題。扁平化的組織我們通常會採用寬帶薪酬模式,比較容易解決,不會存在組織結構與薪酬模式相牴觸的問題。

如果組織結構非扁平化,比如傳統的科層等級制的組織結構,那麼此時採用寬帶薪酬模式,可能激勵效果會打折扣。因為寬帶薪酬結構,講求的是各崗位序列具有同等的薪酬發展通道,尤其鼓勵為能力和業績付酬。

而傳統的科層等級組織下,講求的是“官本位”,比較突出職位的重要性,決定薪酬高低的主要還是職位因素。在這種情況下,設計薪酬時,要做些變通。在薪酬設計時要強化技能和業績的影響因素,同時要要弱化職級對薪酬的影響,這樣就為非管理序列的員工打造出了薪酬的發展通道,從而達到一個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態。(此時,細心的讀者會想到:薪酬體系的改革,可能會帶來組織結構的調整,至少是局部的調整,這是薪酬變革的一個伴生產物)。

經過這種改造的薪酬模式,我們可以稱之為仿寬帶薪酬模式。因為他既不是傳統的等級工資制,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寬帶薪酬模式。這對一些轉型期的組織,會比較適用。既避免了過於激烈的衝擊,也兼顧非管理類崗位的要求。

而技能和業績因素的強化,要求技能評價機制(任職資格)和績效考評機制要健全科學。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薪酬設計上,對於整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來說,薪酬、績效、任職資格這三者都是密切相關的、基礎性的管理機制,他們是三位一體的,必須要予以充分的建立健全。


作者 | 邵前鋒

來源 | 邵前鋒

歡迎你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評論,也歡迎你分享轉發~,期待你的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