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國,二戰前法國為何搞不出閃電戰?

crewyor


其實法國人對於閃電戰的概念並不陌生,在兩次大戰之間,法國的部分將領和軍官,比如戴高樂,實際上在二戰開戰之前就在鼓吹類似於閃電戰的理論,而法國將領馬利·尤金·德伯尼、查爾斯·莽寧等人,在一戰期間就是小規模快速進攻的實踐者。

然而有人瞭解並支持閃電戰是一回事,能真正大規模地付諸實踐又是另一回事

戴高樂的理論在當時並沒有博得法軍高層的好感。在戴高樂寫的《走向職業軍隊》一書中,他表示大量的動員兵不能滿足法國的需要,部隊需要使用坦克和空中力量,並追求機械化,保有一支規模更小但是訓練良好的常備軍。

但是在當時,法軍高層主要著眼於防禦。在他們看來,戴高樂的理論不但本身太過激進,也並不真正符合防禦法國的需要。在這樣的觀點影響下,法國的軍隊繼續依賴著傳統的步炮結合,希望以受到重武器支持的步兵作為主力,而空中力量和裝甲部隊都多多少少處於一種模稜兩可的地位——不是沒有亮點,但還是作用有限。

以二戰初期的標準來說,法國在開戰之前裝備了多款比較優秀的坦克,但是在當時的多數法軍單位中,這些坦克並不能形成集中的力量,而是伴隨以步兵為主體的單位,作為某種附屬的“特殊武器”。只要法國人還不相信裝甲部隊能主導一場作戰,法國人就搞不出真正的閃電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法國人在靜態防禦上的投入也不小。記得天天被我們黑的馬奇諾防線吧?其實在本來的計劃中,馬奇諾防線是要延伸到法國-比利時邊境的,就是後來德國人突破的那個區域。但是光有防禦工事,是無法真正贏得戰爭的。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部隊,沒有能用的預備隊,沒有可退守的二線,那任何被突破的缺口都會被進攻的敵軍肆意擴大。

然而對於防禦的重視已經佔用了法國人的大量資源,想要樣樣通就只能樣樣松。法國人選擇了重視防禦、維持大部隊,因此其他方面就得削。然後這麼做的後果,我們就都看到了。


史話戲說


其實所謂的“閃電戰”有點德國自誇的成分在內,這個東西說白就是個機械化的高速突擊戰,並沒有豐富到具備很顯著的特徵,能讓其單獨作為一種戰略戰法來使用的程度。其內涵中除了“猛打猛衝猛追”外,還需要士兵具備相當強度的思想意志,通過高密度的猛攻,對敵人產生從火力到精神的壓迫。

所以元首有句話詮釋的比較好:“士兵不需要有思想,有領袖替你們思想”。二戰的法軍並不具備納粹德軍的這種思想能力,也無法理解何為“德意志民族的犧牲與崛起”,從精神上悶頭做土烏龜的法國人就已經輸了,他們當然玩不出閃電戰。

不過呢,“閃電戰”這個東西也有些被過度推崇,有點後世吹過頭的感覺。

德國人最得意的“閃電戰”模板其實只有對法國的黃色行動和對波蘭的戰役,其它對蘇德戰場、北非戰場的“閃電戰”多數是牛皮哄哄的開頭,然後哭爹喊孃的結尾。

我們就拿“黃色行動”做案例,說說這場戰役中“閃電戰”究竟有個什麼成分,相信有個大致瞭解後,對法國“為什麼不搞閃電戰”有個初步的思考吧。

德軍對法戰爭準確說應該是“對西歐聯軍戰鬥”,除了法國外,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也參戰了。


德軍採取的是多路大兵團突擊的方式,主要為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兩個大方向,其中A集團軍群的戰役我們應該都很熟悉,即:通過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偷襲,突破色當的法軍防線,繼而向英吉利海峽直插,撕裂聯軍在索姆河一線的部署。

A集團軍群的這種打法塑造了後來“閃電戰”的樣板,特別是讓法國苦心鑄造的“馬奇諾防線”成為千古笑柄。大量的裝甲車配合坦克集群、轟炸機開路的打法也開創了裝甲戰的新時代。這也讓許多人產生了錯覺,認為法國就是A集團軍群這一通“閃擊戰”打敗的。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在馬奇諾防線的正面,其實還有一隻吸引火力佯動的部隊,即“C集團軍群”,這支由德軍1、7集團軍構成的部隊吸引並牽制了大量的法軍力量,造成了戴高樂著作中所闡述的:“馬奇諾固然堅固,但抵擋敵人同時,也拖住了法國大量的軍隊,致使法軍作戰缺乏全盤機動性”的問題。

可以說,沒有C集團軍群的正面佯動,就沒有A集團軍群的“閃電戰”,德軍實際進行的是一種佯動後以快打慢的戰術,這種戰術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並不鮮見,並非什麼很獨特的東西。

當然,法國的“烏龜流”戰略亦成全了德軍的“閃擊戰”,沒有大量傻呆呆被防線牽制、固定的軍隊,法國人輸的斷不至於如此難堪。

我們同樣也不能忘了德軍的B集團軍群,這支佈置在亞琛的軍隊打的是助攻,專打法國的那些“豬隊友”比利時、荷蘭等等。某種意義上這些“豬隊友”對全盤失敗造成的影響比馬奇諾防線那些不動彈的法軍還要大的多。

荷蘭在B集團軍群面前就是個土雞瓦狗,德軍依靠空降力量就迅速拿下了荷軍。至於戰前牛皮哄哄的比利時,他們的列日要塞又沒守住,很快造成了兵敗如山倒的崩潰。這也同時為A集團軍群的翻山突襲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至於盧森堡...還是算了吧,女大公直接從法國逃到英國去了,德國人從當地抓了不少壯丁。

就這樣,聯軍最後完全是打成了懵逼狀態,這個亡國,那個兵敗如山倒,這個要急著回去守家,那個被切成兩半。到德軍第二階段的攻勢展開時,B集團軍群已經趁亂突破了法國人按一戰老花招在索姆河一線匆忙設立的“魏剛防線”,巴黎丟了。

但此時德國也並非全是戰爭手腕,戰爭只是政治的延伸而已。希特勒的目標很明確,不是像一戰那樣與人拼個你死我活,而是希望能“儘快結束戰爭”,好回過頭對付蠢蠢欲動的蘇聯。因此,德國對法國採取了“迫降”的政策,包括在最後關頭讓意大利突然宣戰。

政治上的作用我們不可能忽略,德軍在14日佔領巴黎,16日就扶持起了貝當的傀儡政府,這個時候正牌法國政府已經跑到波爾多去了,基本上大半法軍已經軟化。

偏偏英國人這時候又作的太露骨,他們開始有意識的撇開法軍,作出一副經典的賣隊友嘴臉,私底下搞起了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因此感覺大勢已去的法國人很光棍的與德國人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這其實也是個英法互相賣的故事。

事已至此,英國人乾脆懶得再墨跡,在敦刻爾克灘頭全面展開了“發電機計劃”,撤走了30多萬軍隊,留下了一地的武器彈藥、汽車、坦克、糧食、設備。2天以後,同樣覺得大勢已去的比利時投降。

這就是“閃電戰”的大致真像,它在對法的戰爭中並不算什麼非常足以定鼎的東西,背後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多方面的戰略佈局以及政治手腕。

只是此戰後,再加上波蘭戰役的另一場“閃電戰”樣板戲,德軍大肆宣傳了這種突然襲擊式的強襲戰術,再加上後世德棍對第三帝國攻略史的誇讚,人為擴大了其內涵。

可以說“閃電戰”的實質是離不開政治和軍事佈局的,單純的閃電戰並不能取得好的療效。就譬如戰術大師隆美爾在北非做的那樣,戰略上德國需要的明明是穩定,他卻通過戰爭敲碎了平衡。儘管一場接一場的“閃電戰”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卻也讓德軍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巨大消耗中,以至於最後被人趕出非洲。

法國人當然玩不出這種戰術,那個年代法國人根本沒有關心過富勒式的裝甲兵大兵團突擊理論,也沒有對施裡芬計劃在德國的重生思考什麼;甚至意大利杜黑的空地一體理論在法國“陸軍大國”面前也是空虛蒼白的。

當時的法國人只有一條信念——修好馬奇諾防線,死死堵住德國人的西向出路。

不能說這條戰略有誤,其實法國人的“馬奇諾防線”遠比現代人認為的“笑柄”、“廢柴防線”要強力的多,它缺乏的只是進一步完工的時間而已,壞菜也壞在不信邪的比利時方面。

別說烏龜流戰術就很差,“馬奇諾防線”讓德國非常頭痛,這東西依靠地面部隊是無法突破的,空中力量也形同撓癢,它既擋住了德軍的攻伐之路,也成為法國對陣德國的前出制高點。法國可以從容的從防線上出兵或退兵,而德國則必須為防禦這個要塞自己也設立一個對等的防線才安全。對於剛剛從一戰中站起來的德國來說,這簡直是不可能嘛。

德國人關於如何進攻並滅亡法國的方案怕是可以堆幾層樓高,施裡芬、小毛奇、法金漢、曼施坦因都為之嘔心瀝血,但直到德國人研究出通過阿登山區穿越的計策之前,他們都一籌莫展。尤其是一戰後馬奇諾防線的建設,讓德國將領們充滿了絕望。

我們應當理解法國人的作為,他們無非是採用了一種能安然處於戰略制高點,又能深度契合綏靖政策的堡壘戰略罷了。只是法國人運氣還是差了點,碰上了納粹德國這種戰爭瘋子;他們也過於投入自己的老戰略,忽視了新型工具和新軍事理論的革命作用。

所以,即便法國人擁有不弱的陸軍和優秀的坦克部隊,他們也無法打出德國人那種“閃電戰”,戴高樂就是新思想的一位犧牲者例子。

反倒是英軍琢磨出了點門道,在阿拉斯之戰,拋下步兵開始扎堆衝鋒的“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差點讓“閃電戰”的隆美爾吃不了兜著走。不是靠88炮建功,德國人差點就跪了。

實際上這也反映出來一個問題,處於軍事變革早期的各國軍隊,都處於新理論和新時代的磨合狀態,不光是軍隊缺乏相關經驗和思想,武器裝備也缺乏透徹的戰術發掘。所以這導致了德軍早期利用新軍事理論成功的“閃擊”,也造成了盟軍一段時間的混亂與懵逼。

但戰爭逐漸深化以後,各國逐漸都磨合出了自己的風格,比如英國的“耗字訣”,比如中國的“拖字訣”、蘇聯的神族衝鋒、美國的工業硬砸、日本的布朗運動思維、意大利的地中海澡盆戰略等等。

這時候,所謂“閃電戰”只能成為單純的德式攻擊風格,真正的戰爭打的還是大戰略以及工業。乃至蘇聯人看到德國人搞大動作,不眨眼都知道這又是前鉗形攻勢加高密度突擊的二波流,頂得住就贏,頂不住拼消耗也能贏,就這麼殺到柏林去了。


王司徒老百科


法國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帝國,在近代史上都是以強國的姿態存在的,但是在二戰中法國卻被德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甚至只在僅僅38天之內就被強大的德國軍隊給覆滅了,實在是讓人大跌眼眶。

其實,當時的法國是屬於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國的,那麼為什麼法國不學習德國裝備坦克機械化部隊實行閃電戰和德國對抗呢?下面,我就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一流坦克大國

法國在二戰前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的一流坦克大國。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對比,大家就知道了。二戰爆發前夕,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在發達的歐美國家開展得如火如荼了,因此各種更加強勁和有效的戰爭武器裝備都在不斷的被生產,其中的坦克就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新型武器裝備。

以1938年為例,當時英國的坦克數量為2380輛上下,德國的坦克數量為2450輛上下,意大利相對較少,有大約1900輛坦克。而法國的坦克數量最多,為3250輛,直接比德國多了800多輛。而且法國坦克的質量也很不錯,相對於德國坦克容易斷帶,法國坦克運行平穩,而且斷帶率極小。

既然如此,法國作為歐洲第一坦克強國,為什麼不和德國一樣發展坦克機械化部隊,採用閃電戰戰術呢?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軍事思想落後

法國雖然有著裝備精良,為數第一的坦克武器,但是他們的軍事思想相對於德國和英國卻是十分落後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採用戰壕戰的方式打贏了戰爭,所以他們的一些高級軍事主官就固步自封,以為戰壕戰是最好的戰鬥方式,拒絕採用新的戰鬥武器和戰鬥策略。

法國人一直以為坦克只是一種輔助步兵攻擊的普通武器而已,並沒有完全認識到坦克所能發揮出的強大戰爭摧毀能力。也正是因為如此,法國軍方高層一直主張修建堅固高深的防禦工事,以為這樣就可以杜絕大部分軍事進攻,用防守來拖垮敵人。正是這種鴕鳥心態,導致法國只打算被動防守,而拒絕主動進攻。因此,坦克的作用在法國就被無限的縮小了。


經濟負擔過重

一戰中,其實真正的獲利者只有美國一個國家,協約國和同盟國都損失慘重。而法國作為協約國之一,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是國內經濟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打擊和摧殘。大量的青年勞動力死在了戰場之上,國內人民生活十分的窘迫。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危機更是雪上加霜,法國經濟壓力驟深,政府經常財政赤字。

偏偏坦克這種重型機械化武器,更是需要非常高的維護和保養費用,法國政府本來自身經濟就捉襟見肘,就更不會花錢在這些他們看起來用處不大的裝備武器上面了。因此,法國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一直制約著法國坦克裝甲部隊的發展,也為後來法國慘敗而被德國滅國的後果埋下了伏筆。


結語

法國有著十分優良的先天條件,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德國的坦克裝甲部分一直沒有很好的發展起來,而閃電戰依賴則正是所向披靡的坦克裝甲部隊。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府首腦們絕對想不到,由於他們對坦克部隊的不重視,導致後來法國本土僅僅38天就陷落,成為了全世界的一大笑柄。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怎麼看呢?歡迎大家踴躍留言討論哦。


老魏聊歷史


二戰時期法國軍隊的高級將領對閃電戰的態度基本可以概括為:先是看不起,看得起後看不懂,看得懂之後就跟不上了。

1927年,英國在沙利斯貝瑞平原上組成一支“實驗裝甲部隊”,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專門用於實驗閃擊戰的專門部隊。法國與英國由於“諾曼征服”的歷史恩怨,從來都互相瞧不起,如果不是在二戰時期為了對付強大的納粹,這兩者是走不到一起的。

法國的高級將領一向對在英國的軍事理論嗤之以鼻,而只有戴高樂將軍對閃電戰理論感興趣,但是在二戰前他只擔任坦克第507團上校團長,第五軍坦克部隊指揮官,人微言輕,改變不了法國軍隊的建軍思路。法國人也是有可以驕傲的資本。一戰中的勝利令法軍將領沉迷於依靠堅固防禦陣地取勝的傳統觀念。法國陸軍當時排名歐洲第一,其他國家的軍人都一致推崇他們的軍事理論。

法軍在二戰前擁有實踐閃擊戰的基礎,各種型號的坦克加在一起共約有3250輛坦克,而德國只有2439輛坦克。但是由於軍事思想的落伍,導致法軍並沒有將其組成一個整體,形成規模效應。二戰前,法國只有2個機械化師和一個正在編組的裝甲師。法國的高級指揮官始終只是把坦克兵力劃整為零地使用,對於把坦克組成裝甲師的工作一直在拖延。他們在用一戰的眼光看待坦克的作用,把塔克作為步兵的火力支援,而不是衝鋒的主力,或是用來彌補騎兵機動性的不足,用做搜察部隊使用,活生生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閃擊戰能夠成功也離不開空軍的掩護和支援。法國在歐洲範圍內擁有1500多架飛機,其中700架戰鬥機,260架轟炸機,180架偵察機和400架對地攻擊機。但是法國在軍事預算的分配上,陸軍具有支配地位。空軍在二戰前的投入就相對會減少,飛行員的訓練時長較短和與陸軍的地空戰術配合的演練少,導致空軍發揮不出在閃擊戰的優勢。

閃擊戰在二戰前是一種比較有風險的戰術思想,孤軍深入本來就是兵家大忌,結合當時的時空環境,法國人更願意採取比較保守穩健的戰術思想。閃擊戰本質上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當時強大的法軍不是以挑戰者的姿態進行建軍,放棄增量效果選擇定量效果也就成為了法軍高層的共識。


梓蕤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看一下領導人,法國夏爾.戴高樂提出了裝甲戰術,被譏為“摩托上校”當時他任上校團長,未引起高層重視。而在德國,當海茵茨.古德里安提出裝甲理論後,亦為人所輕,可是當阿道夫.希特勒見到包裹木板的“坦克”(即汽車)後,大叫“這就是我需要的”,不管怎麼說,希特勒是那個時代第一個重視裝甲兵作用的國家元首。

再看一下經濟,一戰時期除美國羸利外(當然還有一個小日本),其餘勝者慘勝,敗者慘敗,法國經濟尚未恢復,不得不說,希特勒的“新政”讓德國經濟實力迅速提升,有錢,有想法,事情就好辦了。

下面再看一下軍事思想,法國在一戰前注重進攻和野戰工事,由於一戰教訓,又拼命注重“塞防”,弄個馬其諾防線,大哥,你是戰勝國好不!德國有一個復仇思想,那隻能是一件事-進攻!

德國繞過馬其諾防線,達到了戰役的突然性,這個,厲害。

最後,就是戰術的運用了,德國是立體進攻,步、坦、炮、空協同作戰,面對線型防禦的法國軍隊,簡直不要太容易了!法國坦克配屬步兵,德國坦克卻是集群,儘管法國坦克防護反其他性能先進,德國把88mm高炮平射,面對單兵突進的坦克,這是玩賴、欺負人!當然還有制空權,這個作用,就更不用提了。

總之,作戰思想和方式一旦產生代差,不打也罷,參照1991年伊拉克戰爭。


大衛思想


在二戰前期法國雖然是老牌帝國主義者!但當時的法國和英國一樣,也是平平淡淡的國家。第一次大戰後德國戰敗!當時的戰勝國有法,英,美等國家。德國就像我們抗戰後的日本國?受戰勝國的管制。德國人一戰敗後,就受當時的英,法,美等國的管制!為此德國人狠死了猶太人。希特勒就是在那個時期誕生的!希特勒成立了納粹黨,建立了強勝的納粹德國!是在當時那個年代裡,是最強大的國家。武器裝備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了!在那個年代德國的汽車工業也是最發達國家。德國組建裝甲,摩托車隊波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閃電戰。二戰的法國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久德國對法國就展開了進功!當時的法國那是德國的對手。不久法國就戰敗了。


張風高


各個國家發展坦克的理念各不相同,坦克最早出現在一戰,有的國家認可了它的火力,有的則看重防禦,至於機動能力和相配套的戰術跟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有關,很多軍事家對於發動機等所有機械的認知有可能和見過蒸汽輪機的農夫差不多,根本不可能想到閃電戰之類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西峽言武堂


一戰的勝利矇蔽了法國人的雙眼。因為一戰勝利了,所以鞏固了贏得勝利的老將軍的權力,固化的權力妨礙新軍事思想的傳播,思想的傳播一般不是通過讓老人接受新思想,而是通過掌握新思想的人掌握權力實現的,沒有權力的支持就沒有思想的傳播。


鬼穀道場


閃電戰是德國提出來的新名詞,新概念,新理論,新創新。閃電戰是德國先進的軍事思想得以創新發展的軍事理論。反之,法國軍事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代。法國能生產出質量高的坦克,由於經濟發展不景氣,沒多的錢去保養坦克。對坦克作戰不重視,以至於在德軍閃電戰的偷襲中,法國走向徹徹底底的失敗。


中國美6220


法國在一戰中,以防守擋住了德軍的進攻,挺到了最後,贏得了勝利,所以二戰爆發前,法軍的理論思想是防守挺住,等待英軍和大洋彼岸美國參戰,憑藉最後的實力取勝,所以修建了馬奇諾防線,以為高枕無憂,結果吃盡苦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