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應該研究哲學體系本身還是哲學家?

魏思江

這個問題,讀懂哲學其實並不難,甚至掌握哲學或者締造哲學也不是難事。首先要正確的認識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一種幫自己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法,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與路徑。之後再進行一系列額外的研究和探討。

哲學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存在,它同樣有著昨天,今天和明天。由此就要學習和研究哲學的發展史。每個哲學時期都有自己的主要撰筆人和締造者。 對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研究的不單單是他們的成就,更要研究撰筆人和締造者的生平經歷與生活環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下也會有著類似的效果。

哲學家給我們所展現出來的成就,只是哲學家意識之海的一小部分,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一小部分而一葉障目(一眼不見泰山)。哲學家的生平與環境更值得我們去逐本溯源,去研究該哲學的最初始狀態。

總之,學習一門學問,就要先細細品味該學問締造者的生平經歷,爭取做到還原真實的締造者的生存環境,那些玄幻的儘早避除,否則不但不能幫自己認識締造者,甚至把自己帶入一個錯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夢幻哲學申紅蕾

哲學目前只有哲學史。其他的研究領域,不是沒有任何研究意義,就是已經讓位於科學。


懷疑探索者

研究哲學,既要研究哲學體系也要研究哲學家!!



哲學本質是認識論及其理論學說。但其外延包括"一橫兩縱"

兩縱→哲學史和哲學家

A>哲學史→研究任何學科都要研究其歷史,學科的價值恰恰在其歷史中→因此,研究哲學就必然要研究其歷史。

B>哲學家→哲學本身就是"人學"→因為有了偉大的哲學家才有了偉大的哲學!!→哲學的魅力和價值就是哲學家的魅力和價值,因此,研究哲學就一定要研究哲學家!!



一橫→哲學思想和哲學理論

研究哲學,其核心內容就是哲學思想和哲學理論

→哲學思想就是反思和批判。

→哲學理論就是兩個主義兩個方法→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和辯證法。


月亮TA爹爹

哲學的本質就是研究認識論的,是研究自然和社會的一般規律。科學是研究具體事物的本質 和規律的。

學習哲學和研究哲學如果不研究哲學史,就無法說明白什麼是哲學。哲學的派別太多了,各自都有自己對哲學的定義。哲學家是某一時段的代表人物,不管他們自己如何的評價自己,他們都只能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鏈條。沒有哪一位哲學家,憑空創造出了自己的哲學觀點。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和黑格爾的辯證法,創造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只是根據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客觀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解釋。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萬年。西方哲學是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的,唯物和唯心是他們永遠的話題。哲學思考的問題在有文字以前,東西方人類都有探索。中國的伏羲八卦就在用陰陽的概念探索哲學問題,古希臘也有類似的說法。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淺入深從來沒有停止過。

現在,在很多情況下是把哲學神秘化了,成為某些利益集團和階級的辯護士,違背了哲學追求客觀真理的本性。任何認識都無法擺脫認識主體,任何認識主體都是有侷限性的。所以中國古代人早已認識到形而上謂之道。對形而上的道,人類的認識,總是不能夠完全徹底的把握,要不斷的探索前行。也就是說人類無法終結真理。

把哲學和科學神秘化的傾向要不得的。只有思想的徹底解放才有益於人類的前行。對於學習和研究哲學也大有好處。


老梁139490047


淨觀山王

現階段中,國人都在向錢看……是難以認同思辨哲學的!在裝點門面……傳統與現代科技文化!實則只是空架子!甚至連空架子也有欠缺不存在感……對於一定傳統文化與科技!允許發展,但有時連自已都不敢承認……東西方文化科技兼融時期,是否會西化?是否會積聚東西方的知識與智慧?只能讓實戰中的成長與沉定來說明歷史……哲學的淵源與不同時間段的事物認知終究是隨著自然與社會結構關係的變化而易遷……層次高低,角度、位置的不同決定了感知結果!統一性的多辨邏輯思維,產生了結構體系中的多從複雜關係;哲學家是一定時代受自然、社會條件束縛的靈物,認識、感知、相對有著一定侷限性!不同時間段有著相對各異的需求與目標!時間是隨著天宇星際而變化,社會是由歷史的矛盾性、需求性、協調性、選擇性,適應相對地發展!研究哲學,注重體系結構中的變易,更應關注哲學家所處的歷史條件與環境……


景清柏園

其實指導我們生活道路的更多是來自迭名的先賢,來自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再加上自己對天時地利人和的分析判斷決斷。博學才能才思如湧,才能貨比三家後得出獨立自主的思想果實,卻又不專橫。智者千慮亦有失,愚者也會偶有得。


達荃

哲學包含了“哲學體系”和“哲學家”兩部分,不能單純的說學習那一部分,兩者都需要探究。

為了更形象的說明,我們首先建立一個模型:

首先,在腦海構建一棵通天巨樹的主幹,它的主幹外表極為圓潤光滑,而“哲學體系”就是這個主幹,“高處”代表著哲學的更高境界。

然後,在主幹四周衍生一根根分支,作為樹枝,樹枝盡頭是繁茂的綠葉和豐碩的果實,而“哲學家”就代表樹枝與樹葉的集合體。


咳咳,素材有限,請大家結合文字與圖片自行腦補,場面氣勢再宏大一萬倍就對了。

模型建立完畢,接下來進行分項分析:

哲學體系:一切點綴的根基

正如模型,哲學的存在必須有其體系的支撐,這根巨樹的主幹直接影響哲學這一學說的潛力與重要性。

就猶如“品種”,你永遠不能要求一棵灌木生長得比一株松樹還要高大,當然童話裡的“豌豆藤”例外;也不能要求一株盆栽石榴樹結滿一顆顆拳頭大的果實。品種先天決定日後的發展。

迴歸模型,巨樹的主幹就是哲學體系,哲學體系的發展就是巨木的生長。

我們學習哲學體系也正是對這可巨樹的攀登,但是巨木主幹是光滑的,我們想用四肢緊抱,然後像蝸牛般向上滿滿蠕動,對於人類平均只有約一百年的壽命,這是極為可笑的。

那麼,就要藉助於另一部分——哲學家



哲學家:“巨人的肩膀”

學習哲學不能依靠自己從起源一點點發展,我們必須依靠前人的經驗,人類任何領域的發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攀高峰,然後化身“巨人”,成為後繼者追尋更高境界的階梯。

哲學家就是主幹上的樹枝,他們研究學習的成果便是綠葉與碩果。而我們學習他們,就是踩在一根跟樹枝上,昂首挺胸地走上去,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學蝸牛爬行的道路上。


於子不射

哲學一直是研究哲學體系的,研究哲學家的學問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之類科目考慮的事。

當然專注於某個哲學家的哲學體系是一種常態,畢竟之前有很多偉大的哲學家建立了不少很健全的體系,例如專注於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我們,我們當然不是為了研究馬克思這個人,而這個人建立的這套體系對我們幫助很大,當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時,同時瞭解一下他的生平,對我們研究他的體系是很有幫助的事情。


快招了吧你就是狐狸

哲學當然重點是硏究哲學一系列體系,它實際和一某一個哲學家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哲學代表一個時代的思想體系,代表了人類對自然以及人類本身認識的歷史過程。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些與此相應的思想家或稱哲學家。但這和某一個人或家某一個哲學家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最多隻能他們領先一步,沒有這個哲學家,也許還出現另一個哲學家,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產物,哲學本身就是一個思想體系。因此把哲學領域抽象地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本身就會對哲學歷史的歪曲,也是對人類認識過程的歪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