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

春節是我國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人們在恭喜發財聲中喜慶無邊,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一年一度的春節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帶來了喜氣,帶來了吉祥,雖身在異鄉,但也感受到大街小巷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息,看到各個商場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們手裡都是大包小包的,臉上洋溢著節日快樂的笑容。

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


他鄉山也綠,他鄉水也甜,他鄉過春節,卻更懷念故鄉過春節的童年。“大人望插田,小孩盼過年”,少年不識愁滋味,小時候都盼望早早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零食,還可以放鞭炮,敲鑼鼓,收壓歲錢,可以盡情地玩、放心地玩。

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


“二十三提一籃,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買乓肉,二十七殺現雞,二十八殺洋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過大年”就首民謠就是我的故鄉---湖南常寧春節前準備工作的真實描述。兒時的過年彷彿歷歷在目,除了上面這些春節前人們的活動,還會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把常用的傢俱都洗得乾乾淨淨迎新年,還會買好瓜子,花生,餅乾,糖果等等美食,準備在過年期間招待客人,犒賞自己和家人。到了農曆二十九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春聯,貼上福字,體現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零點過後,千家萬戶開賭門,響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而小夥伴們都在這鞭炮聲中去東家到西家撿起沒有炸完的鞭炮,自個兒再去炸響,忙得不亦樂乎。

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故鄉的年輕人更喜歡約在一起,組成小團體去家家戶戶拜年,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四女來行(hang),去到親戚家拜年大都是按如此規矩,並且初八前差不多都拜年完畢,那時候比較窮,年貨置辦遠沒有如今豐盛,初七初八,洗乾罈子擦乾臘,意思是過了初八糖果美酒都招待用完了,拜年來得遲了,沒啥招待就別見怪了。

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


從初二起,很多舞龍舞獅隊伍都會出現在村子,在鑼鼓喧天聲中,每村都會擺好香案酒品,點燃錢紙線香和鞭炮,隆重迎接或獅或龍,還會有些比較有才的村民大聲吟唱,又叫”打段”:哎,獅子舞呀呀,百姓本一家,舞到主家來,主家運更佳。如果主人有才,也會用相應的話來回應,感謝龍獅帶來的吉祥,主人不善於言語的就會說:中你貴言,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有些村莊會請本家的戲班搭臺唱戲,連續好多天,唱的都是湖南花鼓戲佔多,例如《劉海戲金蟾》,《毛國金打鐵》,這是父輩們的最愛,很多長輩都會哼中唱幾句。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自做元宵,吃著元宵,在煙花中慶祝這一年歡歡喜喜,團團圓圓。

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


在春節期間,初一忌催人起床,意思是不讓對方整年都會被人催促;初一初二忌洗衣服,這兩天是水神的生日;要說好話,忌罵孩子言,萬一小孩說溜了嘴,大人會馬上跟著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說“打發打發” (發財之意)。初一到初五忌打掃,忌將垃圾掃出門外,年前要拜“灶王爺”,送走後“灶王爺”,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掃完畢,叫“掃揚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未出元宵節期間嚴忌討債:傳統認為,過年期間不管是被人要債還是向人要債的人這一整年都會很倒黴,因此忌諱向人討債。

發財中國年,春節代代傳


放響的是鞭炮,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燃了一串鞭炮,炸響幸福的音符;貼了一付對聯,寫滿快樂的一年;掛了一對燈籠,將吉祥點亮,春節就這樣一代一代的流傳,發財中國年,也是百姓夢想的發財年,願以後的每個春節都越過越火紅,幸福生活越來越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