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一週說」北大校長讀錯這兩字,你怎麼看?

5月初,北京大學舉行建校120週年紀念大會,北大校長林建華在講話中錯將“鴻鵠”的“鵠”念成“浩”,引發熱議。次日,林建華髮表致歉信,孰料這封頗有誠意的致歉信再度成為了輿論熱點。就連林中大哥,也關注到這件事。

「林中一週說」北大校長讀錯這兩字,你怎麼看?

微博篇幅不短,大哥從林校長的“鴻hao”說開,進而由人及己,延伸到“諸普話”的白字謬音。期間夾敘夾議、邊說邊想,很有一番“與自己推敲、對話”的意味,很符合大哥微博的一貫“畫風”。

「林中一週說」北大校長讀錯這兩字,你怎麼看?

話說“北大校長讀錯字”這件事,它嚴重嗎?有多嚴重?幹嘛這麼多人一驚一乍?還有些媒體跟著強勢圍觀、上綱上線起來?

相關輿論大抵呈兩個方向:一者認為:誰都可能讀錯字,讀錯了字,改過來,本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對派卻始終口誅筆伐,認為“堂堂北大校長竟然讀錯字,丟臉,丟北大的臉,丟高等學府的臉……”等等。

其實不僅是教育科研,每個領域的明星能夠脫穎而出,都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做到了傑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每個人都承當著精細的社會分工。我們沒必要讓梅西去背誦乘法口訣,也不會要求吳彥祖去唱黃梅戲。那些嘲笑林校長的人,真的在某個領域達到過他的高度嗎?

第二個問題:林校長到底有什麼水平?

同理,普通話講得標準與否,也不能作為衡量文化水平的依據。至多,它關係的,只是與外地朋友的交流效率。這個問題,就像微博所說:善意的提醒很重要,這是對人負責的態度,若當做笑料嘲諷,那就很不厚道了。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個道理韓愈在一千年前就講明白了,現在我們怎麼又變得小氣了呢?說到這個問題,就連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都吐槽過:用放大鏡看公眾人物是理所應當,用顯微鏡看公眾人物則有點過分了。

是啊,北大校長作為公眾人物,其實也是個普通人,北大作為中國最高等學府,其實也是由一群普通人構成的。是人就不完美,我們自己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為什麼就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一個不完美的北大校長,和一個不完美的北京大學呢?

前一陣社會反應如此之大,本質上還是大家把北大的招牌看得過於神聖,認為北大校長就該高大上、偉光正、三百六十度的無瑕疵……其實我們都是三餐一宿、五穀雜糧的凡人。再看微博裡說的“多一點包容,不要再發酵了”,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感謝林校長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感謝林中大哥的微博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