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近百年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西式的享樂之風盛傳,丁克及獨生子女等家庭結構的變遷,社會傳統漸行漸遠;家教家風受到挑戰, 在中國,傳承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意義,但現時現代,能夠傳承下來成為“家族”的太少太少了。寫此文的目的是讓先輩的優秀品質代代傳承,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每一代人。

- 題記

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泉水江百年歲月

作者/ 段峰

萌生寫自己的家族的念頭已經很長時間,研究中國大歷史,因為世代變遷,朝代更替,社會動亂,千百年來,只有孔子世家,龍虎山張天師世家,遠離政治,靠文化傳承,到如今都傳承七十多代,綿延不絕。我的家族段氏只是中國南方一個小小家族,但是她的奮鬥歷史時而能激發自己的鬥志,就是從小就耳濡目染家庭的“傳奇”故事!

百年歲月,在蒼茫的歷史中只是彈指一揮間,對於一個小村莊,卻見證近代歷史的滄海桑田。

一個村莊,就是一部史書,常年被忽略的,束之高閣的,落滿塵埃的史書。

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一個村莊的形成,恰如一顆草籽化作一片草甸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需要歲月的積澱的,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湘南山區,離衡陽市西南一百里處的茅洞橋。有一個松柏翠竹滿山崗、泉水湧東流的古樸的小村莊,這便是富有江南情懷的泉水江。泉水江以泉水為名,泉水在村子東邊百米遠的小河旁,村子裡的人祖祖輩輩都喝著泉水長大,泉水甘甜清冽,沁人心脾。

小村莊門前有水塘,兩側三方向有一溪水圍繞合抱村莊,蜿蜒曲回呈現九道彎,三面環山,翠竹與松柏相輝,這是傳說中的玉帶纏腰風水寶地。開拓泉水江屋場是段公鵬程,(周字輩),字三湘,生於清乾隆四十三年,初為縣令。三湘公是傳統的入仕官僚,為政公正嚴明,寬以恤民,非常重視家風家規,家教嚴格,詩書傳家,確立起的做人原則影響到後人,長壽八十又五,故世稱耆老尚義 。

相傳,三湘公有一駱駝,常伴左右, 很有靈性, 忽然有一天不見了,後面找了許久,終於在對門山嶺上的平地不走,怎麼都趕不走,時落淚,三湘公很是吃驚,此地周圍全是樹木,山頂凹地,方寸之地只長小草,灌木不入,覺得是風水寶地,後葬於此駱駝地。

[航拍段氏將軍家族故居。吳帆/攝]

泉水江有老泉水江和新泉水江之說。老泉水江約於1800年建成,新泉水江約於1860年建成。這兩座經歷了百年滄桑的老宅中,蘊藏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反映出中國近代史的滄桑歲月,和我們段氏家族的世事之無常。

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三湘公傳有三子,長子必行,名留軒,孫子輩有影響力為段起、段華兄弟。

1842年,國家內憂外患,鴉片戰爭剛結束,在湖南出現了一批民族主義思潮,立志自強運動;三湘先祖的孫輩開始學文習武,其中的佼佼者當屬段華,段起,段利元兄弟;其中段起進入國子監讀書。

段起(文字輩),字培元。起於廣西左江道王普相,從解全州圍,後隨曾國藩湘軍,以打硬戰著稱,與太平軍作戰,英勇機智屢立戰功,有名望,授江西督糧道,後兩廣總督張樹聲調治海防,擢廣東鹽運使。主帥曾國藩也是很尊稱段起,下面是戰事過程中的書信:

“培元尊兄大人閣下:初十日接奉惠函,猥以攬揆之辰,吉詞袚飾,非所敢承。就諗豸節宣猷,魚旟肇瑞,蒞雙江而績懋,荷九陛之恩濃,引睇矞暉,良殷傾企。”

清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後,朝廷在南方各省招兵買馬,開始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段華、段起、段利元兄弟於咸豐三年投奔廣西左江道清軍,開始參與對太平軍的作戰。後曾國藩的湘軍在江西戰場遭遇重創,急調廣西清軍馳援,段起為帥座鎮軍中,段華為將軍、段利元為先鋒,兄弟協力,齊力斷金;由於作戰勇猛,愈挫愈勇,多次擊敗太平軍李秀成、陳玉成部。因軍功卓著,官職迅速擢升,段起歷任江西督糧道、江西按察使、江蘇徐州道,兩廣鹽運使等,加封布政使銜,賞瑚松額巴圖魯名號等。段華歷任總兵,後追封九門提督。段利元在江西作戰時受傷,受封武功將軍。

二人晚年因傷病回鄉,做了不少修橋,建亭,修路的善事。新建了新泉水江府宅,段起在老泉水江重修祖屋,興建“印字屋”,建築雄偉,雕龍畫鳳;規模十分宏大,至今保存的有“雙龍戲珠浮雕”,漢白玉石獅,月光門,家官門,旗杆夾石等;段氏兄弟在家鄉捐資修橋樑,如位於現在硫茅公路的三十六彎石拱橋(茅市人民歡迎你牌坊往硫市方向200米)至今發揮作用;設育嬰堂、補恤堂,以“振孤寡、周乏絕”。並在小新橋、古桐廟建茶亭,方便來往行人。

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印字屋,白玉石獅,雕龍畫鳳窗]

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月光門,旗杆夾石]

在民國時期,段氏一家從排長到軍長共有 48人,號稱"四十八根斜(qia)皮帶"。其中段彝廷(前字輩)、段沄叔侄是中將軍銜,段復、段徽楷、段政、段鎮楚兄弟子侄為少將。

段沄(徽字輩)字湘泉,1905年出生。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歷任黃埔軍校入伍生總隊第二團排長、區隊長,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十八師五十三團連、營、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四路軍獨立團團長,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第二十四師一一四團團長,十二師政訓處長,第十九師參謀長,第五十二師一五四旅少將旅長,陸軍預備第三師副師長兼第二團團長,寶雞警備司令,軍政部第四新兵補訓處副處長兼敘南師管區司令,第九十五師副師長,第九十五師師長,召南、嘉義警備司令,青年軍第二0八師師長。

段沄宅心仁厚,1944年衡陽大旱,農村顆粒無收,段沄安派其弟,慷慨解囊,出資賑災,當地有口皆碑,深受好評。

1946年9月,段沄率部在“勝芳之役”、“固安之役”兩次堅戰擊潰華北解放軍。被譽為"華北趙子龍",後升為第八十七軍中將軍長兼塘沽防守司令,代理第十七兵團司令,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等。

1952年8月,段沄與胞兄段復、堂兄段徽楷、妹夫謝小球(也是少將)被保密局逮捕,1954年2月3日同時遇害,這就是震驚兩岸的“段沄中將叛亂案”。後來,他們四人均被中共追認為革命烈士,名字刻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無名英雄紀念碑上,衣冠冢在衡南縣譚子山鎮楊湖村大樂皂歸園。

現在他們中間有許多人客居泰國東南亞,北美洲等地。還有個女能人--榮炳姑奶,於玉成公子女中排行十一。故稱十一姑,幼承家訓,知書明理,天性純良,樂善好施。公元1950年隨夫入臺,目睹時局動盪,顛沛流離,頓生惻隱之心。遂於50年代創辦臺北市慈善院,購地建房,收養遺孤和棄嬰。經過苦心經營,在八十年代,該院初具規模,收養兒童嬰兒八百餘人,職業五十餘人,成為臺北市最大的兒童慈善機構,幾十年來受其撫養的累計達二千餘人,其中不少人成為臺灣有用之材。因此,即受到政府及群眾的高度獎勵,榮獲臺灣當局的最高獎勵。

榮炳姑(宜字輩),身居異鄉,然思祖之情一直未泯,多次回鄉探親,竭盡全力為家鄉謀福祉,先後為家鄉架電、修公路、建學校和村公所。2000年又為茅市鎮初級中學捐建教學大樓一幢,泉榮樓,2003年發動在海外及港臺族人一同捐款,興建宗祠。三十年來,榮炳姑為鄉族興辦福利事業十大項,捐資二百萬餘,其愛國愛鄉之優秀事蹟多次受到省市各級佳獎,一生為慈善工作奔波,無私奉獻的一生。

茅市、硫市諸多橋樑, 茅市救濟局都有段氏出資修建。以上的先輩都體現出中國傳統的仁義理智勇,修心仁厚,百年的歷史,都是代代相傳。(政平館閣堂段氏輩分為:世周必文明前徽宜遠紹)

一園藏四季,家族寫春秋。深宅大院,其深似海,長在其中,繁華雲煙一幕幕過眼,門樓石獅,卻知冷暖。往事如煙,斷牆與青磚,石獅與旗杆還印著戰場的英武.....

季節的流轉不能終止,泉水江的美,交替永續,她將承載與書寫一個個榮耀家族的似水流年。百年風霜周折,揭開的是一個家族的榮辱。

黃紙片,隱落祖屋,幾代人苦苦尋找,落葉黃花,深情以致,等待我們的又會是怎樣的謎底?

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泉水江的石獅 / 段峰]

如今,我站在城市高樓的陽臺上回望,極目遙天,心隨白雲,飛到山那邊我最親愛的故鄉。然而,記憶中新、老泉水江兩座祖屋的幢幢身影,卻像一汪明澈美麗的秋湖悄然漏水,漸次消失在我的視線……此時此刻,我心如泡醋,酸淚盈腮……

定下神來,心海卻鄉愁隱隱,忽地心血來潮,湧起重建老家祖屋的念頭。也讓我們這一代藉助於互聯網鴻雁傳書的兄弟姐妹,在每每想起老家的時候,有一個心靈寄託之所;在煙雨迷濛的清明時節,有一處相約之地,相聚祖屋,回憶往事,追思故人,給列祖列宗敬上一瓣心香……

衡陽茅洞橋泉水江百年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