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作者/範中平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史的洪流奔騰不息。當一切都成為記憶的時候,人們不會忘卻過往,更不會忘記薪火相傳、砥礪前行的衡南縣茅市鎮初級中學。

茅市初級中學前身是茅洞橋娘娘廟完小,創辦於1923年,校址初設於集鎮老街東南,原茅市郵電局對面(三拱橋南50米左右)。1930年更名為“縣立第十一高小”。1947年改名為“七寶鄉中心國民學校”(茅市鎮當年叫七寶鄉,長沙鄉叫泉南鄉)。1950年校址遷到“茅洞橋救嬰局”(木樓),與現在的茅市供銷社隔街相望(一拱橋東20米左右),背靠茅水河,並更名為“茅洞橋中心完全小學”。1956年遷到現在的茅市供銷社後院,改名“茅市完小”,有1至6年級共12個班,每個年級2個班。現年80高齡的“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勞動模範”龍啟增老師曾在那辛勤工作過。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老街木樓,曾經的校址)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茅市初級中學大門)

斗轉星移,寒來暑往。通過李祚祺、周治高、周克榮、張長忠、謝和平、全明治、全秋月、羅振華、秦慶輝等幾任校長的不懈接力,終於把茅市初中打造成了一方名校。如今的茅市初級中學已是茅市景點,文化亮點——衡南縣示範性初級中學,湖南省示範性家長學校,湖南省合格化學校。學校佔地面積24926.3平方米,建築面積9179平方米。教學樓、實驗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公寓樓……一棟棟拔地而起;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多媒體室……一應俱全。現有教學班15個,學生712人,專任教師61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還辦起了鄉村中學少年宮,開通了遠程教育網絡,實現了校信通、家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學校一貫奉行“立德為本、德能兼備”的宗旨,“自立自強、求實求新”的校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飛出了一隻只金鳳凰:北京大學學生羅一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蔣華安,北京科技大學唐志新,北京理工大學唐康祺,浙江大學黃科海,中山大學李小陽、劉丹,同濟大學陳學青……2000年以來,全縣初中教學質量評價,茅市初中一直名列衡南縣前五強,其中2013年排名第二,公辦學校中排名第一。成了莘莘學子們成長的樂園、幸福的家園!

(少年宮)

也許是甘建華先生“茅洞橋文化地理圖書寫作”之邀,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也許是母校的輝煌、氛圍的感染,引起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幸福、溫馨的同時,心底也泛起一縷兒時的苦澀。

1976年,以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實現了撥亂反正。我們60後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1978年7月,我小學畢業;9月,跟隨父親來到茅市完小附中就讀,父親範祝安就是我的班主任。走進校園,耳目總算為之一新:沒有校門,沒有圍牆,但有一高一低的兩排教學樓,一上一下的兩塊大操坪。左邊一棟是兩層樓的土木結構,外牆是紅磚砌成,樓面是木板,踩在上面頗有彈性,別有趣味。樓上樓下資源共享——穿過漏洞,透過木縫偷聽外班的課,窺視外班的熱鬧,分享外班的快樂;右邊一棟是一層樓的平房,屋面蓋著“洋瓦”(紅瓦),高高地聳立在山坡上,俯視著下操坪,與左邊一棟遙相呼應。下操坪是正宗的黃土地,雨天泥濘不堪,全校師生靠連接兩排教學樓的米把寬的鵝卵石鋪成的通道來往。平房的後面是寬闊不平的外操坪,一直延伸到馬路邊。每星期週二、週四、週六都安排一節勞動課——同學們挑著箢箕,揹著鋤頭,扛著鐵鏟,鏟高補低,挑泥填坪。勞動委員坐在一旁跟監工似的,負責監督、登記、彙報。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教室還算窗明几淨。前牆是玻璃黑板,後牆是水泥園地,單人桌凳,木材窗戶加圓木護窗條。而一樓那些斷了護窗條的窗戶自然就成了一些調皮學生逃課的“安全通道”。晚上照明靠柴油機發電,燈光暗得發黃,且電壓不穩,老是一閃一閃的。有時機器突然壞了,一片寂黑。於是,做“鬼叫”的,吹長哨的,唱流行歌的,追打嘻戲的混成一片。那年月油票有限,同學們常常是摸黑上廁所,摸黑脫衣服,坐著、躺著說會兒“黑話”。寒冬臘月,柴油結冰,柴油機罷工。同學們或4個或6個圍坐在一盞煤油燈下,有人的頭髮燒焦了,發出難聞的臭味;有人趴在桌子上,漸漸地打起了呼嚕,有人……最艱苦的是住校生活。條件好點的搭正餐,飯量3兩米,菜票每頓1角:有時兩邊豆腐下飯,有時就3個鹹藠頭,有時鹹蘿蔔條炒肉皮、油渣,有時水煮豆芽、白菜,有時……條件差點的搭白餐,週日下午步行十里、幾十裡從家裡帶壺鹹菜吃到週六,有幹蘿蔔、酸蘿蔔、幹豆角、酸豆角、乾白菜、酸白菜,還有辣椒鮓、糟鮓、黴豆鮓……五花八門、豐富多彩。還沒等到下晚自習,已是飢腸轆轆,於是乎有人直接用手夾根蘿蔔條,“一口一根麻花——乾脆”,有人找來開水泡鹹菜,還津津有味地分享、搶食,不夠就多加點水。就這樣,原本一週的鹹菜往往到了週五就沒了,個別同學到了週四就開始打醬油拌飯。生活用水靠同學們自己走上半里路到河邊挑水,再憑水票到食堂打溫水。當然,再苦也有打牙祭的時候——同桌的全宏榮“樂善好施”。其父是斗山橋水庫所長,生活條件自然比大家優越。每週日從家裡帶兩壺糟鮓蒸乾魚或黴豆鮓蒸肉,書包一放下,糟鮓蒸乾魚就被大家迫不及待地共享了;黴豆鮓蒸肉往往也留不到星期二。最有趣的是早自習。那時早、晚自習不上課,同學們早上可以到室外閱讀。離開了老師視線的孩子就像一群脫韁的野馬:自覺上進的,或搖頭晃腦讀古文,或獨自一人在樹下讀英語;貪玩調皮的,或掏鳥窩,或“攻城”、“跳房子”、“踢毽子”,或在後山上“打游擊”……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學校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富有詩人氣質、音樂天賦的語文老師劉師古;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班主任老師範祝安;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英語老師周道炳;還有智慧型的數學老師李良廣、劉啟發、尹啟才;幽默型的物理老師陳國清……當時在學生中廣為流傳一首同學們自編自唱的歌謠:“一二三,範祝安;三四五,劉詩古;六七八,劉啟發……”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平反覆職不久的“臭老九”,他們不但功底紮實,而且安貧樂道,甘守清貧,潛心備課,用心上課,精心管理:早讀,室外巡查;課間,師生互動;晚自習,耐心輔導。做到了愛生如子,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尤其對後進生堅持正面教育,長善救失,永不言棄。用思想撞擊思想,用道德感召道德。記得我們班特困生比較多,有的抬不起頭,有的灰心喪氣,有的……厭學情緒高。我父就從樹立自信心,增強自覺性入手,把“愛”向他們傾斜,對他們實行“三優先”:座位優先、輔導優先、答問優先。鼓勵他們:學習自立自強的精神,首先要克服依賴思想。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不能依靠別人的恩賜和施捨。並且充分發揮故事的育人功能,弘揚南泥灣精神。講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缺衣少糧,在種種困難下,英雄的359旅不靠國民政府發餉,不靠邊區政府發餉,不靠老百姓發餉,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自強不息,生產自救,終於使長滿狼牙刺、灌木叢的山坡、河川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個別家庭條件好的學生,養尊處優,不思進取,整天夢想憑親朋權力拉關係,走後門。我父就借古論今。講古代的魏文候曾問孤卷子:“父賢足恃乎?兄賢足恃乎?子賢足恃乎?”孤卷子答曰:都“不足恃,恃則危。”並以史為證:堯雖賢,可恃嗎?其子丹朱卻被流放;舜有德,可恃嗎?其弟象卻因傲慢吃了虧;周公賢,可恃嗎?其兄管叔被處以死刑。所以寄希望於別人的人,即使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可能長久。學習自立自強的精神,還要經得起考驗。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苦樂參半。唯強者安於苦樂,苦而不知其苦;弱者累於苦樂,樂而不知其樂。強者有正視現實的勇氣和力量,能接受生活的磨鍊,從低谷中衝出,從逆境中奮起,創立不朽的勳業。所謂“一帆風順”只不過是美好的祝願,“一帆風不順”才會有真實的人生。“吃常人難吃之苦,做常人難做之事,才能成就常人難成之功。”“杜鵑聲聲欲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在父親的耐心引導下,全班畢業生鞏固率100%,合格率85%,5個同學上中專線。前輩的話言猶在耳,愈久彌新,愈久彌真,愈久彌深。要是官二代們有幸在這鄉村中學“鍍金”過,也許就不會有“我爸是李剛”的慘痛教訓了。所以,我們這一代出生在困難時期,成長在文革時期,學習在撥亂時期,工作在改革時期,養老在追夢時期,雖苦亦樂,無怨無悔!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第三排左四:作者(範中平)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撫今追昔,鑑往知來。我們記錄歷史,因為歷史留下了先輩的印記;我們尊重歷史,因為歷史滋養了我們;我們創造歷史,因為歷史呼喚今人的擔當!我不期望自己考證、回顧、撰寫此作做了一件功德,惟願或多或少、有形無形,對後人產生影響,傳遞正能量。願甜水中泡大的孩子們更好地珍惜今天;願擁有近百年曆史的母校明天更輝煌!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澀而溫馨的記憶

講茅市故事;思鄉土濃情;聚茅市能量;潤天下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