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作者/范中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洪流奔腾不息。当一切都成为记忆的时候,人们不会忘却过往,更不会忘记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衡南县茅市镇初级中学。

茅市初级中学前身是茅洞桥娘娘庙完小,创办于1923年,校址初设于集镇老街东南,原茅市邮电局对面(三拱桥南50米左右)。1930年更名为“县立第十一高小”。1947年改名为“七宝乡中心国民学校”(茅市镇当年叫七宝乡,长沙乡叫泉南乡)。1950年校址迁到“茅洞桥救婴局”(木楼),与现在的茅市供销社隔街相望(一拱桥东20米左右),背靠茅水河,并更名为“茅洞桥中心完全小学”。1956年迁到现在的茅市供销社后院,改名“茅市完小”,有1至6年级共12个班,每个年级2个班。现年80高龄的“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劳动模范”龙启增老师曾在那辛勤工作过。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老街木楼,曾经的校址)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茅市初级中学大门)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通过李祚祺、周治高、周克荣、张长忠、谢和平、全明治、全秋月、罗振华、秦庆辉等几任校长的不懈接力,终于把茅市初中打造成了一方名校。如今的茅市初级中学已是茅市景点,文化亮点——衡南县示范性初级中学,湖南省示范性家长学校,湖南省合格化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4926.3平方米,建筑面积9179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公寓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室……一应俱全。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712人,专任教师6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还办起了乡村中学少年宫,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校信通、家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学校一贯奉行“立德为本、德能兼备”的宗旨,“自立自强、求实求新”的校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北京大学学生罗一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蒋华安,北京科技大学唐志新,北京理工大学唐康祺,浙江大学黄科海,中山大学李小阳、刘丹,同济大学陈学青……2000年以来,全县初中教学质量评价,茅市初中一直名列衡南县前五强,其中2013年排名第二,公办学校中排名第一。成了莘莘学子们成长的乐园、幸福的家园!

(少年宫)

也许是甘建华先生“茅洞桥文化地理图书写作”之邀,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也许是母校的辉煌、氛围的感染,引起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幸福、温馨的同时,心底也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1976年,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实现了拨乱反正。我们6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8年7月,我小学毕业;9月,跟随父亲来到茅市完小附中就读,父亲范祝安就是我的班主任。走进校园,耳目总算为之一新:没有校门,没有围墙,但有一高一低的两排教学楼,一上一下的两块大操坪。左边一栋是两层楼的土木结构,外墙是红砖砌成,楼面是木板,踩在上面颇有弹性,别有趣味。楼上楼下资源共享——穿过漏洞,透过木缝偷听外班的课,窥视外班的热闹,分享外班的快乐;右边一栋是一层楼的平房,屋面盖着“洋瓦”(红瓦),高高地耸立在山坡上,俯视着下操坪,与左边一栋遥相呼应。下操坪是正宗的黄土地,雨天泥泞不堪,全校师生靠连接两排教学楼的米把宽的鹅卵石铺成的通道来往。平房的后面是宽阔不平的外操坪,一直延伸到马路边。每星期周二、周四、周六都安排一节劳动课——同学们挑着箢箕,背着锄头,扛着铁铲,铲高补低,挑泥填坪。劳动委员坐在一旁跟监工似的,负责监督、登记、汇报。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教室还算窗明几净。前墙是玻璃黑板,后墙是水泥园地,单人桌凳,木材窗户加圆木护窗条。而一楼那些断了护窗条的窗户自然就成了一些调皮学生逃课的“安全通道”。晚上照明靠柴油机发电,灯光暗得发黄,且电压不稳,老是一闪一闪的。有时机器突然坏了,一片寂黑。于是,做“鬼叫”的,吹长哨的,唱流行歌的,追打嘻戏的混成一片。那年月油票有限,同学们常常是摸黑上厕所,摸黑脱衣服,坐着、躺着说会儿“黑话”。寒冬腊月,柴油结冰,柴油机罢工。同学们或4个或6个围坐在一盏煤油灯下,有人的头发烧焦了,发出难闻的臭味;有人趴在桌子上,渐渐地打起了呼噜,有人……最艰苦的是住校生活。条件好点的搭正餐,饭量3两米,菜票每顿1角:有时两边豆腐下饭,有时就3个咸藠头,有时咸萝卜条炒肉皮、油渣,有时水煮豆芽、白菜,有时……条件差点的搭白餐,周日下午步行十里、几十里从家里带壶咸菜吃到周六,有干萝卜、酸萝卜、干豆角、酸豆角、干白菜、酸白菜,还有辣椒鲊、糟鲊、霉豆鲊……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还没等到下晚自习,已是饥肠辘辘,于是乎有人直接用手夹根萝卜条,“一口一根麻花——干脆”,有人找来开水泡咸菜,还津津有味地分享、抢食,不够就多加点水。就这样,原本一周的咸菜往往到了周五就没了,个别同学到了周四就开始打酱油拌饭。生活用水靠同学们自己走上半里路到河边挑水,再凭水票到食堂打温水。当然,再苦也有打牙祭的时候——同桌的全宏荣“乐善好施”。其父是斗山桥水库所长,生活条件自然比大家优越。每周日从家里带两壶糟鲊蒸干鱼或霉豆鲊蒸肉,书包一放下,糟鲊蒸干鱼就被大家迫不及待地共享了;霉豆鲊蒸肉往往也留不到星期二。最有趣的是早自习。那时早、晚自习不上课,同学们早上可以到室外阅读。离开了老师视线的孩子就像一群脱缰的野马:自觉上进的,或摇头晃脑读古文,或独自一人在树下读英语;贪玩调皮的,或掏鸟窝,或“攻城”、“跳房子”、“踢毽子”,或在后山上“打游击”……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富有诗人气质、音乐天赋的语文老师刘师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班主任老师范祝安;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英语老师周道炳;还有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李良广、刘启发、尹启才;幽默型的物理老师陈国清……当时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一首同学们自编自唱的歌谣:“一二三,范祝安;三四五,刘诗古;六七八,刘启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平反复职不久的“臭老九”,他们不但功底扎实,而且安贫乐道,甘守清贫,潜心备课,用心上课,精心管理:早读,室外巡查;课间,师生互动;晚自习,耐心辅导。做到了爱生如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尤其对后进生坚持正面教育,长善救失,永不言弃。用思想撞击思想,用道德感召道德。记得我们班特困生比较多,有的抬不起头,有的灰心丧气,有的……厌学情绪高。我父就从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觉性入手,把“爱”向他们倾斜,对他们实行“三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答问优先。鼓励他们: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首先要克服依赖思想。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能依靠别人的恩赐和施舍。并且充分发挥故事的育人功能,弘扬南泥湾精神。讲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缺衣少粮,在种种困难下,英雄的359旅不靠国民政府发饷,不靠边区政府发饷,不靠老百姓发饷,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自强不息,生产自救,终于使长满狼牙刺、灌木丛的山坡、河川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整天梦想凭亲朋权力拉关系,走后门。我父就借古论今。讲古代的魏文候曾问孤卷子:“父贤足恃乎?兄贤足恃乎?子贤足恃乎?”孤卷子答曰:都“不足恃,恃则危。”并以史为证:尧虽贤,可恃吗?其子丹朱却被流放;舜有德,可恃吗?其弟象却因傲慢吃了亏;周公贤,可恃吗?其兄管叔被处以死刑。所以寄希望于别人的人,即使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可能长久。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还要经得起考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苦乐参半。唯强者安于苦乐,苦而不知其苦;弱者累于苦乐,乐而不知其乐。强者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力量,能接受生活的磨炼,从低谷中冲出,从逆境中奋起,创立不朽的勋业。所谓“一帆风顺”只不过是美好的祝愿,“一帆风不顺”才会有真实的人生。“吃常人难吃之苦,做常人难做之事,才能成就常人难成之功。”“杜鹃声声欲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父亲的耐心引导下,全班毕业生巩固率100%,合格率85%,5个同学上中专线。前辈的话言犹在耳,愈久弥新,愈久弥真,愈久弥深。要是官二代们有幸在这乡村中学“镀金”过,也许就不会有“我爸是李刚”的惨痛教训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困难时期,成长在文革时期,学习在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养老在追梦时期,虽苦亦乐,无怨无悔!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第三排左四:作者(范中平)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我们记录历史,因为历史留下了先辈的印记;我们尊重历史,因为历史滋养了我们;我们创造历史,因为历史呼唤今人的担当!我不期望自己考证、回顾、撰写此作做了一件功德,惟愿或多或少、有形无形,对后人产生影响,传递正能量。愿甜水中泡大的孩子们更好地珍惜今天;愿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母校明天更辉煌!

衡南茅市初中,那苦涩而温馨的记忆

讲茅市故事;思乡土浓情;聚茅市能量;润天下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