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村之“梅缘”

当一弯清浅的溪流经过梅林,曲曲折折、不徐不急绕向竹丛深处,一旁是梅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优雅独特,另一旁是竹“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的悠然自得。

初春时节,梅红竹绿成为竹泉村一道别样景致。

以前,每次去竹泉村都是循着清浅的溪流,来欣赏林中翠竹娉婷,聆听林中鸟鸣婉转,沐浴竹林的清幽与安宁。当一阵风儿吹过,那声音竟如同横笛妙音、如波涛起伏;假若正赶上百鸟归林的时刻,则更加叫人心旷神怡、乐不知返!

▲“梅缘”外景

一大早,我们越过拱形的青石桥,绕过垂柳依依的湖堤,漫步在竹林泉水间,正是临风赏柳、水畔观花的初春时节。沿途还看不到五彩斑斓的色彩,只有连翘花开得正欢。竹林深处太阳的光辉斑驳迷离,竿竿翠竹孕育出勃勃的生机,那林中味道极尽地展现出傲人的风骨。

我们沿着南路直行走向竹林深处,便可以来到竹泉村梅缘。这是一条沿溪小径,溪旁的绿色植被郁郁葱葱,竹丛底下绿草如茵,溪流或深或浅、时缓时急。走过一、二里的行程才近梅缘,就远远看得见伸出青褐色墙外的几枝梅花与翠竹掩映在一处,园外的拍客们早已经架好相机,躬腰屈膝正在瞄准着镜头,想必那几位拍客早已经选好角度,构思好某一处的绝佳景致。

梅缘古色古香的建筑外侧依然溪流环绕、翠竹横斜,与远山的景色已经勾画成“山随暮色寒烟积翠,我与梅花临水分香”的画面。还没有进得院落,就早已望得见一树树粉的、白的梅花竞相开放的模样,引得远近游客纷至沓来。迎面的四合院中央,一高一低两树粉红的梅花正开得如火如荼,那棵最高的梅树早已经高出了四周的古老房屋建筑,透过这里红漆的长廊、雕花的门窗依稀感受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当年的富足和风雅。

整个院落黛瓦红漆、古色古香,二层小楼飞檐花窗、优雅别致,称得上一所高标准的旧式四合院,这里将美景与客房融为一体取下雅致的名字,比如“竹韵”、“兰芳”、“荷风”、“菊香”,比如“养心轩”、“寻梅馆”。最南旁的院落是“梅缘”,中间一所院子是休息厅,最北旁的院落是“梅驿”。你随时可以从某个院落穿越到另一个院落,即可以站在高高的楼台上赏梅韵、观美景,也可以端坐于矮墙之上读题诗、赏对联,任你遂了自己的心愿与大自然倾心交流······

竹泉村之“梅缘”

▲“梅缘”的由来

古代文人墨客喜好梅花的历史由来已久,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竹泉村之“梅缘”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明崇祯年间,高明衡来此植梅、种竹正是文人士大夫追赶的时代潮流。当经历过喜与悲的交替波折,经历过繁华与落寞的起伏不定,人生才可以淡定从容,居梅驿临水分香,临竹泉物我两忘,将胸中置于竹的风骨、梅的神韵、泉的清雅,至此才能够达到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如今历经过三百多年,当你身临其境,叫人疑似来到一处江南水乡。大雪纷飞时,你可以学薛宝琴来这里踏雪寻梅,再学妙玉用梅树上的陈年积雪煮一壶老君眉。这一处的逍遥自在既有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通达、饱满,也有来自梅缘外景所赋予的高雅、闲适。想来被称为八怪之一的郑燮,来此题写“竹泉村”三个字也不足为奇了,他的一幅《梅竹双清图》,是否成就于此?已经难以考究,可是那首“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的诗,却是世人皆知的。

▲“梅缘”花韵

梅缘的东院宫粉梅,开花繁密,花色淡红,尤其难得的是能散出较为浓郁的清香。树底下草丛葳蕤繁茂,梅枝花团锦簇、花色迷人,若有喜画者来此,必然会勾勒梅花盛放时的神韵。

仔细看去,这些粉红色花瓣层层叠叠成饱满凝重的样子,一朵一朵点缀成粉红的枝条,那一树淡雅的清香时时袭来,给人微醺的醉意,直叫人感受到院里的静气、舒展。

北旁那棵美人梅,与宫粉梅一样的花团锦簇,一样的娇俏玲珑,既彰显出娇俏可人的气质,又具有凌寒盛放的骄人气魄。树下一样的翠草丛生,姿态一样的娇俏可人。任你抬头望去,只会望得见梅花映在房檐的一角,或是映在雕花的红漆窗上,或是映在青砖砌成的墙壁之上,只觉得那才是一幅天然而成的精美画卷,不管是青红相印,还是淡红与深红色的契合,此刻,恍若看得见明崇祯时期那位来此院落植下梅树的兵部右侍郎,须发皆白、峨冠长袍,立于梅树下吟诗作赋的情形。他少年得志,后来因为遭遇李自成围攻开封府,以巡按身份率领开封军民抗击李自成,因此晋升兵部右侍郎。退休后在竹泉村建竹林茅舍,在此学王羲之曲水流斛宴饮好友,过着一段“汉上忘机乐钓竿,竹边有幸调琴轸。”的散淡日子,最后追随先帝而去的民族气节化作了梅、竹,为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传奇。

另一位来此植竹的青州衡王府驸马高囧,在此建茅舍,取名

“静庐”,遂后在此植翠竹、饮清泉,平日里“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竹乎间,偃息乎竹荫。”“携灯笑指屏间竹,记得当年手自载。”,彰显他超然世外、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一个爱梅,一个喜竹,因而成就翠竹与梅花临水而居的绝佳意境,若是那个吟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大诗人来此居住,会更喜欢哪一处呢?

竹泉村之“梅缘”

西缘的梅花也有两树,其中一树朱砂梅树冠低矮、枝叶繁茂,开出深红的色彩,朱砂梅为真梅系直脚梅类,枝条直伸或斜展,不下垂成拱形也不扭曲。你可以任意在树下赏花色、沐花香,有时候那些深红色的花瓣就在你的唇齿之间,润红你的脸颊,润香你的衣衫,方才寻得赏花时内心的安然和愉悦;另一树梅花长势高大巍峨叫做洒金梅,花色以白色为主,但每朵白花上必洒红条或红斑,有时一束白花枝跳出几片红瓣,甚至一树可跳出几枝红花。粗壮的树干将枝头高高挑起,开出洁白的花朵间或有几枝粉色的花枝,赏白梅时只有仰视才行。那些洁白的梅花看上去要稀疏一些,枝干的高度早已经越过了房顶,你只可以立于树下远远地看着,看着洁白的梅花与翠竹、蓝天相映衬,叫人感觉不出那里是画还是梦。游客们来这儿不仅可以在园内赏梅花,也可以穿过梅缘西墙外临湖看山赏景、观鱼赏荷,对面的游人又可以驻足竹林小径临水分香、隔湖赏梅。

梅缘后方的荷花池占据了整个院子,水池内尖尖的藕芽已经露出水面,原来这里所有的梅树都是临水分布着的。梅缘中央的荷花池,院西墙外的大型池塘足有几十米宽、几百米长,水深碧绿,池中游鱼自由游弋,堤岸旁垂柳依依、翠竹浓密;门口外侧长长的溪流叮叮咚咚、清浅清澈,这里到处分布着水流和清泉,到处洋溢着花香的味道,到处掩映着竹林的婆娑影姿,那梅、那竹竟然生长出来文人雅士的文思泉涌,和着这里潺潺的泉水声绘就一幅天然的梅竹临水分香画卷!

竹泉村之“梅缘”

竹泉村景区有梅的地方必定临水,临水的另一侧必定植有翠竹,竹林中又掩映着一所所茅舍、房屋,到处洋溢着清明、静谧。这里竹因泉而生,竹又赋予泉无尽的生命力,梅则提升了竹泉村美的内涵。当你置身于此,会明白哪里才是真正的天上人间!

● 徐玉霞 临沂市沂南县第五实验小学教师

● 成人组

竹泉村之“梅缘”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