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深居山林的人们,渐渐有智慧,有计算得失的方法。人们开始觉得,把生活拴在良田和美木上,是乏味是平庸。乡里人开始羡慕城市生活、羡慕高科技和大场面。在生活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所有人都以为,能缩短现实与梦想距离的,是人民币和高科技。

人们忘记了。中国人的梦是用脚来实现的。中国人的故事是由一株水稻、一片土地、一头耕牛构成。中国人,最能说服别人的,是深沉的华夏文明。出生在农村,却拼命跻身城市,你不过会成为一个打工仔、跟风者。你永远都在帮别人的故事加工加料,而不能成为自己故事的主权人。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过往的乡村,流行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神话寄身在蓑衣、蒲扇、谷罗、木炭里,为小村庄的春夏秋冬注入力量。它们把他们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但由传统转向现代,唯美唯情的传说悄然流逝。农村生活的戏剧性,只在留守妇人身上、兄弟分财产的搏斗上。

在我熟悉的一个叫赋春的镇上,有个严田村。老百姓称之为进士村。碧水青山间的小村庄,出了二十八名进士。据当地县志记载:在严田,村人登进士第者28人。小村庄,以此成就佳话。然而我要说的,是严田村的牛的心性,而非人。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我听人说起这村里曾经有过一头牛,是村庄里很有情怀的、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宋淳熙七年,李家李叔豹兄弟双双中举。正准备第二年京城会考时,母亲张氏恳求哥哥李叔豹放弃科举。听完家底和苦衷,为撑持家里,李叔豹只能放弃考试。弟弟李行成中了进士,这个消息让李叔豹高兴又痛苦。过几年母亲张氏瘫痪在床,为维持生活,田地不能荒废。然而这时李家有一头四岁的水牛,示意李叔豹帮它套上犁,每天在田里默默耕作。后来,下田耕地已成为它下意识的行为。母亲逝世后,李叔豹痛不欲生。那头水牛则苦苦支撑他,领路带他去私塾,鼓励他不要忘记读书。为母亲守孝期满,弟弟在赣州得重病的消息传来,李叔豹急忙赶去照顾。临行,李家的牛双膝跪下,用角儿蹭蹭装满书的包袱,示意他要坚持。李叔豹到65岁,考取进士。他总对子孙回忆说,那时我是真的看见它眼中有泪光,看了令人振作。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一头牛这样温暖一个人,一个人不羁又羞涩地转述这头牛的故事,当我听到时,被震惊了。走在严田村田间,一头牛憨看着我。那“憨”的背后,藏的是什么,它对这片土地的爱?它的懂得和坚持?它要和这村庄里的人一起地老天荒?它传递的,让人萦怀。一头牛,它对土地有使命,它对生态有责任,它要成为故乡最富有的人。它这样想,它对你说过吗?

身边走过一个严田村人,轻手拍拍我:“水牯眼里有故事哩。”他站在我身边看了一会儿,吹着口哨走了。

我目送着这个保持传统的乡村人,光是他陪我一起相信牛的故事,我就对他的背影投去了尊敬。就像1956年除夕之夜,捷克的兹德涅克·米勒在树林散步,被一只圆头圆脑的小鼹鼠打洞扒出的土堆绊倒,创作出了世界著名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文章中写到母亲小时候对他讲的故事,一个是要了梦、追了梦的阿呆,一个是卖了梦的阿土,这是个神话,但作为一个乡村妇女,这位母亲鼓励孩子要有梦想,才为我们社会培养出了一位叫“林清玄”的作家。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婺源严田进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头牛

投入感情在民间生活和自然生态,才会得到更多的中国故事。

在小村庄,一头牛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那人呢,会不会都像那个吹着口哨离去的严田人一样领略到:原来一头牛的心灵状态,才是乡村生活最重要的元素。

一个村庄,缺失了青壮年的人,却还没有缺失青壮年的牛。我们常说,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却没有说过留守牛。它们有没完没了的农活要做,它们生怕自己的村庄废弃。

站在田埂上看着这头牛。我们认识的第一天,在它保有的情和爱的心怀里,我看着像那个懂它的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