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考上科舉就可以當大官了嗎?弱爆了

許多人印象中:在古代考上進士,就會升職加薪,當上大學士,,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想想,還有點小激動。

你以為考上科舉就可以當大官了嗎?弱爆了

能上朝面聖,有點大激動

但事實上是這樣嗎?我們做個簡單的統計,以明朝為例,276年總共有160位大學士,而科舉常科共舉行了89次,錄取的進士約為25000名。概率是千分之六點四。按當大學士最容易的崇禎朝來算,50名大學士,錄取了1800名左右,大致在百分之2.7左右。(其實本朝進士很難在本朝當上大學士),數據已經基本證明想法夢碎。

我們需要對古明代官員的升遷體制予以瞭解:

1、銓選:

科舉成為進士只是走上士途的敲門磚,舉人也可以當官,兩者區別只是高鐵、綠皮車的區別。

在考上進士後,需要等吏部分配。由於國內七品以上文官有八九千個,鑑於進士考上年齡整體略偏大(平均年齡在30以上),以為國家工作24年算,滿打滿算也就佔2400個左右名額。供小於求,所以分配個職位並不算難。

難在於分配個好職位:

京官六部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由進士選。

外官推官、知縣及學官,由舉人、貢生選。

排名最前面的默認選哪裡,所以不用太擔心。剩下的可以在六部做主事,也可以到地方做知縣,想象外間知縣許多是舉人在做。是不是心拔涼拔涼的,而且先去事務簡單的縣供職,再調事務繁劇的縣供職,可能一輩子就在地方了。

你以為考上科舉就可以當大官了嗎?弱爆了

進士題名錄(名單)

2.升遷

分配對路子,努力升遷。

爭取留在中央,六部主事最合適,能接觸很多重要的信息,在中央六到十年基本可以到郎中,去地方一般就是按察副使銜,歷練十到十五年,差也可以到布政使,甚至可以巡撫、或者直接掛大理寺職位,很快轉部侍郎,或者已經轉部侍郎。出身中央六部、有地方經驗,很容易成為朝廷重臣。因為內閣許多大佬一輩子沒有下過地方,對帝國不太瞭解。楊博就是沒事在兵部、吏部、薊遼、宣大總督來回跳,嘉靖皇帝愛死他了。工作二十年到三十年部級很不錯了。

注:能工作三十年必須身體好,這也是為啥高官壽命長的原因。不是官高壽命長,而是壽命長才能高官。

想當大學士,基本的考到前三名,或者文學優等、或者善書。很不容易,先選入庶吉士,這個太難。對成績要求太太高,忽略。

你以為考上科舉就可以當大官了嗎?弱爆了

傳統文化:升官圖

3、推薦、恩師

為何到地方,是為了增加經驗能力;為何在中央,是因為接近中心。

接近中心可以結識更多大佬,可以經常和恩師在一塊盡孝心,可以經常參加老鄉會。能力會被更多人賞識。

注:舞臺的大小對同一支舞蹈影響不可同日而語。

在部推的時候,往往會排在前面。

注:地方缺官,地方大員也會推薦名單;但最終得匯到吏部統一上交。吏部是差額推薦,每個職位一般都有先後順序。皇帝一般會選擇前面的。

當然有時候皇帝會任性,選後面的。比如竇可鏡在大同衝邊工作13、14年,被推薦幾次都沒通過,這屬於例外。一般多推薦幾次都會通過,所以能獲得推薦名次、推薦次數都是很重要的。

4、結語

作為一個優秀有理想的進士,在分配工作、選恩師、同鄉的時候就要做好工作;在工作中自然要努力做好業務、甚至做到完美,像楊博年輕時候;也要多交遊,保證推薦時候的名次。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