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共产党宣言》——我读马克思

读︱《共产党宣言》——我读马克思

每次看《共产党宣言》,记得总是满怀信心而去、失望落魄而归——看不懂“天书”。

难懂,需要有《资本论》、辩证法哲学、市场经济等方面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某些概念。

不懂,关于消灭私有制、消灭家庭、消灭国家、消灭民族和共妻制等问题,不好理解接受。

疑惑,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析判断,其结论是否还适用于现在国际形势,心存疑惑。

现在看来,只要搞清这篇文章的特点,其实并不难懂。

读︱《共产党宣言》——我读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实际上不是普通论述文章,而是一个组织、一个政党的对外宣传纲领。与马列经典的其他著作相比,唯有这篇具有独特的宣传纲领式风格特点:

一是宣传式语气,夸张性大。

作为纲领,主要作用就是宣传。为了起到鼓动效果,一般都在用词用语、口气语气等方面进行适当夸张和渲染,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注。

比如说,文章中一开头就讲,“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就是一种文学式的夸张语气,而且是一种反面的夸张。让人一看似乎摸不着头脑,幽灵不是反面的吗,怎么共产主义成了幽灵了?哪里有自己把自己比喻成幽灵的?

要是我写的话,我可能就会写“一片星星之火,已在欧洲大地全面点燃,大有形成燎原之势”之类的正面的话语,至少不会自比为幽灵。

再比如,在文章中讲到取消国家、取消民族时,还讲到“你们共产党是要实行共妻制的啊”。这句话也很容易让初读者误解,以为共产主义鼓励共妻制、实行共妻制。

这么写,表面上按对方思路发问,真实目的是以对方的口吻讽刺挖苦对方,并用后面的分析得出与问题完全相反的结论,让人明白是资本主义才实行共妻制,是他们在贼喊捉贼。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文风,是马克思的个人风格,也是一种浪漫的、文艺范儿的、让人刚开始难以适应的风格。

读︱《共产党宣言》——我读马克思

二是格言式文风,逻辑性弱。

作为纲领,篇幅不能过长,必须短而精。只能是提纲挈领式地阐述主要思想观点,既不能详细交代这些观点的来源和关系,更不可能进行深入的论证和推理。

所以,通篇宣言都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并且都是少有的短句、短段,很多句子可以直接用来当口号,与他们的其他著作反复论证、对比、咏叹的风格又截然相反。

文章中基本上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就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没有过多的逻辑推理和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自然联接过渡。而往往文中的一个观点,在别的著作中都是大篇幅的详细论证,在这里都被精简浓缩了。

对于不熟悉他们的观点的人,突然一接受这么大量的陌生观点和陌生结论的简单罗列,一般很难看懂这些格言式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容易觉得枯燥和无趣。

读︱《共产党宣言》——我读马克思

三是海量式信息,概念名词多。

作为一个革命政党的宣传提纲,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就是革命性,就是要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起到最大的引领和启发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所以,在文中必须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思想意识思潮、主要对手的理论弱点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批驳,对自己的理论与思想进行全面宣传。

这样就不可避免要牵涉到很多理论上的观点和概念,有自身的、对手的、民众的、过去的、现在的,也会涉及到大量对手的名字、不同国家的运动实践、不同理论派系的主流观点、自身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等等,较短的文章中包含了海量信息

但是,十八世纪的欧洲革命时代,对于现代人、特别是遥远的中国人来说,已经太久太远太陌生了,里面大部分的概念名词早已淘汰消失,只有在马列经典中还在使用,这就给初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

不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理论状态,初看根本就无法读懂,更不要说透彻理解,这是妨碍流畅阅读的一个大障碍。

可见,这篇口号式、提纲式、骨多肉少的干货文章,概念多、观点多、人名多,文字虽短、但内容太丰富,对读者的要求其实非常非常高。对马克思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主要对手、马列的主要观点等没有较多了解的人是无法看懂的,更不要说看透。

读︱《共产党宣言》——我读马克思

那该怎么读?

反着读!

有两种反法:

第一种是大反,按人物来反。

从毛泽东、斯大林、列宁、恩格斯、马克思的顺序来读,而不是先从马克思的著作读起。

因为他们的文章,难度正好是随时间递减的,马克思的最难、恩格斯的稍好、列宁和斯大林的就比较容易了、毛泽东的更是贴近我们实际。

马克思与恩格斯相比,恩格斯的偏理性,马克思则更加浪漫和文艺,他文章中的比喻经常是天马行空、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如,“资本主义是血淋淋的”、“遮羞布”、“失去的只是枷锁”、“幽灵”等。

目前,各种版本的马列经典选集,往往只选编马克思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共产党宣言》、另一篇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了尊重马克思,这两篇全都放在文选的最开头。

但是这两篇恰恰是马列经典中最难读的两篇!太难读了,毫无基础的初读者看不了100个字就会蒙

很多人也想读马列经典,一翻开书就是这两篇,直接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结果这一下把至少99%的年轻读者挡在了马列的门外,大家都望而生畏,直接把马列扔一边了。

第二种是小反,按著作时间反。

对于每个作者,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后期的比前期的要成熟,思路更清晰、观点更全面、描述更通俗,阅读的效率更高、难度更浅。

因此,初看马列的,要按照大反、小反的思路从后往前反着看,这样就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较好地保持阅读兴趣,保持阅读动力。

读︱《共产党宣言》——我读马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