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大屏和全面屏的邏輯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魅族15 Plus被噴最多的就是沒全面屏,更有梗說木匠黃章從小房裡打磨好15 Plus出來,問眾人什麼是全面屏。在2018年的旗艦還沒采用全面屏,在理念上毫無疑問是落後的,這不容否認。特別是在錘子將全面屏做到1299的現在,全面屏已經白菜化,2018年的旗艦還沒有全面屏就是原罪。

其實攀比屏佔比的風潮是魅族發起的,早在2013年,魅族的MX3就達到了75%的屏佔比。但我在這裡討論的不僅是單純的屏佔比數值,而是全面屏的實現邏輯。全面屏實現主要問題是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的佈置問題,其次超控優化和顯示排線的佈置問題。目前手機實現全面屏有三種構型: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第一種是iPhone X這樣的劉海類型,將前置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安置在劉海區域,但這樣實現還是無法安置指紋是別的Home,只能通過臉部識別搞定解鎖問題,二超控方面,又建立一套底部上劃的新邏輯。類似還有華為小米8,只不過通過背部指紋識別來實現解鎖。

第三種是三星Galaxy S9類型,就是通過儘量壓縮上下顎,來提升屏佔比。(當然三星還通過曲面屏的側面延展,進一步加大屏幕正面投影占比)

這三種構型無疑是第一種體驗最好,但同時也最為複雜的,需要異形屏,面板排線處理麻煩,實現成本高。而第三種相當實現較為簡單,但在體驗上相比前兩種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另外現在全面屏手機基本上都是採用的18:9比例的屏幕,這種比例的屏幕其實我個人不喜歡。雖然Android 7已經提供了對18:9的原生優化支持,絕大多數App適配也沒問題,但絕大多數的視頻內容都是720p或者1080p這樣16:9的比例,視頻播放的時候兩邊會出現黑邊,這樣讓人十分不爽。但有人會說,我更多看超寬屏的電影,這樣18:9更好。但現在發行的BD絕大部分也都是16:9,因此18:9看電影更好也是偽命題,更不用說日常的美劇動畫和綜藝了。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那為什麼現在手機廠商更為熱衷採用16:9呢?這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請你回憶下初中學過的幾何內容,相同長度對角線的矩形,越接近正方形其面積越大。同理,18:9的同數據尺寸的屏幕,相比16:9的面積更小,相應的成本也更低。來看個具體的例子,15 Plus和榮耀V10都同為6英寸,X20為18:9屏幕面積為92.6cm2,而16:9的15 Plus屏幕面積為97.6cm2。

第二個原因是18:9可以帶來更高的屏佔比:上下顎的高度和麵積是恆定的,拉高屏幕高度,屏幕佔比就會增大,這樣在屏佔比數值上就更為容易做高。上面18:9的被拉長的15 Plus 相比原本的16:9 15Plus, 無論是數學字面上的還是視覺上的都有更高的屏佔比,看著也更為全面屏,而第三個21:9的就展現更為極端的情況,來幫助讀者理解屏幕比例對屏佔比的影響。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雖然15 Plus從設計理念上並不屬於上面三種全面屏手機的形態,但其得益於1.175mm超窄的邊框,屏佔比依然高達81%。和MiX2S 為81.9%,iPhone X為82.9%,P20 Pro為82%基本還是在一個層級,相比之前PRO 7 Plus的72.9%的比例 還是有本質的提高。81%的屏佔比甚至要高於採用18:9全面屏的榮耀V10和華為Mate 10 Pro。當然,我在這裡並不是為15 Plus沒采用全面屏洗白,15 Plus傳統理念構型上毫無疑問是落後的,如果將15 Plus超窄邊框和壓縮的上下顎結合,打造全面屏手機,無疑會提供更佳的視覺體驗。但15 Plus雖然並不是理念上的全面屏手機,但卻依然提供了現在其他全面屏同級的屏佔比和體驗,更是難能可貴。

6英寸很大,這是大多數人的傳統印象,我也一樣,我媽媽之前用酷派S6,真得很大,我媽現在還在拿S6做MP4,天天晚上看愛奇藝。於是S6的6英寸印象也被我移植到了15 Plus上。我在先拿到手機之前,就先為15 Plus買了個手機套,拿到手的時候我一度認為商家也我發錯了,我之前5.7英寸的Pro 6 Plus塞進去都很艱難。後來我上官網確認了下15 Plus的Size,發現她居然比5.7英寸的Pro 6 Plus還要小一點。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來看看實物會更為直觀,由於僅1.175mm的側面邊框,使得6英寸的15 Plus 78.3mm的寬度相比5.7英寸的PRO 6 Plus只寬1mm,甚至只比5.5英寸的iPhone 8 Plus寬0.2mm,同時由於更短的上下顎,高度還要短上一截。相比5.9英寸的華為Mate 10也要更短,簡單的說J.Wong將6英寸的屏幕塞進了5.7英寸的機身裡。

這點和ThinkPad的X1 Carbon思維是一樣的,X1C將14英寸的屏幕塞進了13英寸級別的機身,使得其成為體驗最佳的商務輕薄本。當然屏幕僅僅是大是不夠的,還需要更高的亮度、更佳的可視角度,更大的色域和更為準確的色彩。我們將15 Plus的屏幕同iPhone X、Pro 6 Plus和Mate 10進行主觀和客觀對比。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從正視角度看各個機型的屏幕設計更為優秀,當然採用AMOLED的機型略微豔麗點,並且這還是各個機型都採用標準模式的情況,如果採用照片、動態或者鮮豔模式,屏幕表現會更為驚豔。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可視角度方面,採用傳統LCD的Mate 10相比其他AMOLED機型差距明顯,即使是在最為有利的測試位置,實際可視角度最小。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全白15 Plus相比PRO 6 Plus更亮,iPhone X和Mate 10上還有手機貼膜,透光率有一定的影響。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全黑測試,由於AMOLED屏幕本身不發光,是絕對的黑,而Mate 10 LCD需要背光源,因此屏幕還是略微泛白,這是原理上的差距。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我們還使用X-Rite的i1Pro光度計進行了客觀測試,首先是亮度和色溫。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魅族15 Plus的屏幕全白最高亮度(標準模式)為430cd/m2,和官方宣傳數據一致,相比之前的PRO 6 Plus/7 Plus略有提高,但和iPhone X的接近500水平還是有明顯的差距,色溫方面,15 Plus相比PRO 6 Plus/7 Plus更為偏冷,標準模式色溫為7500K,當然這個可以在設置裡依據個人喜歡進行調節。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我們還單獨使用X-rite i1Pro光度計測試了15 Plus(鮮豔模式)的色域和色準。15 Plus屏幕可以覆蓋100% sRGB,94.7% Adobe RGB和99.9% DCI-P3色域。可能大家對於色域沒有太直觀的概念,這裡做簡單介紹。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色域是代表屏幕可以展現的色彩範圍,色域範圍越大可以展現的色彩就越大(但不一定準)。sRGB是衡量非廣色域設備的標準,而Adobe RGB則是Adobe的規範,更多用在專業設計出版和印刷,而DCI-P3則是針對新一代的顯示設備指定的規範,雖然其和Adobe RGB覆蓋面積差不多,但覆蓋的側重點還是有所差別。在DCI-P3之上,還有更大範圍的BT.2020,BT.2020是針對頂級的HDR設備,如索尼BVM X300彩監或者A1 OLED電視,但即使如此,這些設備也大概只能覆蓋80%不到的BT.2020色域。一般千元級別的24英寸顯示器是9x% sRGB,7x% Adobe RGB水平,而有9x % Adobe RGB/DCI P3色域的顯示器,基本需要Dell UP2516D這樣的專業級別,需要4000元左右的價格,因此大色域需要高得多的成本,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但色域大也不一定準,有時候大色域不準比普通色域不準更為糟糕。特別是在Android 7.0並不支持色彩管理的情況下根本不能提供系統層級的校正(Android 8.0系統才提供了原生的色彩管理功能)。魅族15 Plus的Delta E僅為0.67,Delta E一般在2以下就很優秀了,而低於1基本是專業顯示設備的級別,15 Plus的屏幕顯示不僅僅是色域大,同時顯示也很準確,這就頗為難能可貴。

無關緊要的外觀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對於現在手機,外觀設計遠不如功能機時代重要,機身僅僅是屏幕的載體,而後蓋也會被手機套覆蓋。魅族15 Plus又恢復了Pro 7 Plus之前手機的中置攝像頭佈局,其實我還是更為喜歡Pro 7 Plus左上佈置,中間偏下的位置由時候容易被沾染指紋。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其實手機的外殼,現在僅僅是屏幕的載體,外觀設計美與醜現在並沒有那麼重要。但JWong在15 Plus外殼打磨上還是花費了很多的心思。首先是後蓋,全金屬拉絲工藝,但表面處理又十分的平滑,平滑的如鏡面,初次見到就如藝術品一般,但這樣的鏡面很容易沾染指紋和+油漬,在把玩一段時間之後上面就會沾染很多指紋,即使使用清潔劑擦拭,也很容易留下水漬。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而雕刻時光的天線圖騰紋理,也更多是J.Wong個人喜好的產物,在窄窄的天線開口,這樣細節的花紋僅僅能在相機的微距頭之下展現,一般用戶很難察覺。當然無論是後蓋的材質,還是天線的圖騰花紋,其都不能成為吸引用戶購買的加分項,但同樣也不至於成為減分項。絕大多數用戶都會選擇給手機帶套,後蓋紋理的美與醜,紋理的精緻與否可能會對購買決策只有一點影響,其實大家都並不care。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15 Plus的正面頂部只有攝像頭一個開孔,而不見聽筒和光線傳感器。同樣這個開孔也在正中位置,看來J.Wong對於左右對稱有強烈的偏執。2000萬像素的前置攝像頭工作不僅是自拍,而且還需要擔負人臉識別。Flyme 7的人臉識別不同於iPhone X的3D傳感器,而單純只是軟件方案,之前的老魅族機型同樣可以獲益。我現在使用15 Plus基本都是使用抬腕亮屏+臉部解鎖,整體動作一氣呵成,基本沒有機會看鎖屏壁紙了。如果是在全黑的環境,如果你使用比較淺色亮麗的壁紙,還是可以依靠屏幕光照亮面部解鎖,但如果你是使用比較深色的壁紙哪還是要依賴指紋,15 Plus並不能像iPhone X那樣在全黑的環境通過3D傳感器臉部解鎖。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Mback由魅族標誌性的腰圓變成了正圓,當然這個標誌性早已不僅僅是魅族獨有,而成為大家的腰圓,由於上下顎的壓縮,這個圓形的mBack很小,具體指紋識別的區域也更小,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此外這個mBack由之前的物理按鍵改成iPhone 7/8類型的感應按鍵,依靠機身內部的mEngine提供震動反饋。這個震動反饋不僅應用於mBack,還應用於Flyme的屏幕反饋,如使用Flyme桌面的首字母搜索App在屏幕邊緣上下移動時候會有明顯的頓挫感,這樣的頓挫感會給操作者更為明顯的交互反饋。但遺憾的是15 Plus放棄了Pro 6 Plus的壓感屏幕,其實mEngine配合壓感屏交互,應該會提供給用戶更好的觸屏互動體驗。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厚度和接口細節

大核心 大旗艦

判斷手機是否是真旗艦,需要看其採用的處理器是否是大核心。大核心的判斷方式是這個SOC不僅需要A57/A72/A75這樣的大CPU核心,也更需要大規模的GPU來支持,缺一不可。如驍龍660,其採用的2.4Ghz A73x4+A53x4,可以說CPU方面十分彪悍,但GPU Adreno 512規模較小,規格和性能大概只有驍龍835 Adreno 540一半不到,因此也不能算是旗艦。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魅族15 Plus採用的Exynos 8895並不是什麼新東西,是之前非行貨版本三星S8採用的處理器。性能方面也早有定論,CPU性能相比驍龍835稍好,但GPU性能略差,而和麒麟970相比CPU接近,而GPU有略有優勢。但相比新一代的Exynos 9810和驍龍845有更大的差距。但Exynos 8895依然是一顆大核心,4個魔改A72級別的高頻2.3GHz Exynos M2,可以確保處理器性能,而GPU則是G71MP20,有20個G71 SIMD,規模也完全是旗艦級別。

雖然我很擅長跑分,但單純跑分不能完全代表體驗,因此本次性能測試我在這裡更多引入基於大家喜聞樂見的實際應用遊戲來進行測試。(跑分不跑遊戲就是耍流氓)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首先是王者榮耀,雖然王者榮耀被吃雞搶了不少風頭,但其依然是第一手遊,我們使用15 Plus運行遊戲,在啟動畫面左上角的版本信息是O2T,這代表是OpenGL ES2 API版本,並對多線程進行優化。其實還有Vulkan版,這是OpenGL迭代更新的版本,雖然不會提升效果,但會進一步提升效能,特別是多線程性能。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具體畫面設置採用全高特效,不開角色描邊,開啟高幀率模式和高清顯示,這可以說是王者榮耀的最高畫面表現設置。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為了保證測試的可重複性,我們選用一段Replay進行測試,這個Replay是5 VS 5的團戰王者峽谷,我們使用Gamebench工具記錄10分鐘的性能,固定跟隨亞瑟的視角,其中包含眾多的混亂的團戰場面。15 Plus除了開頭Loading,全程都是穩定59.9FPS,完全可以說是穩如POI。2K分辨率最高畫質,穩定最高幀率,15Plus可以說可以提供王者的完美遊戲體驗。雖然15 Plus可以通過虛擬設備名稱的方式開啟Vulkan版,但即使使用O2T就已經可以達到全特效滿FPS,並無必要。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遊戲長時間運行,4個貓鼬M2大核心全程穩定2GHz,而4個A53小核心穩定1.7GHz的最高頻率,處理器的溫度為73度,並沒有因為溫度過高而降頻影響性能。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在開始遊戲時候電池是43%的電量,遊戲10分多鐘以後,剩餘電量是37%,消耗的6%的電量。不過這個是屏幕設置最高亮度,如果是日常使用的自動亮度控制,耗電量應該還會有所降低。整體而言這個續航表現對於高幀率模式而言還算不錯。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第二個測試的遊戲就是吃雞,具體的是《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具體測試採用高清畫質(目前15 Plus並不能支持HDR高清和超高清畫質),並開機高幀率模式。選擇海島地圖的單排模式進行。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雖然說是高幀率,但實際FPS還是被限制在30FPS,魅族15 Plus遊戲整體過程基本可以穩定在30FPS的Cap,就是在開啟物品菜單和地圖的時候有輕微波動。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Exynos 8895 CPU大核心頻率基本在1.94-2GHz範圍搖擺,而A53小核心還是穩定在1.7GHz。27分鐘遊戲,電量會從90%掉到77%,吃雞採用Unreal Engine 4引擎,遊戲負載相比王者榮耀還是要高很多,耗電和發熱也更大。

不過這只是限於高清畫質和30FPS限制的情況下,如果開放更高幀率或者畫質,Exynos 8895的 Mali-G71MP20就可能會不夠用。目前魅族沒有開放華為那樣的分辨率調節功能,如果加上這個功能,15 Plus在更高畫質和幀率也還是可以一戰的。並且從競技角度考慮選擇比較低的畫質,畫面更乾淨,更為合適索敵,其實大多玩家都會使用比較低的畫質。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另外一點是和遊戲性能無關的,15 Plus採用左右分離的揚聲器設置,雖然吃雞手機版不像PC版那樣需要聽音辯位,而自帶指示防衛的“聲波雷達“,但在使用外放的時候,分離的聲道還是有更好的遊戲體驗,至少知道槍聲和腳步聲的左右,有時候相比看小地圖的指示還是可以有更快的響應,對吃雞還是有點幫助。

雖然王者榮耀和絕地求生將手遊的硬件系統需求大大提升,從之前4399類型的小遊戲,變成現在對抗性極強的Hardcore遊戲,遊戲引擎的技術大幅提升,畫面表現也大幅加強。但遊戲開發商在開發遊戲時候,總會希望自己遊戲的受眾群體能夠更大,因此不會將遊戲的硬件需求做得太高。而魅族15 Plus的硬件性能可以很好的滿足王者和吃雞的性能需求,而高通驍龍845或者Exynos 9810有更為強大的性能,但對於現在的遊戲,過高的性能反而是溢出的。驍龍845/Exynos 9810和Exynos 8895都是採用的是三星10nm工藝,Exynos 8895的核心規模更小,功耗更低,相對更大面積更高功耗的驍龍845/Exynos 9810反而在一個甜點,能夠很好的兼顧性能和功耗,反而使用得更為舒適。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Anandtech的測試也證明了這點,上面SPEC 2006的測試,15 Plus採用的Exynos 8895在旗艦SoC方案之中每瓦特可以實現的性能最好,而性能測試每分所需的焦耳數也基本最低。Exynos 8895的能耗比是旗艦處理器裡面最為出色的。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在環境溫度23攝氏度的情況下,我們使用testo 869熱成像儀拍攝遊戲王者榮耀15分鐘的15 Plus,背面溫度最高處也僅有32度,而正面CPU上方屏幕溫度差不多有40度,僅比體溫稍高,並不會感覺明顯發燙。

我們使用PCMark的Work 1.0來測試15 Plus的續航。我們測試將測試機型屏幕亮度設置在200CD/M2(允許-偏差5),開啟通話,關閉WiFi和數據瀏覽,在乾淨無後臺應用的情況下進行。這個測試工作負載和用戶平時手機使用情況類似,但要明顯低於遊戲,特別是3D遊戲的負載,也低於開啟3G/4G流量情況下網頁/APP的負載。但我們這樣的測試方法可以做到精確重複,能夠保證準確反應不同手機的相對續航水平。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魅族15 Plus的續航時間接近10個小時,這續航水平優於之前的PRO 6 Plus和PRO 7 Plus,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最為先進的三星10nm工藝和並不算太誇張的芯片規模。PCMark的續航測試進一步驗證了魅族15 Plus的能耗比優秀。

另外我們也測試了魅族15 Plus的充電速度,魅族15Plus從0-100%充滿需要1.5個小時,這個速度明顯慢於PRO 7 Plus,也略慢於PRO 6 Plus,我們使用功耗儀檢測輸入功耗僅為20W,考慮轉換效率實際充電功率還會更低,這相比之前的PRO 6 Plus和7 Plus還是有明顯退步的。

NAND性能我們使用Androbench 5.0進行測試,Androbench 5.0相比之前版本支持更高的操作隊列併發數,雖然這樣的測試相比實際情況性能更高,但也能夠更為充分的展現各個設備極限性能。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魅族15 Plus的順序讀寫速度可以到786/198MB/S,這個讀速度已經超過了普通SATA SSD的速度上限,基本可以達到NVME SSD入門的級別。不過4K性能相比PRO 6/7 Plus有一定的退步。華為Mate 10的4K寫性能優勢明顯,不過這應該和TLC的SLC Cache機制有關係。

底大就是正義

我以前一直天真的認為底大就是正義。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在2014年魅族推出MX4時候,就率先使用了索尼1/2.3英寸的IMX220,而當時主流IMX214和iPhone都才1/3英寸級別。雖然其像素高達2070萬,但單像素面積依然為1.2µm,相比IMX 1.12µm更大。這使得其畫質出色,尤其是明亮環境的畫質堪稱無敵,細節尤其豐富,即使放到現在也是頂尖水平。

這個系列的CMOS從MX4用起,一直被用到PRO 6,直到PRO6S才被替下。在PRO 6時候,雖然其明亮環境畫質依然無敵,但這個優勢慢慢縮小,問題是在暗光環境,雖然大底也有一定優勢,但這是在都沒光學防抖的情況下。而1/3英寸的CMOS配合光學防抖,可以達到1/30到1/20s快門的實用度,出片率更高。而當時技術IMX220/230規格的CMOS太大,並沒有辦法加入光學防抖。而從PRO 6S開始就改為使用隨大流的1/3英寸級別的CMOS+光學防抖的組合。

與此類似情況的還有采用1/2.3 IMX378的Google Pixel和小米5S,選擇大底不得不放棄“黑科技”OIS。

但大底上不了光學防抖在2018年又變成了老黃曆。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首先橫空出世是華為的P20 Pro,直接把DXOMARK刷到了109分,直接把之前的榜首Galaxy S9 Plus拉開了10分,要知道之前的手機排行都是經常並列,提高1分都很艱難。P20 Pro的強大在於1/1.73英寸的IMX600。這個大底應該是手機史上僅次於Lumia 1030 1.5英寸的CK26V1。當然在這樣大底上加光學防抖是不可能的,華為在副攝像頭上做了OIS,再通過軟件算法作用在主攝像頭上。P20 Pro拍照是無敵的,甚至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敵,很難超越,和當年的Lumia 1030一樣。當然P20 Pro也和Lumia 1030一樣,並不是正常產品設計思路的產物,實現這樣需要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需要用戶來買單。其實在P20 PRO 109分過於光環之下,還有個102分的小弟P20,採用的是1/2.3英寸的IMX380,也夠虐殺iPhone X、S9和MIX2S之流。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本次評測的主角魅族15 Plus和P20採用的是相同的IMX380 CMOS。IMX380是IMX378的後續,傳感器都為1/2.3英寸,同為1200萬像素,單像素尺寸也同為1.55µm,不過現在由於更為先進的封裝技術使得在很小的空間封裝大底+OIS成為可能。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Galaxy S9的可變機械光圈Galaxy S9的可變機械光圈

除了CMOS,重要的還有鏡頭模組的規格和品質。在這方面最為激進的三星Galaxy S9,採用了F1.5的超大光圈,遠超旗艦F1.8的標準水平。更大的F1.5光圈大大提升了進光量,從而提升了暗光環境的拍攝表現。但F1.5的大光圈三星同樣也需要付出代價,首先大光圈鏡頭模組加工更為困難,良品率更低,使得其成本更高;第二是過大的光圈會使得在過於明亮的環境進光量過大,即使在最低快門依然過曝,因此三星給S9增加了F2.4到F1.5的機械可變光圈,這是手機上第一次有機械光圈。當然這也也大大提升了鏡頭模組的複雜度和成本。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之前魅族手機光圈都只有F2.0,而15 Plus總算達到了旗艦F1.8的標準水平,雖然不及S9的誇張水平,但這就讓我感覺十分欣慰。

我們在暗室搭建了一個固定光源的測試平臺,使用魅族15 Plus、iPhone X和華為Mate 10拍攝對比樣張進行測試,具體都選擇後面的內存盒黃色部分作為測光點和對焦點使用Auto模式進行拍攝。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iPhone X的畫面呈現最為明亮,Auto模式較為激進,選擇1/5s快門和100 ISO,得益於光學防抖,在看大圖的時候即使1/5的快門時間也沒有問題。15 Plus和Mate 10的策略都比較接近,都是採用的1/33s的快門,在這個快門下,光學防抖都可以很好的其作用,ISO方面,15 Plus的250比Mate 10的200稍高,畫面也略亮一樣,更為接近目視的感覺。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再看對焦點附近的100%細節,iPhone X雖然全圖看上去可以,但在100%放大的情況下,光學防抖就不能很好壓制1/5s過長的快門時間,在細節上就略微發糊,右下的白色區域也有明顯的過曝。魅族15 Plus相比Mate 10銳度更好,細節更為豐富,在200-250% ISO情況下都沒什麼噪點。

在PRO 7魅族首次引進了雙攝,其副攝主要有兩個用途,第一個是獲取場景的深度信息,來做後期處理的虛化效果,第二個是通過黑白傳感器來提升夜景表現。但這兩個方式實現目前確實都可以依靠單攝來實現。而15 Plus的副攝像頭也是一個完整功能不同焦段,分辨率更高達到2000萬像素的彩色攝像頭,其主要用戶是來實現2X-3X光學變焦。其實這裡與其說是光學ZOOM,不如說是CROP,通過拍攝2000萬高像素的照片,而截取中間高品質的1/3區域。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上面是原圖截取100%,下圖是3X光學變焦縮小到相同尺寸,明顯下圖銳度更好,細節更為豐富。用副攝像頭進行光學變焦只是在光線情況好起效,因此IMX350副攝像頭規格相對較低,1/2.78英寸的尺寸明顯低於1/2.3英寸的主攝像頭,過高像素使得單個像素的尺寸也小,但在光線情況好的情況下依然夠用。而在環境光線不好的情況變焦還是依然是主攝像頭的數碼變焦,這個可以通過遮擋攝像頭來驗證。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但實際暗光環境判定並不是像想象那樣限制,再光線不佳的吃雞比賽現場,再臺下拍攝主持人依然是光學變焦,這可以通過EXIF的光圈信息來判斷。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15 Plus在普通拍攝模式下,也加入了類似HDR的算法,來提升場景明暗的寬容度,明亮處不會過亮,暗處的細節也不至於完全丟失。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之前PRO 7雙攝後處理的景深效果,由於邊緣判斷困難,生成的景深效果並不完美,而15 Plus即使不使用後處理景深虛化功能,而依靠F1.8的大光圈實實在在實現真實的景深效果。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而傳統的後處理景深被歸在人像模式之中,相比PRO 7Plus首發處理要好很多,邊緣判斷很準確,也很有玩頭,如上圖這張就很有意境。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這張深夜甚至看得見雲,頗有夜視儀的感覺這張深夜甚至看得見雲,頗有夜視儀的感覺。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這張我手動拉低了曝光補償,這樣和目視感覺比較接近這張我手動拉低了曝光補償,這樣和目視感覺比較接近。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而在環境光線不好的情況下,魅族新加了夜景增強模式,這個夜景增強模式應該是依靠多幀合成加強夜景的表現。使用這樣的模式並不需要過長的曝光時間和過高ISO,基本可以用1/50之上快門和400以下ISO完成夜景拍照,這樣可以有效的提升出片率,同時更好的控制噪點。此外15 Plus的防炫光相比之前魅族機型有明顯改進,之前魅族手機夜拍炫光處理是軟肋。

由於受到條件限制。前面拍照我主要對比的iPhone X和Mate 10,最為強悍的華為P20/P20 Pro缺席。我之前也短時間體驗過P20和P20Pro。P20 Pro的水平15 Plus依然不能觸及,這兩個完全不是一個級別。而P20和15 Plus的水平十分接近,但在後處理風格上有一定的差別。華為P20經過深度學習的優化,出片可以依據場景進行識別優化(如將中國特有的霧霾天P藍,花卉拍攝的時候加強花朵部分的色彩表現,甚至都會色彩溢出),相對比較討喜,而15 Plus的風格相對更為寫實,而沒過多渲染。

大屏佔比+大核心+大底CMOS 有容乃大的旗艦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魅族15 Plus被噴的最多的是兩點,第一噴點處理器Exynos 8895是上一代的旗艦處理器,落後於Exynos 9810和驍龍845,第二個噴點就不是全面屏。但在實際體驗15 Plus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發現15 Plus卻是十分舒服的。性能方面魅族15 Plus採用的Exynos 8895雖然落後於驍龍845和Exynos 9810這些新一代的旗艦,但規格依然是大核心規格,性能完全能夠滿足王者榮耀或者吃雞的性能需求,同時在現有工藝水平的情況下,也能更好的兼顧功耗和續航。

現在15 Plus在5.7英寸的機身裡塞進6英寸的AMOLED屏幕,不僅看上去賞心悅目,同時也好用適用。但如果按照現在全面屏的理念重新打造,無疑會更為更為完美,這也是不容否認的。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這樣一點J.Wong也已經承認,雖然這樣承認很誠實,但無疑會給營銷和市場工作帶來麻煩,增加用戶的等待情緒,不利於現在15系列的銷售。

魅族下一代旗艦的外形專利也於近日被公開,其採用類型三星S9的造型,壓縮上下顎高度,同時採用曲面屏,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加正面投影的屏佔比。同時正面去掉物理按鍵,這樣交互也需要改變。其實現在魅藍Super Mback從情懷角度迴歸了小圓圈,但從交互上其還是要佔用比較大的屏幕底部空間,並不如新近公開的Android P的操作邏輯,後繼魅族全面屏的交互可能會向Android P或者iPhone X靠攏。

有容乃大 魅族15Plus智能手機不完全評測報告

但更為完美的16是將來式,現在的魅族15和15 Plus才是我們現在應該關注的。對於傳統煤油而言,15和15 Plus是魅族給煤油的情書,是傳統meizu style手機最後的經典,而16之後的魅族將是全新的面貌。15 Plus雖然不是全面屏,但高屏佔比的6英寸AMOLED大屏在體驗上優勝於一堆所謂的全面屏,雖然SoC相比驍龍845存在差距,但大核心的Exynos 8895也足夠強悍搞定王者和吃雞,此外還有得益於1/2.3英寸大底帶來的僅次於P20 Pro的拍照能力,在2999的價位還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的,不僅是對於忠實的煤油,對於其他新用戶也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