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徐水森,任 寰,宋 傑(成都市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

2006年6月 四川地震 EARTHQUAKE RESEARCH IN SICHUAN 部分內容及圖片整理自網絡

龍泉山斷裂帶是成都市境內一條重要的活動斷裂。它北起中江縣,依次通過金堂縣、青白江區、簡陽縣、龍泉區、雙流縣、仁壽縣、井研縣,南到樂山市新橋鎮附近,全長200km,寬約15~20km,呈NNE)SSW方向展布,構造形跡規模較大,是川西斷陷與川中隆起的分界。該斷裂帶由一系列壓扭性斷層組成,按其展布位置可分為龍泉山東坡斷裂和龍泉山西坡斷裂,分別位於龍泉山背斜的東西兩翼,各由若干條斷層組成。該斷裂帶上曾發生過515級破壞性地震,1967年1月14日,震級5.5級,造成7人死亡。

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歷史地震情況

龍泉山斷裂帶是一條弱震相對集中的地震帶。根據歷史地震記載,自公元1531年至1957年,震中在龍泉山斷裂帶及其附近的有感地震共有17次。

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1、明嘉靖十年六月十六、廿四日(1531年7月29日、8月6日),井研、犍為六月十六日丑時地大震,二十四日復震;

2、明嘉靖十三年三月初四日(1534年4月16日)井研、犍為地震;

3、明崇禎元年(1628年)井研、犍為地震;

4、清乾隆五十三年春(1788年)仁壽地震,兩母山裂;

5、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井研、犍為地連震;

6、清道光二十六年春(1846年)金堂地震有聲;

7、清咸豐五年七月(1855年8月13日-9月10日間)金堂地震凡三次;

8、清光緒六年正月十五日(1880年2月24日)中江地震;

9、清光緒七年二月十七日(1881年3月16日)中江地震;

10、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1900年1月31日-2月28日)成都龍泉區地震,土牆脫落;

11、清光緒二十八年春(1902年)金堂地震;

12、清宣統三年正月初一(1911年1月30日)金堂地震;

13、1919年農曆5月(1919年5月29日-6月27日)中江地震,屋瓦有聲;

14、1919年12月28日中江地震良久,多欲嘔者;

15、1921年農曆11月(1921年11月29日-12月28日)中江地震;

16、1923年7月中江地震

自有儀器記錄後發生的地震

1958年至2005年12月龍泉山斷裂帶共發生ML\210級地震66次。

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從圖1(1970年至2005年)可知,龍泉山地區的地震活動主要沿龍泉山斷裂分佈,條帶明顯,龍泉山東支斷裂較西支斷裂活躍,地震活動貫穿整條斷裂帶。圖2(1999年至2005年)與圖1相似,特徵明顯。說明龍泉山地震活動仍在持續,是成都市需要重點加以注意的地區。

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1999年至2005年12月龍泉山斷裂帶共發生ML\210級地震19次,其中310~319級1次,410~419級1次,地震活動與前30年基本持平,能量釋放基本穩定。

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幾次有影響的地震

龍泉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1、1967年1月24日雙流籍田515級地震

這次地震震中為30b15cN、104b08cE,距成都市區約45千米,該地震為龍泉山帶有歷史地震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建築物破壞和人員傷亡。該地震震中位於雙流籍田區大林鄉境內,除大林鄉外,雙流縣三合鄉(水池鄉),仁壽縣鋼鐵鄉(老君場),中壩鄉和高家鄉破壞均較嚴重。上述鄉鎮當時屬仁壽縣地域,故原名/仁壽地震0,現在稱為/籍田地震0。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特別淺,僅4千米,據西南地震地質隊和昆明地球物理所調查,震中烈度為×度強,倒房數百間,死7人,傷57人,並出現有地裂縫,震時地下水發生異常變化。成都市城區有感,仁壽、峨眉、井研、蒲江、金堂、什邡等地不同程度有感。本次地震餘震明顯,1月27日有感餘震3次,28日1次,以後設有一流動臺在震中附近觀測了近20天,共記錄到餘震40餘次,其中有感地震3次。據現有地震目錄,最大餘震為411級,其晚期餘震持續到1970年4月1日。同時,籍田515級地震後,整個龍泉山斷裂帶3級以上地震明顯增強,持續了好幾年。據統計,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6195萬元,間接損失為124萬元,總損失達140195萬元(1967年的國內貨幣值)。

2、1969年2月24日金堂南413級地震

該地震的微觀震中為3016bN、10414bE,參考地名為簡陽NW。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地球物理所調查,其宏觀震中在金堂縣雲頂山的回龍廟、乾溝子、三皇廟、廟子壩一帶,比微觀震中偏北,震中烈度為Õ度,有掉瓦等輕微破壞現象;Õ度區長軸約11千米,短軸為5千米,長軸走向NE)SW向;Ô度區大約南起五鳳溪,北到中江興隆,東達淮口以東,西北至金堂縣城,長軸約18千米,短軸為14千米;有感區北至中江縣城,西至成都市區,西北至廣漢三水,東南至竹筒以西。據反映,震時聽見地聲,震後有2次有感餘震。

3、1979年井研天雲413級震群

1979年6月至1980年1月,在井研天雲鄉發生了小震群,其中較大的有1979年6月29日ML413級,1980年1月6日ML411級和1980年1月23日ML319級地震3次。這3次地震均造成了輕微破壞,每次震中烈度均可達Ö度。三次地震的極震區大體重合,均在天雲鄉的瓦子村和董家村之間的筆架山一帶,三次地震迭迭加的綜合烈度為Ö度強。此外,相鄰的樂山市童家鄉、青神縣白果鄉的一些地方也有一些損壞或輕微破壞。該地震序列為典型的震群型,有明顯前震,前震和部分餘震當地有感,餘震可能持續到1982年8月。該震群震中烈度偏高,烈度向外圍衰減很快,據研究,這與震源深度特別淺有關。

4、2001年5月31日雙流仁壽間414級地震

本次地震的微觀震中為30b19cN、104b11cE,宏觀震中位於成都市雙流縣的三星鄉、大林鎮與眉山市仁壽縣高家鎮交界處,震源深度10km。據成都市地震局調查,震中烈度Ö度,個別點達Ö度強。據四川省地震臺網報告,本次地震震後3個月內均未記錄到原震區任何可以交切定位的餘震,震前也沒有記錄到任何可以交切的前震,屬孤立型地震。Ö度區包括雙流縣三星鄉、大林鎮與仁壽縣高家鎮這三個鄉鎮的部分村,其長軸約14km,短軸約8km,長軸方向為北東向。其中,三星鄉的古壇村與順河村、仁壽縣高家鎮的歇馬村破壞相對較重,可達Ö度強。Ö度區內的土牆房屋牆體部分倒塌或全部倒塌、或嚴重傾斜、拉裂、門窗嚴重變形、房頂大面積梭瓦、掉瓦、倒太歲脊瓦、煙囪倒塌、房柱錯位等現象,近年新建的二層樓房也出現穿透性裂縫,個別牆體錯位,有的已成危房,古壇村廖八塘水庫(庫容約5萬m3)壩基擋水條石出現移位,壩頂有15米左右長的間斷裂縫,水庫擋水牆有多處裂縫,其中最長裂縫約有1米多,最大裂縫寬約015釐米;此次地震共造成9人輕傷(其中雙流縣4人,仁壽縣5人,包括在外逃避震時被踩傷的3名高家中學學生),未造成重傷和死亡。據四川省和成都市地震局現場工作組評估,本次直接經濟損失54416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