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如何處理德國統一之後的大國關係是什麼樣的?

聶先森

1871年普法戰爭勝利後,普魯士統一了日耳曼各個邦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國力冉冉上升,成為歐洲大陸中部一個強大的國家。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保證德國的和平崛起,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外交活動,簽訂了大量的條約,為德國建立了一個綿密複雜的外交網絡體系。

這個網絡體系的基本思想是,聯合奧匈帝國,拉攏俄國,疏遠英國,孤立法國。

俾斯麥心裡非常清楚,德國處於歐洲的中部,四面八方都是國防線,沒得可依託的地理屏障,反德聯盟很容易就形成。

德意志帝國絕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單獨和多個歐洲列強對決的程度,它僅僅是歐洲強國之一。

一旦歐洲形成反德同盟,德意志帝國很容易重蹈一百年前法國皇帝拿破崙的覆轍。

1879年10月2日,德國與奧匈帝國締結了一個防禦性的秘密條約,這就是“兩國同盟”:雙方承諾,如果任何一方被俄國攻擊,另一方要提供援助。

但如果是被非俄國的歐洲國家進攻,另一方則保持中立。

此後,兩國同盟,又變成了三國同盟。即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三國。

俾斯麥通過德奧同盟、三皇同盟、三國同盟,以及德奧羅同盟、奧塞同盟等一系列同盟關係條約,建立了一個以德國為核心,包括歐洲諸國在內的結盟體系,以保證德國的安全和利益。

俾斯麥和李鴻章

後來,當德、奧、俄三皇同盟瀕臨瓦解時,俾斯麥為了挽救德俄關係,揹著奧匈帝國,於1887年6月,和俄國單獨簽署了德俄密約,此秘密條約規定,如果俄國和奧匈帝國開戰,德國將保持中立。

這完全違背了之前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的“兩國同盟”,其中一方被俄國攻擊,另一方要提供援助的協定。

但是,因為兩個條約都是私下秘密簽署的,所以奧匈帝國並不知道德俄兩國的再保險條約,俄國對於兩國同盟的條款內容當然也不知情。

林林總總這些相互牽制的條約,為歐洲贏得了罕見的三十年和平。也為德國贏得了飛速發展的機會和時間。

簽約高手俾斯麥可謂功不可沒。


麻辣戰爭

俾斯麥生於1815

年4月1日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柏林大學法律系畢業。在政府部門擔任書記員,之後當上議員,1862年9月22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正式任命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大刀闊斧的改革治理下,普魯士開始大力推行陸軍改革與新兵役制度,軍事力量顯著提升於1864和1866分別擊敗丹麥和奧地利,為統一德國打下怪實基礎。1870年9月2日打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登基,從北德意志笫二帝國誕生。外交上俾斯麥廣結同盟,先後與奧匈帝國,俄國,意大利結為同盟年輕的德國基本上穩定了。1888年與俾斯麥與威廉二世德意志皇帝不和,辭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