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生,你願意讓你的小孩學醫嗎?

鄭醫生17

作為醫生到底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繼續走向醫學這條路,這在現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先聊一聊自己為什麼會學醫,我相信很多人學醫是基於以下的一些可能性,首當其衝的原因,可能自己從小長大的環境中,其中有某個親戚或者是朋友,身染疾病,然後給自己帶來一些深刻的印象,自己希望通過學醫的方式來解除親人或者是其他人的一些痛苦。

比如說我有一位來自四川汶川的同學,他當年學醫就是因為親眼目睹了當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情形,於是乎,他報志願的時候,只報了醫學一個志願

不得不說,隨著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現在人可以選擇的行業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多,比如說進入外企當白領,哪怕是從基層做起,都有進展的空間,比如說如果家族有一些生意可以試著做生意,或者直接接管家族的一些企業,比如說考入公務員,到政府機關工作,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總而言之,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願去選擇不同的工作崗位,而且獲得很不錯的報酬

醫療醫生這個話題最近在這十年在互聯網上是很火爆的,其實重要的一個原因呢,就是有一些醫療的糾紛,還有醫鬧的事件,讓我們更加多的關注了這個領域的一些新聞

醫生的工作是很辛苦的這個事事實,但是哪一項工作不辛苦呢?所以的話,我覺得這個事情重點還是看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還有他的體能條件,如果他願意從事,如果他能夠嘗試,那麼他就去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沒問題

如果他本身的興趣愛好或者是能力特點,是傾向於可以發展另外的職業的,那麼也不用強求。


白衣奶爸

目前

本人是一名麻醉醫生,從事臨床麻醉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了,工作之餘有時候也會問自己,會讓自己的孩子學醫嗎?

我個人認為,父輩的人生經歷可以給孩子作為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

如果從當今中國醫療現狀看,確實,目前醫患關係日益比過去更緊張,臨床醫療工作更繁重,醫務人員的待遇與他們的付出不成正比。

今年香港高考放榜,6位“高考”狀元全部選讀醫科,這和內地高考狀元無人報讀醫科形成強烈的反差。香港的醫科號稱神科,錄取標準極高,能入讀醫科的都是同輩中最優秀的同學,從過去五年誕生的27位高考狀元中,有16位選擇了讀醫科。而反觀內地,2016年內地22個省份的36位“狀元”中,更是無一人選擇醫學,1977—2016年中國大陸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僅僅1.31%選擇了學醫。今年我們還不知道有沒有、有多少狀元報考學醫。

為什麼會這樣?

反觀中國大陸醫生,據醫米調研,中國醫務人員平均年收入(稅前)為5.97萬元,調研樣本對象中41%來自縣級市縣域,24%來自於地級市,5%來自特大城市,應該說這個數據比較客觀,具有代表性。

一個最低年薪是60萬元,一個是5.97萬元,二者真是天壤之別。

下面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新聞。

按照世界慣例,醫生收入是社會平均收入的3—5倍,而我國醫生平均收入只是社會平均工資大約1.2倍。

也許有人會說,你們醫生比農民工收入高多了,還不知足?我只能無語!

一個醫生的成長週期是多長?培養一個醫生需要多少成本?僅僅在時間上,高中以下和其他專業相同都是12年,再加上,大學5年+碩士3年+3年博士+3年規培+3年專培,全部完成了已經是35歲了,可是。我們的規培生還拿著一個月3千元的工資,一個30幾歲還不能成家立業甚至還養不活自己的人,試問,作為父母,你忍心嗎?再看看其他專業的人們在同樣的年紀,他們早已獨當一面了。

有調查表明,近90%的醫務人員不讓自己的孩子學醫。雖說如此,本人並不是十分反對孩子學醫,主要還是看孩子自己的選擇,也許,再過十幾二十年,中國的醫改成功了,醫患關係改善了,醫務人員待遇提高了,行醫環境安全了,說不定到那時候,醫生就成了香餑餑。


麻醉超人鋼鐵俠

我就是醫生,我也有時問我自己,會讓自己的孩子學醫嗎?

首先是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選擇,但可提供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中國的孩子總體上自理的能力比較差也沒有想過之後要幹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國外的對擇業觀念的教育。

學醫究竟怎麼樣?

我覺得學任何東西,只要是自己喜歡,努力去做和堅持,都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怕就怕在上班之後混日子,不努力,不堅持。老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中國人都想找一個金飯碗,進去後一輩子就這樣了。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那也沒意思。一個懶惰的年輕人,不在大風大浪中闖蕩,去經歷很多事,天天就想著衣來張手,飯來張口,有什麼意思?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兒,雖然很困難,但收穫的內心的豐富。

對於學醫,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醫學是一門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專業,一個人需要畢業後看病人,摸爬滾打十年,才能有資格說會看病,也見多了生死和社會萬象。

如果在輔以一定的人文背景,會對這個社會和人性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很多大家,其實都是學醫的,比如孫中山,魯迅等。

醫生也是一個對心靈回報很高的行業,如果你樂意幫助人,你會很喜歡這個行業。

但醫生很辛苦,也不怎麼賺錢,想過小資的生活,醫生就不適合。因為太累,壓力太大。

國家讓醫生揹負的壓力太大,希望每個人都是活雷鋒,大科學家,最好家人都不管,一心撲在事業上,這其實就是反人性的。要不你看最美醫生,其實都是最慘醫生。都是孩子病了沒人管,父母去世了回不去的事兒。

當然,學醫可以不幹醫。現在我看不當醫生去企業的人,混的都不錯,這其實都是在當醫生期間的收穫。

你學醫,可以不當醫生。你不學醫,基本沒有可能當醫生。

當醫生,很累。但你從事其他行業,要做得好,你以為就輕鬆嗎?

我究竟支不支持孩子學醫。我呢,孩子願意學,我支持,孩子不願意學,我也支持。

嗨!和沒說一樣。


楊進剛

我從接觸醫學開始,到目前工作8年,起初我自己是不願從醫的。沒有為什麼就是不願意當醫生。

現在慢慢的發現,自己一無所長,只會當醫生,治病救人。

社會瀰漫的思想:“醫二代不願從醫”,“醫生不要子女從醫“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醫療現狀,但是不代表未來。


我在ICU,每天陪伴著患者,共同面對生與死的的考驗,在ICU的每一天都上演著這種生死營救。

“康醫生,12床病人大咯血,血壓下降……”護士站又傳來了緊急搶救的呼叫!經過一輪緊鑼密鼓的搶救,在大家默契的配合下,患者情況稍稍穩定……

一次又一次的把患者從死神鐮刀下搶救回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的通宵加班,也數不清的緊急搶救,雖然也有患者最終再沒有醒來,讓人揪心,但是成功的搶救都讓我對這份神聖的職業充滿了敬畏之心,內心裡滿滿的都是成就感。

更多的自豪感,來自我兒子,他每次都非常自豪的說,我爸爸是醫生!

我曾經也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學醫,不要像我們每天寫不完的病歷,加不完的班……

國內緊張的醫患關係,與醫生不相稱的收入與社會地位,較其他行業更長的學習過程,使得我不希望這種情況出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希望他能走一條不那麼曲折坎坷的路。

然而,現在覺得考慮這些為時尚早,孩子興趣所在,如果願意從醫,還是會鼓勵孩子學醫,希望做一名優秀的醫者。為人父母,應該尊重他的意見,並儘自己所能的去幫助他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救死扶傷,為醫學事業做貢獻。

就算將來醫二代們將來不從醫,起碼也應該教會他們基本搶救技能!


重症醫生康駿朋

我願意,毫無疑問。


我是一名胸外科醫生,也是一名剛出生小奶貓的父親。


1. 首先,不能以現在的醫療環境和醫患關係來評估10年甚至,20年後的情況,也許在那個時候,技術的進步將使系統、機器和更先進的設備取代大部分的人工,而讓醫生還原他們真正應當進行的職責,這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會實現。


所以讓孩子能夠在一項快速發展的領域當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簡單地說,要以動態的思維去看待這個行業,而不是僅僅關注當下醫生的苦大仇深。


2. 學醫不一定代表做醫生、護士等等,學醫能夠讓人科學地理解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疾病和身心狀態。因此學醫之後,你會對生命有重新的認識,你會重新定義生命,愛和工作。同時,醫學生涯會讓你的心智更加健全,你通過和不同的患者打交道,能夠學習如何更好地和他人相處。這樣豐富的精力能夠讓他在任何工作當中遊刃有餘。


3. 學醫的人,本性一定不會太壞,無論怎樣,他一定會努力為了他人的健康去拼搏,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孩子他可以選擇偉大,也可以選擇平庸或者金錢,但是如果他選擇醫學,我會支持。


4. 學醫也要看家庭,作為父親的我可以給他更多的支持和建議,可以對他的職業生涯提供幫助。雖然說孩子的職業生涯要靠自己。但是如果家長在關鍵的時候,或者考學失利的時候能夠幫助一把,又有哪個家長不願意幫助呢。再虎媽狼爸,也希望他能幸福吧。


腫瘤學狼醫生

急診醫生的生活,只有白班、夜班、睡覺準備上夜班,或者下夜班睡覺,沒有周末沒有黃金假期。

孩子現在 9歲,目前的理想是要做醫生,並且要做急診醫生。

哈哈

因為孩子在4-5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睡覺前最重要的親自活動就是:睡前急診室故事。

孩子每天聽得津津有味,對急診室裡如何拯救生命 、解除病人痛苦,有極大的興趣。

後來我很多次在外做急救講座、急救培訓,他會跟著我,做個小幫手。

現在,要問關於現場急救的一些問題,我想他的水準會超過90%的成人吧。

但孩子將來是否學醫,其實做父母的很難真正主導,只要孩子喜歡,做醫生也未嘗不可,20年後,國內的醫療環境將會得到極大改善,畢竟在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做醫生都是一個不錯甚至很好的選擇。

再者,即使學醫,也並非一定要做臨床醫生,很多醫學研究、教學的職位也不錯,甚至醫科畢業進入其他相關行業,也可以發展的很好,例如一些醫藥公司。

無論學習什麼,都應該深入一個領域,形成自己在垂直行業的競爭力,那麼孩子將來都值得期待。

更多急救,關注@急診夜鷹

急診夜鷹,急救科普作者,夜鷹急救訓練營創辦人。


急診夜鷹

首先醫患關係緊張,醫生的人生安全無法保障。近年來經常有報道殺醫,傷醫事件,已經有數十位醫生倒在血泊之中,殺醫,傷醫事件深深的刺痛醫務人員的心,如果連最起碼的人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這樣的職業怎麼可能有吸引力,誰會讓自己的子女送進這樣一個連人生安全都無法保證的行業,我想多數人都是不願意的。

第二學醫週期長,投入成本大,收入低。現在醫學院最低5年,碩士8年,博士11年,比其次職業學習週期長,況且出來後還要參加規範化培訓,又得3年。基本上要30歲以後才能正式上班,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但工作後待遇確非常低。這樣高投入,低迴報的職業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特別是優秀的人才。在國外醫生是個高收入群體,雖然投入大,但回報也大,很多優秀的人願意從事醫療行業。

第三工作忙碌,壓力大,休閒時間少。選擇做醫生意味著忙碌,全年無休,寫不完的病歷,看不完的病人,做不完的手術,是目前醫生的工作狀態,經常報道醫生過勞死,帶病上班就是最好的佐證。所以吃不了苦的人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生命所繫,健康相關。醫療本應該是一個高尚的,高回報的行業,但在目前的中國,醫療行業沒有一點吸引力,優秀的人才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對整個醫療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希望有一天這種現象能得到改善,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選擇做醫生。



小小柳葉刀

看了很多答案,絕大多數都是一直在臨床工作的同行的答案。我相信他們的答案是非常真切的,然而,這樣的真切卻容易因為缺乏比較而有失客觀。



願意與否”涉及主觀價值判斷,而主觀價值判斷由於缺乏足夠多客觀的標尺,只有在比較中才能得到最客觀的回答


我在比較之後的回答是:願意。


醫患關係緊張,醫生壓力大,收入減少?

我得承認,我並沒有調查數據,我只講自己的親身感受與周遭所見。


1、醫患關係緊張?


我不否認,我曾經因為把“治”念成“zi”而被病人狂吼“什麼zi啊,是zhi明白嗎?會不會說普通話啊?”;也曾因為專業的堅持被病人指著鼻子罵沒醫德;還親眼見到同事因為沒有及時回答患者諮詢提問而被扇耳光。我也曾經因為聽到同行被患者傷害而憤憤不平。


然而,我們真的要下這樣一個結論:醫患關係緊張?


從我個人角度,我無法認同。我也不知道這樣一個結論從何而來。緊張應該也是一個比較級的概念。至少在我工作的近10年中,我並沒有感覺到醫患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應該說,絕大多數病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他們對醫生不敢說是畢恭畢敬,至少也是彬彬有禮的。


誠然,因為人群素質的提高,醫療知識獲得趨易,健康關注度的提升,現在已經不是患者對醫生言聽計從的時代了,患者往往會要求更多的知情權,這的確會增加醫生的工作量。但這跟醫患關係緊張是沒有關係的。


2、壓力大,收入少?

壓力大,我承認。醫療涉及人命,而醫學本身的侷限決定永遠存在因為某個未知而產生嚴重結果的可能。


因此每個有良知的醫生,無論醫術如何,我相信都會因為未知的存在而戰戰兢兢。即使我的專業是推拿,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會有嚴重的後果出現。但是面對每一個具體患者的時候,我仍然時刻提醒自己要小心謹慎。


但是,壓力並不是醫生特有的。並且當某個未知的情況發生時,患者及家屬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給予充分的理解,壓力更多來自於醫生道德的自我要求,而不是來自於外界。我想這個跟其它行業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任何一個行業,只要真正用心的從事一份職業,那必然會有壓力。而適當的壓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那醫生的收入少嗎?從我的觀察體會來講,我並不這麼覺得。



當然,這中間我們談的收入並不只是合法收入。收入構成問題涉及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分工、組織分配等等方面,在此我們不多贅述。


至於用香港美國的情形來對比中國。我只想說,太幼稚了。


如果國內也像美國一樣最優秀的人群才能當醫生的話,那麼現在的很多醫生真的還有機會當上醫生?當機械的比較收入數字的時候,我們是否要全面看待所處的環境?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消費水準能一樣嗎?


更何況,讓最優秀的人當醫生是否是一個社會的最佳選擇還是一個問題。


綜上所述,我不知道在中國當醫生性價比高不高,但就我一路走過來的觀察而言,性價比肯定不低。


對於很多為醫生鳴不平的人們,我很感動,你們真的是很善良。而對少部分嚷嚷當醫生累,當醫生沒有性價比的同行,我也希望他們能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圈子,更多的對比觀察下再決定。


畢竟,我們不能只有立場,沒有是非。


譚燚飛不是按摩師

應該不太想

,在外行人看來,醫生“工資高”、受尊重、知識水平高,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那為什麼有些醫生不願意子女繼續學醫呢?我們真的瞭解醫生這個職業嗎?

醫生的職業特點

1、前期投入極大,在所有職業裡面,門檻為最高之一,投入產出比極低;

2、工作強度大、壓力大、風險高;

3、工作時間不規律,沒有固定的休息日,沒有時間顧及家庭、夫妻關係和孩子關係,容易悲劇;

4、當前醫患關係比較差,執業環境不好;

5、報酬不像外行人以為的那麼高,基本不可能大富大貴。

群眾的不理解

群眾的高要求是醫生的壓力鍋

在廣大群眾看來,醫生是一個精英群體,處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由於這樣的認識,自然而然也使得群眾對醫生的要求比對其他人的要求要高很多。

群眾認為醫生是不可能出錯的,醫生不是一般人,如果出錯,必然是不懷好意的。

記得一個醫生朋友給我講,中午的時候有個患者在食堂碰到他竟然問他一句“醫生還用吃飯嗎?”不管這位患者是玩笑還是認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眾將醫生放在一個凌駕於普通人的高度之上,自然要求也會比較高。

群眾的誤解也讓醫生百口難辯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

發生在手術室門口,患者家屬質問醫生,為什麼趕來手術室遲到兩分鐘,醫生忙道歉忙安撫患者家屬要冷靜,患者家屬說:“要是你的孩子躺在手術室,你也會遲到嗎”……
後來,發生了什麼?後來,手術成功了,護士告訴這位患者說醫生的兒子昨天剛出車禍死了,醫生在悲痛中丟下家人,趕到醫院做手術的。那位患者家屬許久沒有說話,呆呆的看著醫生的背影。

不是每個對醫生的誤解都有化解的瞬間,也不是每個誤解都能觸動心靈,但是很多群眾有時候都站在了醫生的對立面想問題。比如,醫生開的檢查,患者認為就是為了掙錢,而意識不到必要的檢查是為了排除疾病,做精確的診斷。

醫患關係中群眾一邊倒

在一般的醫患關係中,患者都被自然而然的認為是弱勢群體,大家都有意無意的偏向患者一邊,使得醫生也很無奈,很委屈。

媒體的大肆渲染

在緊張的醫患關係中,媒體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負面影響,

有些媒體並沒有全面的瞭解事實,沒有公正地看待分析事件,為了引起群眾的關注,捕風捉影地發表一些對患者一邊倒的評論或看法,影響著社會群眾對醫生的認識。

法律的不到位

近年來,患者暴力攻擊醫務人員的事情頻頻發生:哈醫大殺醫案、衡陽殺醫血案、天津殺醫案都震動全國。這是醫療行業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悲劇發生的原因很多,如患者對醫療效果的不滿及極端糟糕的心理應激狀態、長時間的就醫等待、醫生的態度不夠溫和等,但是法律的不到位也脫不了干係。

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傷醫事件所付出的成本比較小,也使得患者本身沒有法律意識,更是造成醫生一旦受到傷害,沒有渠道申訴的狀態。

大家都在罵醫生的時候,醫生沒有人出來反駁。因為他們太累了,晚上下班回家,難得歇歇,明天還有無窮無盡的患者,需要保存體力。還有數不清的考試,數不清的文獻,要緊跟世界潮流,還要搞科研,哪有時間和心情整天上網發帖。

學醫本科五年,學費是別的專業的一倍,辛苦程度是別人的多少倍,別人的大學是怎麼混過來的大家都很清楚讀碩士研究生三年,不帶工資讀博士研究生三年,不帶固定工資,讀出來醫生多少歲?30歲,為了這份事業,沒有積蓄,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老婆,沒有孩子,呆在哪個城市還是未知數。

所以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還是希望他不去學醫。


雲學星球

這個問題提的好。

我的答案是,分情況。

如果孩子要在中國做醫生,那還是打斷腿好了。

如果孩子要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做醫生,那我是全力支持。

請看美國醫生的收入。這是美國醫生2017年年薪排行。

其中最低的是35萬美元,要知道,美國人民的中產階級收入也不過是3-15萬美元一年。

而美國醫生的工作強度呢?

美國採用預約制,大部分醫生1個小時只預約1個病人,有足夠的醫患交流時間,患者滿意度比較高。

患者不用當場付費,而是通過保險公司來付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