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和潘長江的《學車》,為何讓人感覺如此心酸?

2018年狗年春晚早已落下帷幕,雖然有很多遺憾,但是作為一臺“閤家歡”舞臺,喜慶的目的已經圓滿達成。只是有一個節目,回想起來卻讓人倍感心酸,那就是蔡明與潘長江的小品《學車》。


蔡明和潘長江的《學車》,為何讓人感覺如此心酸?​《學車》以老年人學車為切入點,聚焦老年人感情生活和晚年追求。蔡明擺脫了經典的“毒舌”形象,成為“少女心”爆棚的粉嫩老太太;潘長江還是延續以往的可愛“小老頭”形象。

可是整個小品缺乏笑點,只能“賣萌”“秀恩愛”,尤其“剩下最後三個月”這個包袱,讓人心裡咯噔一下,本以為接下來是溫馨感人的“夕陽紅”,可是竟然是“三個月以後就不能學車了”,心裡有種情感被欺騙的感覺。

兩位活躍在春晚舞臺這麼多年的實力派喜劇演員,貌似已經“江郎才盡”,尤其略顯浮誇的表演,讓人看著有點心酸有點惋惜。
蔡明和潘長江的《學車》,為何讓人感覺如此心酸?​對蔡明最早的記憶是1996年春晚《機器人趣話》,當時年齡還小,就是感覺機器人很好玩,莫名其妙的很喜歡。那時候正值蔡明顏值巔峰,人好看,小品也可樂。近幾年,“毒舌”形象深入人心,金句不斷,只是整容對錶演的影響卻很大,整張臉就像是一張面具,演老太太卻不像老太太,即使滿頭白髮一身老年裝,那張精緻的“少女臉”卻總讓人一秒出戏,對比一下宋丹丹的“白雲”,真是替蔡明心酸難過。

蔡明和潘長江的《學車》,為何讓人感覺如此心酸?目前為止,潘長江小品作品裡最喜歡的還是1996年春晚的《過河》,那時的潘長江能唱能跳,“哥哥面前一條彎彎的河, 妹妹對面唱著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蕩起層層的波,妹妹何時收下我的心河……”,小品好,歌也好。搭檔蔡明的幾部“毒舌”小品,其實潘長江的亮點並不是太多,總覺得有點大材小用。也許是好的劇本太難得吧,尤其是《學車》,潘長江好像成了一個配角中的“花瓶”,毫無亮點。
蔡明和潘長江的《學車》,為何讓人感覺如此心酸?​真心希望演員不要為了表演而表演,等待一個能夠發揮自己“才華”的劇本,去大放異彩而不是隨波逐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