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美麗的田野升起


五月的霍山,群山滴翠、萬木蔥蘢。田野上,更是充滿了無限生機和希望。

在與兒街鎮山王河村的400多畝白芨種植基地裡,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只見平整一新的田地上幾十位農戶正忙著栽種白芨幼苗,那一畦畦剛剛栽好的白芨苗正在風中搖曳生姿。 “以前種水稻,一年到頭忙下來掙不到幾千元錢。現在,每畝地承包就有500元的租金,我和家屬都在這裡幹活。算下來,一年能有好幾萬元的收入。”正在田間勞作的該村貧困戶李賢要高興地說。

和李賢要一樣嚐到甜頭的還有該村貧困戶楊善發,楊善發是該村一名五保貧困戶,已經70多歲的楊老對於家中的兩畝田地一直很發愁,自己種莊稼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一直處於拋荒狀態。去年年底,該鎮將山王河村1100畝田地流轉給霍山淼森生態農業合作社,開展標準化龍蝦精養和稻田養殖龍蝦。“我家的兩畝田地租給了合作社,每年還有1000元錢的收入,另外,我還能幫合作社分揀龍蝦,一天下來還能掙幾十元錢。”楊老向我們說起土地流轉給自己生活帶來的美好變化。

近年來,霍山縣緊緊抓住土地流轉這一農村新一輪土地革命機遇,依託平整肥沃的土地資源優勢,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加快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在農村這塊“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了一幅幅“農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生態優”的美麗畫卷。

“沒想到小小靈芝幫我順利脫貧了。”太平畈鄉洪峰村李友青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他開始培育靈芝盆景,並栽種了天麻、茯苓等中藥材,終於在去年年底順利脫貧。“發展特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產業興鄉村才能旺起來。今年,我們村有望通過發展石斛、天麻等特色產業實現63戶74人脫貧。”洪峰村副書記李滔說。

產業是強村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近年來,霍山縣緊緊牽住特色產業這個“牛鼻子”,編制了43個貧困村產業脫貧計劃,逐戶量身定製脫貧措施,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穩定和深化產業扶貧政策,把產業扶貧作為加強脫貧質量的關鍵舉措,積極鼓勵貧困群眾根據實際發展產業,不斷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截至去年年底,全縣43個貧困村發展特色種養業全部達標,實施特色種養業項目貧困戶共7952戶,戶均受益2173.6元。今年,該縣已有8691戶24600人申請了產業發展項目,佔比73.6%。

“專家說的方法果真有效,我先把種子浸泡了三天,種上以後又從竹園撿來竹葉鋪在上面,金書記您瞧,去年那些重樓種苗培育成功啦。今年我又發展了五畝重樓,感覺自己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亮堂啦。”近日,在黑石渡鎮新店河村的貧困戶翁兆廣家的重樓種植基地裡,翁兆廣十分欣喜地向自己的幫扶幹部金正國介紹自家中藥材重樓生長情況。

翁兆廣在該鎮紀委書記金正國的幫扶下,通過種植中藥材重樓,於2016年底成功脫貧。一直以來,翁兆廣就想著擴大重樓種植面積,他多次嘗試著用種子來培育種苗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翁兆廣找到了自己的包保幹部金正國。“你放心!雖然你已經脫貧了,但我絕對不會不管你!”立下“軍令狀”後,金正國經過多方打聽,最終將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向增旭教授請到翁兆廣家,通過專家手把手指導,終於讓翁兆廣吃上了“定心丸”。

發展產業,技術指導很關鍵。近年來,該縣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和扶貧工作實際,一方面聘請知名專家教授為山區農業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同時組織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結對聯繫幫扶貧困戶,深入開展幫助貧困戶釐清一個發展思路、選準一個脫貧產業、聯繫一條銷售渠道、傳授一門實用技能、找到一條就業門路等“五個一”行動,全力增強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同時結合新型農民培訓、農技推廣補助等項目,大力開展農林簡單實用技術及產業經營知識培訓,2017年,全縣通過各種形式共培訓貧困戶6685戶。

六安網訊 張傳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