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構圖與電視構圖有什麼區別?

李劍

電影構圖是結合被拍攝對象(動態和靜態的)和攝影造型要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位置有重點地分佈、組織在一系列活動的電影畫面中,形成統一的畫面形式。一般來說,電影畫面構圖分為主體、陪體和環境三部分。

構圖分類

1、紀實風格構圖

強調影像忠實於現實,反對刻意追求和營造畫面的形式美感,畫面隨意、鬆散,無規律可循。

2表現風格構圖

強調影像的造型能力和表現內心感受的能力,反對機械地複製世界的影像,刻意追求形式美感,與人們的日常視覺經驗差別很大。

3經典風格構圖

它界乎前兩種風格之間,汲取二者的優勢, 避免二者的缺陷,力圖將真實感和造型性完美結合,使觀眾覺得畫面完全真實,同時又很精美。

畫面分類

4論畫面平衡

5畫面色彩的搭配

藝謀的早期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人物和傢俱有明顯的明暗對比,色調基調為黃調,色彩溫和,質感飽滿。

服裝、姿態、構圖、用色,明暗,這畫面難道不像是陳逸飛的油畫嗎?

6場景佈置

場景的空間感,明暗對比的把握,人物佈局的線條比例。包括牆壁上的光影,天花板上的細節。

在一個對稱的空間佈局裡,幾個女人層次不齊的出現打破了視覺的平衡,但是在整體看來又是特別的和諧,協調。

7縱深度變化構圖

要表達較大的空間時,在考慮位置關係的同時,還要注意攝影機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和光線。

經典構圖

第一部,我個人以為是攝影構圖殿堂級的電影:都靈之馬(A torinói ló)導演為貝拉塔爾和赫拉尼茨基。

第二部:塵與雪(Ashes and Snow)

導演為格里高利考伯特。

所謂電影構圖,主要是指電影畫面中物體的佈局與構成方式。雖然電影是一種“活動影像”,它的畫面時刻都處於運動中,但在時間的流程中,如何通過每一幀畫面中各部分的佈局和安排,來達到視覺上的愉悅感並傳達出創作意圖,則是每個導演都要斟酌的藝術問題。

面對這一極具挑戰性的難題,很多電影導演迸發出了令人驚歎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世人奉獻了很多構圖精妙的電影作品。在蒙太奇理論誕生之前,電影只不過是一種“活動照相”或“銀幕戲劇”,自然也無法奢求這個時期的導演在構圖方面有什麼追求。只有從蘇聯電影學派開始,導演才開始探索電影所獨有的美學特性,構圖自然也是其中一部分。


影視圈Magazine


劍魂誅邪

當然有區別。電影畫面就是語言。電視則是說明情節的發生。電影畫面更講究美和象徵等。而電視則側重在交代環境。電影畫面是酒。電視畫面就是茶。電影因為時間短,要求畫面更精緻。電視由於時間很寬裕,則側重於寬泛的要求。總的來講,電影藝術性強。電視則次之。有些電視劇拍得很好,是因為接近或者借鑑了電影的手法和藝術標準。比如《玉觀音》和美國的《兄弟連》。


手機攝影藝術

首先在取景畫副上有著根本的區別,電影是2.35:1 電視大多是16:9 電影拍攝一般是2k或者4k的分辨率,電視因為播放信號傳輸限制大多都是1920的分辨率 甚至更低,電影的畫副明顯要寬很多 所以在拍攝時構圖就不一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 電視拍人的時候頭部上大多會留有空間,電影為了最求大熒幕的極致衝擊力 取景有事會卡到眉毛 屏幕大小 還有畫副 和拍攝內容決定畫副有著根本的區別 電影藝術創作空間很大 取景構圖是根據內容需要,發揮的空間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