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無路”——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擇業現狀

綜藝市場的熱鬧伴隨的是對娛樂資源燃燒式的開發。無數舊人在用工量巨大的綜藝影棚裡沉渣泛起,無數新人在棚裡成為“新晉老公”。但“綜藝節目主持人”——這個跟綜藝節目有著直觀、緊密聯繫的行當,卻並沒有在本行業的發展中獲得提拔。青黃不接之下,只有無數工齡超過幾十年的老熟臉,還在努力閃爍著一抹尷尬的光。

上一次,因為綜藝主持人優秀表現而刷屏的公眾話題,還是多年前“汪涵歌手救場”。

“走投無路”——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擇業現狀

當“新生女主持”伊一已經在鏡頭裡露出精心掩飾下的眼角細紋,當湖南衛視力捧多年的新生代沈夢辰已到女主持“三十歲關卡”,當在《天天向上》歷練十年的錢楓今天還得再說當年的“鴕鳥梗”,當張大大掙扎多年還逃不開那篇“集資暴打”的帖子,當楊迪何等用力還脫不掉“小鎮青年”的熒幕形象,當杜海濤今天也無法在《快樂大本營》有存在感……新一代綜藝節目主持人,在公眾認知上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1、十年來極少能看到新鮮面孔;

2、學播音主持專業的,一般沒有不學這個專業的主持的好;

3、“年輕主持人”,人到中年也還擺脫不了當年的“新秀”稱號;

4、儘管他們已經歷練多年,但也無法挑起一個節目的大梁。

我們能看到這批綜藝主持人的用力,也同樣能夠看清他們的無力。

“走投無路”——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擇業現狀

“走投無路”——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擇業現狀

以沈夢辰等為代表的這批綜藝節目主持人經歷了十年的歷練。他們趕上了最後一代電視的黃金期,也趕上了第一代網綜的發展期——在這個情況下獲得瞭如此成就。此時觀眾恐怕可以不客氣的說上一句:這屆表現的相當湊合。在這句評價形成的十年間,正是全國有七八百所院校,爭相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十年……

如果說新一代綜藝主持人整體表現的並不出彩,那“播音主持專業出身的綜藝主持”表現的就更難以言喻。即便在剛剛列舉的一系列“較為知名”的名字中,專業學習播音的也寥寥無幾。在當今綜藝市場中,表現優秀的頭部綜藝主持人資源名單中,汪涵、何炅、撒貝寧……

學習播音專業的更幾乎一個沒有。

“走投無路”——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擇業現狀

上世紀九十年代,著名的棚內綜藝《正大綜藝》將“綜藝節目主持人”這個行當正式介紹給了廣大觀眾。綜藝節目主持人擁有新聞主播無法比擬的親和、光鮮和高收入,它又能夠曲線調和“年輕人想要進入娛樂圈和父母堅決反對”之間的尖銳矛盾,因此歷來是夢想少年的“兵家必爭之地”。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近十萬的播音專業畢業生中,至少有40%立志或曾經立志要成為一名綜藝主持人。

等到這群孩子畢業之後幾乎會全數傻眼。

天下之大,但無論電視還是互聯網,現在幾乎沒有一家有影響力的媒體平臺,還在致力於自我培養或還在不斷找尋著下一代綜藝節目主持人梯隊。留給這群年輕人的選擇,只剩下改行,或者去做婚慶和商演主持人……

因此,“表現一般”這個評價,確實也不全是年輕主持人自己的問題。也因為“綜藝”這個行當,已經沒那麼重視主持人了;綜藝平臺,也幾乎已經放棄了綜藝節目主持人群體的培育。

媒體平臺之所以會選擇放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方向。

為什麼優秀的綜藝節目主持人,通常都不是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的

堂而皇之的想,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應該理所當然為電視或者網絡,培養專業的綜藝主持人;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的學生相較於其他專業,應該在“無論臺網的綜藝節目主持”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應該緊跟著時代脈搏,實時更新各種有趣好玩的主持方式……真這麼想的人應該是對播音主持這個專業存在什麼誤會。

首先,除開浙江傳媒學院、四川師範大學等少數幾個有播音主持專業的院校,直到今天,絕大多數的專業院校壓根沒有開設過“綜藝節目主持人專業培養”這個教學方向。

當下市場對於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核心訴求是“個性”或者“搞笑”。但這類人通常壓根沒有機會進入播音主持這個專業。

在入學考試時,大部分播音主持院校的評委老師就會開始按照“端莊秀麗、莊重大方、思維正確、形象氣質和語音發聲”這幾個標準來選人。優質的播音主持院校入校淘汰比例基本上會在80-150:1(80到150個考生選一個)。——可想而知,不符合“標準”的,基本會在第一時間被淘汰。而按照標準選出來的大部分通常是準備用來播《新聞聯播》的。“男女丑”(生旦淨末醜)類的學生會被老師客客氣氣的禮送出境,並被告知“你去試試別的專業吧”。所以搞笑咖們從根子開始,一般就沒有機會進入這個專業學習領域。

“走投無路”——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擇業現狀

如果真有那麼幾個學生僥倖進入了這個專業,他們基本上會在大一和大二兩年,被徹底“改正”。

大一大二的播音主持專業學生首先要經歷字正腔圓的語音關。調值、舌位、提打挺松、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這一大套說話關卡是專業必修課,有極為嚴格的統一標準。而通常搞笑的外部技巧中的“倒口”、“諧音”、“怪相”等“語音缺陷”,在這一關會被徹底糾正。

如果個別頑冥不化的綜藝苗子挺過了這一關,依然“一身滑稽可笑的說話問題”,那他就要開始過人人都要過的“新聞播報關”了。當莊重、大方、嚴肅的新聞持續了整整一個學年、一篇新聞可以讀一個月後,估計孫悟空也會被變成法相莊嚴的唐僧。

之後的上鏡、話筒前大多會以新聞播讀、新聞評論或傳統的音樂節目這一類主要以假設“傳統媒體工作狀態”的題材開始,綜藝效果中常用的“墊話兒”、“瓢把兒”、“攢底兒”、“翻抖包袱”等技巧絕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聽都不會聽說。——在這種統一化、標準化下,學生們通常會在二十三四歲的年紀,帶著新聞主播的本事和老派播音系統的“播音腔”走出校門。

而當下播放平臺最需要的綜藝主持人通常是無刻意感的、好看的、好笑的、能耍能玩的、反應極快的……歸根結底,平臺對綜藝主持的訴求是“不管你怎麼說,只關注你會說什麼”。而播音主持專業的這批學生四年主要學習的內容是“學會怎麼說,說什麼將會有別人幫你搞定”。

這兩者就出現了矛盾。

所以,當下的綜藝節目如果想要使用播音專業的學生,恐怕得等到他們把在學校學到的技巧放下,或者重新學習綜藝技巧時,才會擁有一個合格的“播音主持專業的綜藝節目主持人”。而“忘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海量的主持實踐“磨掉”……在節目更新換代速度如此快的今天,在平臺看來,這個培育成本奢侈、浪費、風險大。

——從這個流程中,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出“為什麼優秀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專業學播音的少”和“為什麼當下綜藝平臺用播主專業的少”。但如果以此來苛責“就是因為播音專業的教學方式,才導致綜藝節目主持人就業現狀的”恐怕也並不公平。之所以採用此種教學方式,是因為播音主持專業這個學科的內在邏輯支撐。

這個核心的“概念定義”本身就跟現當代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職業現狀存在矛盾。

在播音學的學術體系中,明確定義:任何節目主持人都不同於藝人和演藝人員,從業者是“喉舌”——而現代的“綜藝咖”們職業現狀早已跨過了這條界限。因為同演藝圈的天然聯繫,大部分的綜藝節目主持人都不介意從事唱歌、拍戲、代言、通告等這些“藝人專業”。老牌綜藝節目主持人汪涵的“酸菜牛肉麵”和何炅的《梔子花開》就“名動大江南北”。按照甲邏輯培養出來的佼佼者,當然很難在乙職業現實中馬上就發光發熱,特別是在兩者還存在明顯對立的情況下。

當然傳統學院派的播音教學方式有著其在當下社會環境必要性,但終歸少了一些跟時代的聯通感。現在據說一些老牌的著名播音院校已經開設了“網紅專業”、“網絡主播專業”等,這當然也算一種轉變或者適應。但是否算走了兩個極端?這個問題值得共同思考。

綜藝節目製作手法趨勢和電視平臺的式微,也導致了綜藝主持人的衰落

“棚內綜藝”原本是所有綜藝節目主持人發家的地方,可目前綜藝節目摯愛的拍攝手法是戶外真人秀。2018年開年後,唯一收視率破2的電視綜藝就是高齡戶外真人秀《奔跑吧》,而去年同期能夠達到這個成績的節目還有十幾檔。——趨勢可以說相當明顯了。

真人秀對於電視來說有著全方位的吸引力,一方面,棚內舞臺是以平米記的,而真人秀的拍攝場地是以公里記的。幾百倍的空間拓展能夠提供觀眾需要的新鮮元素,還可以容納下舞臺無法容納的複雜劇情;另一方面,戶外真人秀足以留出讓廣告主滿意的“衣食住行”植入空間。而廣告主滿意就意味著電視人可以吃飽——這是非常務實的考量。

遺憾的是,真人秀,特別是戶外真人秀完全不需要一個主持人。

主持人被訓練出來的天然功能是為節目進程穿針引線,而真人秀的邏輯是依靠剪輯和劇本自然鋪陳。首先它不需要一個“人”出來播報環節。而且,為了更好的代入觀眾,真人秀會突出“真”,這意味著任何“刻意感”都無法接受——一個粉墨登場的主持人就充滿了“刻意”。所以即便當下節目進程中需要有人來宣佈環節,真人秀也會讓不出境的導演或者編導說一下就可以了。“綜藝主持人”這個職業,從這個邏輯層面就已經被趨於否定。

另外,《奇葩說》《火星情報局》《曉松奇談》等這些充滿當下時代印記的棚內綜藝節目,對於主持人或者主持嘉賓的要求已經完全不同了。角色化、任務化、觀點或人群代表性、個體即全部等這些能力,更接近於影視演員、歌手、學者、相聲演員……等其他職業或專業訴求,這跟“節目主持人”通常完全不是一個專業。這種趨勢又從“需求專業對口性”大大縮小了“專業的綜藝主持人”被選擇的幾率。

現如今綜藝節目製作播出平臺主要被分化成了電視和網絡兩家,而電視作為播出平臺的式微有目共睹。原本“專業節目主持人”這個行當就是為電視量身定做的,可隨著節目產出情況的變化,對該崗位的需求也在萎縮。

在前期電視擴張階段,電視已經過度積攢了厚厚的一層人才沉澱層,這個層面裡就有大量的主持人,特別是綜藝節目主持人。現在電視主持人的從業現狀就是“活少人多、雙向夾擊”——這就導致電視現在已經無需、也無力囤積培養綜藝節目主持人的後備人才梯隊。迫於現實招商的壓力,電視平臺會更願意選用已經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如汪涵等“自帶觀眾”的資深主持人。

電視臺這樣做,完全是客觀的對事不對人:一方面觀眾無需接受和適應,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吸引廣告商的注意。

所以,原本“節目主持人”最主要的需求單位——電視臺,它的一系列做法都讓“綜藝節目主持新人”加入的空間進一步減小。某衛視的一位多季綜藝導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明確表達:“我們不會使用新人,平臺已經十年沒有招過新的節目主持人了”,“老主持人現在都沒什麼活幹。”

而對於網絡平臺來說,製作節目的動機並不是“任務”,而是“生意”。一檔生意唯一的訴求就是盈利。培養和使用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從生意的角度來說,一方面增加培養、等待的各種成本,另一方面又會增大項目的盈利風險。這樣算來完全得不償失。還不如多花些預算,請到已經完全成熟的、知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加盟,反正觀眾已經看慣了這些面孔,綜藝節目的本調性和該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即便小有衝突,也完全在可控範圍之內,畢竟觀眾“臉熟”……

新平臺不想用,老平臺用不了

。即將入行的年輕主持人們培養機制的“貨不對版”、平臺需求量的萎縮、使用成本和商業核算層面的考量……種種負面因素都在疊加。無數喜劇人、影視人、歌手和段子手又在不斷的湧入這個行業,綜藝節目當下對於嘉賓的要求又是“元素區別鮮明”、“無需控場和總攬大局”的綜藝嘉賓——這些加在一起,讓這個國內綜藝節目井噴的時代,卻偏偏少了新綜藝主持人的身影,也讓節目平臺放棄了對年輕綜藝節目主持人的培養。

當然,任何情況下自食其力都不丟人!畢竟行行出狀元。可“空學屠龍術,世間龍無蹤”,畢竟讓人唏噓,讓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