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曾經看到過一個話題“長得好看,到底能不能當飯吃?”

雖然不願承認,但某種程度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

曾有一項科學調查表明,在工資水平上,長相好看的人比長相一般的人高出15%。在故事很多的馬雲爸爸的身上也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公司創立初期,有一天他被央視採訪,片子都拍完了,結果製片人說不能用,原因之一就是“他看起來像是壞人”。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好看”和“好人”幾乎是一個意思了,這也催生了一大批以顏值為導向的選秀、養成類綜藝,做的風生水起。而上週剛剛開課的一檔臺綜《同一堂課》,一播出就收穫關注,吸引大家的反而不是高顏值的嘉賓陣容和華麗的舞臺佈景,卻是另一種獨特的“美”。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逆顏值而動,《同一堂課》讓我們擦亮發現美的眼睛

你若顏值高,就是晴天。大數據告訴我們90後是特別講顏值的一代,現在全世界都在講顏值,就連追星女孩們的日常術語中都在瘋狂表白偶像神顏“用臉蛋統治宇宙”、“因為太帥被判無期徒刑”……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在偶像當道,pick遍地,粉絲們忙著自我創造偶像的環境下,卻有一檔畫風奇特的綜藝,讓我們重新發現,顏值雖然是正義,但不是最終的正義。

相信有不少人和編者一樣,剛開始差點因節目看似嚴肅枯燥的題材而擦肩錯過,看完第一期之後,不禁感嘆“我們欠語文課一次道歉”。

“四面八方都是風”從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口中做出的七言絕句,讓人驚訝的合不攏嘴;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古詩可以不用背,用動聽的旋律唱出來;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讀了那麼多年的《靜夜思》,被問到李白不回家的原因,答案竟然可以是“回家有生命危險”;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六位熱愛說唱的泰武男孩自己填詞演繹,四押唱出心中的重慶“跟我說,千里江陵一日還,來自泰武的說唱歌手一點都不輸吳亦凡”。古詩詞與現代流行說唱的結合,讓人印象深刻,就連孟非都被折服“你們一點也不輸專業的團隊”。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這些曾經我們每個人都熟記於心的詩詞,曾經過眼的風景,曾經一種日常娛樂的方式,卻在《同一堂課》的語文課堂上散發出全新的魅力,《同一堂課》的出現,就是在告訴我們還有一種美,在身邊,在我們的文化裡,在骨髓裡。

穿越時空的時尚icon,語文課這個金屋藏了太多美

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要使學生“在有聲有色的思想,有韻味的語文世界裡流連忘返,透過美的語言,你窺見的是美的心靈,美的世界”。

而《同一堂課》以語文課為載體,正在呼喚美的迴歸。

大明湖上荷花滿塘,畫舫穿行,楊柳蔭濃;臺灣屏東縣,沉睡在大山深處獨有韻味的泰武小學;甚至還有“泰武古謠傳唱”悠揚的歌聲……包括之前節目宣傳片中驚豔的自然風光,一度被網友拿來和《舌尖上的中國》相比較。

這些秀美山川,古老旋律,人文景象都是《同一堂課》裡的語文課所延伸出的自然之美。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楊柳、水流、風、小船,美景看在眼睛裡,詩意卻流淌在紙上,“仄仄平平平仄平”這些抑揚頓挫的文字旋律,在小朋友的心裡化作美麗的詩句。柳樹間的鳥叫可以是“柳隙之間聲不窮”,天空的一方精彩可以是“荷枯湖淺浮雲散”……

當然,美除了外在,還有更深層次的表達。它並不神秘也不遙遠,可以是一個會心的微笑,讓緊張的孩子變得釋然,也可以是一種力量,讓羞澀的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它可以是課堂上沒有組成隊答題的小學生,哭鼻子的天真模樣;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是張大春為了保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一句調皮的玩笑;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是師生間,一場親密無間的幽默對白;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語文課就有這種魔力,讓學生獲得力量,這樣來看,語文課應該而且必須是美的,因為它無時無刻不滲透在我們的生活裡,融入在我們的成長中。

中華上下五千年,老祖宗在我們的文字裡、詩歌裡,留下許多美的印記,李白、杜牧,蘇軾,柳永,這些人就是當時的時尚icon。《同一堂課》以語文課為聯結,讓文化之美跨越時空綻放獨特魅力。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刻骨銘心……這些朗朗上口的成語,都是出自李白的詩句,就像孟非所說,沒有這些詩句,我們今天要表達起這些情感,該會有多麼的蒼白和不便。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李白是臺灣的周杰倫”,一句話就拉近了1000多年前的浪漫詩人與孩子的距離。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文字像人一樣,是有年齡的”,張大春對甲骨文的生動描述,讓二年級的孩子們頓時興趣盎然。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收知識,而是在享受在創造在發現。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總之,《同一堂課》裡72小時悄悄地來了又走,就是一場飽滿的收穫,與其說嘉賓們是跨界的語文老師,不如說是美在某種程度上的迴歸和反哺。

語文課這個金屋藏了太多美,《同一堂課》只是一個開始。

從《朗讀者》到《同一堂課》,審美能力在進階

“知識貧窮”限制的不止想象力,還有審美能力,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我們去認識這些美顯得尤為重要。綜藝與生俱來就是國民屬性強有力的載體,無疑是引導審美的好方式。

近段時間以來,文化類綜藝的流行,開創了認識美的良好契機。《朗讀者》讓我們看到朗讀的美;《見字如面》讓我們看到書信的美;《詩詞大會》讓我們看到詩詞之美;而《同一堂課》的出現,則進一步讓我們認識到了中華文化之美。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22個文化名人,22堂風格各異的語文課,每一期都有不同主題,《同一堂課》包羅古體詩、甲骨文、名著故事、現代散文、作文等,讓語文課展現出了不同層次的美。孟非、張大春、濮存昕、徐帆等這些美的傳播者,他們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人能以美的眼光來看待生活。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此外,節目也讓我們看到語文是音樂創作的基底;是繪畫的無形顏料;是夢想萌芽的參與者……《同一堂課》創新的感受美、表達美的方式,也培養了觀眾審美的能力,這個能力讓我們看到了在顏值即正義的年代,什麼樣的美才更具生命力。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就像張大春在節目裡所說,讓孩子作一首詩本身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具備欣賞美的能力,這比聽要有效百倍。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檔綜藝卻放棄了顏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美

“讀書後你有詩和遠方,不讀書只有燈紅和酒綠”,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不斷髮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過程,而《同一堂課》則可以說是一切美的集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