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獨創1個成語,從此之後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放嘴邊

華夏文明傳承五千年,而這些文明中有一部分是需要被剔除的糟粕,比如——迷信。國人相信鬼神之說,特別害怕談及死亡。可是三國時的一個梟雄,獨創了一個成語,此後人們開始經常把它掛在嘴邊。這個人是誰呢?他發明的成語又是什麼呢?

曹操獨創1個成語,從此之後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放嘴邊

說起這個人,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他就是漢末時代最大的贏家——曹操。曹操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除此,他還是一位文學家,由其父子三人引領的“建安文學”,影響了中國文壇一千多年。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成語,就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學作品——《軍譙令》。公元202年,曹操打敗袁紹、劉備後,返回故鄉譙縣,看到當初跟自己一起出來闖蕩的將士和鄉親,死的死,傷的傷,深有感觸,便下達了一則撫卹陣亡將士家屬的軍令。

曹操獨創1個成語,從此之後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放嘴邊

原文如下:“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列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悽愴傷懷。其舉義兵已來,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哉!”

後世有人讀完曹操的這段話,從曹操的話中,總結出了一句成語,那就是“百年之後”。 這個成語其實也是對“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但是,有了這個詞之後,人們便不再避諱說死亡,就連老年人也經常坦然的把這個詞掛在嘴邊。

曹操獨創1個成語,從此之後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放嘴邊

死亡本是一件很傷感的事情,但曹操用“百年之後”來形容它,就顯得感情真摯,意蘊深沉,聽起來也比較優美。難怪有了這個成語後,人們都可以坦然的說起死亡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