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戰爭之後,北洋海軍的發展是怎樣的?

漫天軍事

甲午戰爭之後,出於對海軍的失望(清王朝不可能認識到北洋海軍的覆滅是自己的腐敗所致),清廷對少數大臣(張之洞等)重建北洋海軍的提議非常淡漠,李鴻章的繼任王文韶則索性將北洋海軍的編制全部取消了。而且,面對龐大的對日賠款,清廷不得不向俄、法、英、德四國三次大借款,總計3億兩,連本帶利共6億兩,也沒有那個財政來重建海軍。當時在渤海灣巡防的,只有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向英國訂購的魚雷炮艦“飛霆”號和向德國訂購的魚雷炮艦“飛鷹”號2艘戰鬥艦只,此外就是日本歸還的舊式兵船“湄雲”號、練習艦“康濟”號和福建船政新造的練習艦“通濟”號。不但軍艦又少又小,而且日本歸還的旅順和威海衛兩個原海軍軍港,也隨即被俄國和英國強租,這支失去立足之地的小艦隊只得暫時棲身於煙臺港。

“海天”級巡洋艦的二號艦“海圻”號,該艦長期居於中國最大軍艦的位置


不過海軍的必要性是稍有見識之人即不能忽視的。甲午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由恭親王主持的總理衙門成為重建海軍的主導者,先後在英國訂購2艘“海天”級巡洋艦、在德國訂購3艘“海容”級巡洋艦和4艘“海龍”級驅逐艦,這9艘新式軍艦於1898—1899年建成來華。好笑的是,購買這批軍艦的款項全部是從準備給日本的賠款中挪用的。

就這樣,到1899年,北洋已經有軍艦14艘,總排水量近2萬噸,初具規模,清廷認為還不足以成軍,所以並未恢復北洋海軍的編制,僅將其稱為北洋水師,各級軍官則幾乎全都是原北洋海軍的倖存者。

“海龍”級驅逐艦“海華”號,這一級驅逐艦性能先進,但僅服役一年就損失掉了

但是,新建的北洋水師連遭挫折,先是在1900年的庚子之變中,由於清廷突然對列強宣戰,對此茫然無知的水師遭到列強海軍的突然襲擊,停泊在天津白河內準備入塢維護的4艘“海龍”級驅逐艦全部被奪走,在大沽船塢內維護的“飛霆”號魚雷炮艦則成為列強海軍的零件備用船,被拆得慘不忍睹,多年以後才修復。

“海天”號巡洋艦,該艦僅僅服役了5年就因事故損失,實在可惜

接著在1904年,北洋水師最大的巡洋艦“海天”號又因為管帶劉冠雄違反規章,在大霧中急行而觸礁,最終報廢。

在海參崴干涉蘇俄革命時期的“海容”號巡洋艦,這已經是民國海軍時期了

1909年,排擠了袁世凱的滿清少壯派皇族掌權,清王朝散居各處的艦艇終於統一,噸位較大適合外海作戰的軍艦被編成巡洋艦隊,下轄4艘巡洋艦、1艘練習艦、1艘魚雷炮艦、1艘炮艦和8艘魚雷艇,總計15艘艦艇,總噸位約1.6萬噸,官兵2097人,只有北洋海軍全盛時的一半。清廷當然不可能滿意,於是又在歐洲訂購了一批軍艦,包括3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2艘炮艦、2艘淺水炮艇,不過待其建成回華時,清王朝已經被推翻,巡洋艦隊加入新的民國海軍,北洋海軍徹底成為了歷史。


海軍史研究會員

甲午戰爭之後,北洋海軍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編制被取消、重建北洋海軍以及南北洋海軍統一三個大的歷史過程。

北洋海軍覆滅,編制被取消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經歷了豐島、黃海、威海劉公島三戰,最終外援斷絕的狀況下兵敗劉公島。1895年2月16日早晨,威海水陸營務處牛昶昞簽署的《威海衛降約》由“廣丙”艦管帶程璧光送至日本聯合艦隊,遞交給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由此標誌著北洋海軍的徹底戰敗。之後2月17日上午,日本聯合艦隊軍艦進入威海灣,當天午後,伊東祐亨因敬重丁汝昌而放還的唯一一艘北洋海軍軍艦“康濟”離開劉公島鐵碼頭,載著丁汝昌、劉步蟾等北洋海軍軍官的遺體,以及部分軍官、士兵駛往煙臺,其他另有部分官兵則取陸路,從威海翻山越嶺前往煙臺。

(北洋海軍覆滅時,繫泊在劉公島鐵碼頭旁的“康濟”艦,成為北洋海軍艦船的唯一殘存。)

總計,最終到達煙臺的北洋海軍官兵人數在3000餘人。由於軍艦已經幾乎全部喪失,由登萊青道劉含芳主持,在煙臺就地發放遣散費,將殘存的北洋海軍士兵全部解散,軍官則一部解散,一部前往天津北洋大臣衙門等待處理。

1895年7月22日,繼李鴻章之後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王文韶上奏,因為北洋海軍艦艇幾乎全部無存,決定取消1888年成軍時所訂立的編制,至此北洋海軍不復存在。

重建北洋海軍

1895年7月22日,北洋海軍因沒有軍艦而被取消編制,然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北洋海軍未來會再度復興的萌芽就已經呈現。

(甲午戰爭後,停泊在旅順軍港的北洋水師“飛鷹”艦,其後方不遠處可以看到旅順大船塢)

甲午戰爭中,時任北洋大臣李鴻章向歐洲緊急訂造了2艘軍艦,隨著軍艦建成,急需接收回國。7月,原北洋海軍全軍軍械事務及訓練事務總管陳恩燾、“靖遠”艦幫帶劉冠雄首先被起用,招集舊部組成接艦團,前往德國接收“飛鷹”號魚雷炮艦,成為北洋海軍覆滅之後首個重新組建的部隊,也是1887年之後,中國海軍再度前往歐洲接收新艦。

1895年9月21日,即北洋海軍編制被取消二個月後,劉冠雄管帶“飛鷹”艦從德國回國。同一天,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在英國訂造的“飛霆”號魚雷炮艦由英方送遞大沽交付。“飛鷹”“飛霆”的到來成為重建北洋海軍的重要裝備基礎。

隨後,又發生了一個直接關係到北洋海軍重建的重大事件,即三國還遼。甲午戰爭中,日本在《馬關條約》裡除割佔中國的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外,還割佔了包括了旅順、大連灣在內的遼東地區。事發後,擔心日本由此侵害到自身利益的俄羅斯聯合法國、德國一起“勸告”日本,最終日本同意讓中國贖回遼東。

1895年10月,遼東割佔區重回祖國,中國北方的重要軍港旅順、大連灣由此重回中國人之手,由此產生了一個迫切的問題,即需要對遼東的軍港儘快重新設防。清政府除短暫命令南洋水師和船政調派5艘軍艦北上填防外,開始正式著手為北洋海防添購優勢軍艦的事務。

(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從英國新購的主力艦“海天”)

(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從德國新購的主力艦“海籌”)

就在當月,清政府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等歐洲船廠瞭解新艦報價,隨後在1896年正式訂造了著名的五海軍艦,即英國承造的“海天”“海圻”,德國承造的“海容”“海籌”“海琛”,所需的一應監造人員以及建成後的接收官兵,全部起用原北洋海軍軍官承擔。而隨著軍艦的增多,重建艦隊的必要性出現,由於艦隊沒有國家正式編制,於是在番號名義上仍然使用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之前的舊稱,叫作北洋水師。

新北洋水師的發展

甲午戰爭後由北洋大臣統轄的新北洋水師,最初管理架構和甲午戰爭前的北洋海軍十分相似。

在天津設有總理北洋海軍營務處,作為北洋大臣的海軍事務幕僚機構,營務處總理由津海關道李岷琛兼任,營務處會辦為張翼,營務處幫辦為牛昶昞。

(從北洋水師統領一職卸任後,林國祥回到廣東水師,照片為參與調查收復東沙島時的留影。左一為林國祥,居中者為原“廣甲”管帶吳敬榮)

(甲午後擔任北洋水師幫統的李和,照片攝於民國時代擔任海軍部次長期間)

艦隊方面,北洋水師統領由原“廣乙”艦管帶林國祥擔任,成為新建北洋海軍時代的首任艦隊司令,幫統由原“平遠”艦管帶李和擔任。北洋水師營務處由馬復恆、嚴道洪擔任,均為原北洋海軍時代的舊人。

在北洋海軍的基地管理方面,旅順、大連灣基地由北洋山東水陸營務處、旅順善後局總辦顧元勳負責。教育方面,在旅順重設練勇學堂和魚雷營,分別由嚴復、吳忠啟負責。

(繼林國祥之後擔任北洋水師統領的葉祖珪)

上述的人事模式延續到戊戌變法後,1899年,原林國祥、李和的搭檔組合被葉祖珪、薩鎮冰搭檔取代,由葉祖珪任北洋水師統領,薩鎮冰任幫統。1905年葉祖珪去世之後,改由薩鎮冰任統領。同時,由北洋水師統領兼統南洋水師。

全國海軍統一

清末進入宣統時代後,嘗試改革舊制,1909年7月15日在政府重要設立籌辦海軍事務處,由貝勒載洵和薩鎮冰擔任籌辦海軍大臣,當年8月清政府正式作出決定,取消以往分設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等舊制,所有堪戰軍艦全部收歸中央統一管理,北洋水師的歷史就此結束,薩鎮冰也成為了北洋水師的末任統領。(按照時間次序,北洋水師、北洋海軍的歷任司令官為:馬復震、張成、許鈐身、丁汝昌、林國祥、葉祖珪、薩鎮冰)

(北洋水師末任統領薩鎮冰)

統一後的清政府國家海軍,將全國軍艦根據性能、用途,分別編組為巡洋艦隊、長江艦隊,其中的巡洋艦隊繼承了原北洋水師的主要軍艦,可以視作是北洋水師血脈的傳承,因為艦船實力較強,也是中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長江艦隊則主要繼承的是南洋水師的軍艦。

(抗戰時代的中國海軍第一艦隊旗艦“平海”)

此後隨著歷史變遷,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原清代的巡洋艦隊作為海軍主力艦隊,被編組為第一艦隊,歷經北京政府、南京政府而依然保存編制。抗日戰爭中,第一艦隊與日寇頑強作戰,幾乎拼盡了全部戰力,待到抗戰勝利,隨著美援軍艦和日本賠償軍艦的大量到來,第一艦隊逐漸恢復元氣,在1946年被改編為海防艦隊,又在1947年被擴編為海防第一艦隊、海防第二艦隊。

(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海防艦隊的主力艦“太平”“太康”)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一週年紀念大會。華東海軍初期的主力戰鬥軍艦多來自於原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而海防第二艦隊的歷史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民國海軍的第一艦隊,乃至清末巡洋艦隊,及至北洋水師)

1949年,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軍艦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艦船主要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第七艦隊,後又演變為東海艦隊某部。而海防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其他軍艦之後輾轉前往臺灣,經歷演變,分別在1955年改編為驅逐艦隊、巡防艦隊,之後又經演變,成為現代臺灣地區海軍的124艦隊、146艦隊、131艦隊、168艦隊。


由此,現代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驅逐艦某支隊、護衛艦某支隊,以及臺灣地區海軍的124艦隊、146艦隊、131艦隊、168艦隊,從歷史淵源上而言,可以輾轉追溯到清末北洋水師。

而作為題外話,南洋水師在清末改編為長江艦隊後,民國時代改為第二艦隊,抗戰勝利後改為江防艦隊,1949年起義全部加入人民解放軍,先是隸屬中南軍區,後改隸華東軍區海軍,也匯入了東海艦隊。


海研會

甲午戰爭結束後,北洋海軍遭遇重創,殘存的艦艇大部分為日本海軍所擄走,後來,隨著雙方關係的緩和,日本遂返還了數艘魚雷艇與運輸艦(商船改造),以示友好。



清政府也深知北洋海軍為戰爭出力之多,所以起除命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調撥一部分艦艇援助外,又從英德日等國購買新式鐵甲艦補充,但是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部分訂單也打了水漂,所以北洋海軍的建設也戛然而止。



在民國軍閥混戰中,這些艦艇分別被直係軍閥和奉系所控制,但由於數量少、火炮威力不大、所以未佔據主導,倒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時,這些艦艇又被劃到青島海軍等部當中服役。可是,這些艦艇艦齡已超過30年,水平大大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方海軍。這也為其日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抗戰爆發後,為了阻擊日軍,北洋海軍德部分艦艇艦炮被拆除,歸到陸軍手裡,這些艦炮和水軍在田家鎮要塞保衛戰中全部犧牲,為保衛國家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另外一部分則自沉長江口,以阻止日本海軍進入。這些艦艇雖已老化,但也為國民黨軍隊作防禦贏得了時間(還有數艘艦艇為保衛廣州而被日空軍炸沉)。



北洋海軍雖已成為歷史,但卻時刻激勵著世人為海軍建設事業積極奮鬥。祝願共和國海軍發展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 三聯書店

薩蘇《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 山東畫報出版社


寒江閣一道人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重建海軍。主要是對海軍進行整頓和重建,首先是制定三等九級的海軍官階,然後整肅軍紀,健全規章制度,興辦兵工廠,加強海軍的教育和訓練,同時向日本購買軍艦。

1909年,清政府組建了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兩支艦隊,分別任命程璧光和沈壽堃為艦隊統領(艦隊司令),1910年清政府任命海軍提督薩鎮冰為海軍司令,確立了艦隊的編制、人員和裝備。

新組建的艦隊根本不能和北洋海軍相比,主要是負責警衛巡邏的任務。


歷史軍魂

準確的說,應該是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正式成立於1888年,成立時的北洋艦隊擁有水面艦20餘艘,輔助艦艇50餘艘,官兵4000多人,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大海軍艦隊。

但是隨著清王朝的貪汙腐化和頑固守舊,在甲午戰爭時,日本艦隊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北洋艦隊。隨著黃海海戰和劉公島戰役的失敗,鄧世昌等愛國將領壯烈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身亡。而甲午戰爭也隨著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宣告全面失敗。


甲午戰爭後,1896年清政府重新建立了北洋艦隊,也逐步購置了艦艇,但大不如從前。宣統元年,也就是溥儀繼位的1909年,南洋海軍、北洋海軍被整編為巡防艦隊和長江艦隊,從此北洋艦隊之名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