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函谷關的設置是在戰國初期,故址在如今的靈寶縣王垛村。首先說明函谷關所在的淆涵要道。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如圖,黃河水從被而來直接將山西高原與陝西高原一切兩半,到了潼關區域因為有秦嶺山脈的阻隔而逶迤向東流,一直流過崤山山脈的三門峽再到廣袤的大平原地帶。從潼關到三門峽這一段河谷穀道的左邊是太行山餘脈中條山,右面是秦嶺餘脈華山。兩山夾持著黃河,將之固定起來。這段區域就是淆函要道。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稠桑原橫亙在淆涵要道中間,從秦嶺延伸下來一直達到黃河岸邊,將淆函道攔腰隔開,一切兩半。函谷關就位於被稱之為“稠桑塬”的裂縫之中,準確的說函谷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函谷關在稠桑原之中是因為稠桑原因為長期被雨水沖刷而形成了一條通透東西的大裂縫。而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頂部平坦如原,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加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這條長15裡的裂縫兩邊壁立如削,寬不過數米,真乃“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對函谷關的險要,古人往往用一個詞來形如,叫“丸泥可塞”。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黃土原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今函谷關景區的函穀道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函穀道深處

在稠桑原的東面,也就是函谷關的關前,就是弘農河。敵人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渡過河之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的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無論敵人有多少兵馬也無法擺開,這是函谷關又一險要之處。

一圖勝千言: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雖然從今天的地形圖上來看,稠桑原上光禿禿的,但是在古代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不單單是稠桑原上森林密佈,從崤山到潼關140里路,亦到處都是茂盛的森林,古代稱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春秋時晉國曾派人駐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國東進。駐守的地方就是後來的函谷關。——正是由於原上森林密佈,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體的一條裂縫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這條裂縫,就能斷絕東西交通。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漢末曹操時代,黃河水位下切,靠近稠桑原的黃河露出了河灘,為了防止別有用心的反抗者利用,於是曹操命令許褚就在河灘處又修建了魏函谷關。

但是在秦函谷關和曹操時代的函谷關之間,還有一座漢函谷關。在如今的新安縣,距離秦關300裡。據記載,漢朝興起以後,關中長安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都被稱為關外,地域黑的當朝權貴人人都已關內人自豪。籍貫新安的樓船將軍楊僕對此深以為恥,於是託言上奏漢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移,以擴大關中地盤,增強對關東的控制。漢武帝同意後,楊僕自討腰包於公元前114年在新安修建了新的函谷關,從此土豪楊僕變成了關內人。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今天漢關函谷關早已廢棄,僅存2000年前的關門遺址。而魏函谷關也在抗日戰爭時被毀,剩下的遺址也被三門峽水庫淹沒,能看到就是當年瞭望敵情的烽火臺遺址。如今有跡可循的僅剩下最早修建的秦代函谷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