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風聲繞樑

科舉制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開創,相當於國家正式開始了國家級的教育制度建設,而教育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一定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科舉雖然不完善,但是也是從多方面未中華文明後來的發展帶來本質上的變化。

一方面,隋以前,漢以前,能當官或者說掌控國家話語權的基本都是士族貴族,普通百姓進入權力中心機會極小。雖然亭長劉邦開創了漢,但是漢後的三國南北朝兩晉實際上仍然還是主要士族貴族在權力中心,沒有出身即使有機會讀了書,也難有被推薦進入權力機構的機會,除了三國時代的戰亂時代也許能打出來幾個。但是科舉的發展過程就徹底改變了這個遊戲規則,普通百姓只要能讀書,至少有一個直接的機會可以進入權力機構了,這不僅豐富了權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穩定了社會。

另一方面,原則上的對全民開發權力機構的科舉制度,間接地也會提升普通人對於讀書的積極性,換句話說這也是全面的素質提升,就相當於今天的印度製造業在人力成本低還幹不過中國,其中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整體國民的素質差距大,能中科舉的人也許不多,但是一定是會吸引絕大多數有機會去讀書的人去讀書,這就是民間文化的發展,也是社會的穩定。要不是皇帝跟身邊部分人亂來,一般情況下普通百姓都不會想著去搞事情了。而且這種不同階層間的人力流動,對於社會的發展也是有著非常多的好處,即使在今天也是這樣嘛。

當然了,好處很多,壞處也不是沒有,尤其從明開始,八股文成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後,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有很嚴重的禁錮,這也是清開始落後於西方的很大原因之一,一位的為了官帽,思想的守舊不懂變也不敢變,甚至害怕變化而壓制變化。

科舉制度另外一方面來說也間接地壓抑了科學思維的發展,壓制了對技術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發展,按說中國對數學的認知不必西方晚,還更早,可是確估計主要用與手工藝行當了,而缺乏深入的研究,畢竟當官有權才是最高貴的普遍意識深入民心了,哪怕今天都還很嚴重。

總的來說,科舉仍然是偉大的,中華民族能有今天,科舉制度功不可沒,這也是中國今天能在多民族多民俗下仍然能形成統一思想文化認知的主要原因所在。


帥八叔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瞭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士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持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朝鮮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徵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徵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沙中土大溪水

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一個創新改革,是選拔人才制度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大進步,經歷朝各代的不斷修改完善,形成嚴密完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影響後世各朝各代採用,以及周邊國家效仿採用,直至封建社會終結。


科舉制度,摒棄了前朝豪門權貴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門,下品無白丁”的選拔人才的推舉制度,不問出身貧賤富貴、有無權貴背景的讀書人皆可參加科舉考試,出仕為官;當然,讀書人貧者還是少一些。

(實際上,還是有些限制,有的朝代,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參加科考,據說,詩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參加科考)

科舉制度敞開仕途大門,以考績取人,唯才是舉,使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中下層讀書人士,進入仕途成為可能,極大地調動了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走上治國理政的仕途,發揮聰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現如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家,被民眾譽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緩和了上層統治階級與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矛盾,有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


但是,至清代,科舉制度形成刻板、教條的“八股文”形式,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閉塞言路,已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需要,在科學技術、民主思想的衝擊下,全國各階層有識之士的呼籲、抵制下,於1905年終結於河南省開封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其發生、發展,在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創新,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但是,因循守舊,不思變革,腐朽沒落於歷史進程,其消亡也是必然的。


z山海

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無論在當時還是對後世的影響都是有進步的意義的。 它不但是對固有的世襲制度的補充,拓寬了國家選賢任能的渠道,也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考試製度,有了可操作性的評價標準,在選拔任用人才時客觀性得到提升,同時也讓更多沒有顯赫背景的階層得以有向上階層流動的機會和可能。 自隋唐以降的朝代,在選拔任用人才上,基本上都是在沿用科舉制度。也大多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科舉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讀書人的思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名字長才夠拉風

科舉制度使得寒門子弟有了努力的方向,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皇權。也導致人們太過功利,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沈括的夢溪筆談,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都不受重視,被別人認為是奇技淫巧,下肢末端,阻礙了社會發展

士農工商由科舉制開始逐步加深,各階級分化嚴重


冷星魂1

第一:為當朝選擇官員多了一種方法;是國家機構改制的重要基礎。

第二:安定民心,首先通過科舉考試從平民百姓可以變為官員,讓群眾看見希望,不會經常鬧事,鬧革命,起到穩定國家安全之用。

第三:帝王權衡之術,不科舉考試,官員都是繼承製度,難免長期權力下放無力回收。有科舉考試新晉官員均受儒家思想教導,忠於君王,這樣可以起到平衡權力。

第四:奴役思想;科舉考試,用的教材是有規定的,這樣也思想從小學習開始就如何愛國,如何忠於皇帝,如何為皇家發展做貢獻。這樣從開始就是奴役思想,讓你聽從皇家之命。

第五:也算是重文化教育,開始注重人才培養,人才選拔,讓文化在唐時期得到飛速發展,這是我國曆史上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可以說是由“科舉考試”主導的文化發展。


麵包體育

這個制度開始之後中華民族就一直處在捱打的位置上。這種創新看似公平,叫背書的去做事情,你得知道書與實際有多大差別,為了考試不去了解實際也是極端的。漢民族被蒙古人與滿人統治都是在這個制度施行之後。


山堅海闊

經常玩三國遊戲的朋友都知道,隋朝之前,人才都是靠推薦得來的,世族大家把持了人才的通道,寒門很少有人能進入官場。



隋文帝楊堅開創了科舉制,想入仕必須經過考試,這樣,世族,寒門的地位是相同的 ,只要有才華,大家憑本事考試。

科舉制代表了世族的衰落,寒門的崛起,變相繁榮了古代文化。

但是,科舉考試有嚴格的出題範圍 ,就是四書五經,而且文章格式必須按照八股文的套路來寫,不允許借題發揮。

科舉考試一方面繁榮了文化,讓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通過讀書入仕。另一方面,科舉考試嚴重束縛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眼界,讓知識分子讀的書只能為封建王朝服務。

從這個方面來講,科舉制度又阻礙了文化的發展。


王俊傑猛

隋唐開創的科舉制度在以後的一千多年的人才選拔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知識分子通過科考而走上歷史舞臺,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到了明清時期,考試製度只限於八股文,限制了人們的創新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