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最終將會消滅宿主,從進化論的觀點看,這樣合理嗎?

有網友說,病毒作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它的目的是什麼?寄生在宿主上,慢慢的殺死宿主對他而言並沒有什麼好處啊?

其實,如果病毒能夠帶著“目的”看演化,這個世界就太危險了。

演化是一種盲目、無意識、無目的的過程。一個生物有某個性狀並不是以為它有什麼“目的”,而是因為沒有該性狀的同類已經滅絕了,所以我們能看到的都有這個性狀。

病毒的最終將會消滅宿主,從進化論的觀點看,這樣合理嗎?


回到病毒-宿主關係的這個問題,病毒不會在乎宿主的死活,能幫助病毒傳播和生存的性狀都會被演化保留,這個性狀並不一定要讓宿主存活。

如果傷害或者殺死宿主可以保護自己或者幫助擴散,這個性狀也會被保留下來。幾乎所有病毒為了不被免疫系統清理掉都會或多或少地抑制免疫通路,這對宿主並不是什麼好事。

噬菌體的溶菌效應、輪狀病毒的腹瀉症狀、狂犬病的發狂症狀,都是病毒以傷害、殺死宿主為代價幫助自己傳播的例子。

那麼作為一種生物,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然是千秋萬代的永遠存續下去了。不存在的說明已經不適應環境,被淘汰了。

我們現在能見到各色各樣的病毒到底是什麼樣的祖先病毒進化來的,有很多說法,但是沒有公認的結論。

要達到永遠存續的這個目的,有兩種策略:

第一,生物體永生不死;

第二,生物體通過不斷的繁殖(進化),通過子代來保證自己本種群的存續。

第一條基本可以排除,那我們來看第二條,病毒是怎麼實現的。

病毒的最終將會消滅宿主,從進化論的觀點看,這樣合理嗎?


那作為寄生生物來說:

(1)如果寄生物的存續需要宿主存活,那麼病毒大幾率是對宿主不致命的,或者是一段時間內宿主不會暴斃;這其中還可以分兩類,一種是持續的慢性感染,與宿主長期存在的情況下不斷釋放,另一種是我來一會就走,就是把宿主當個公交車站,停一下,歇歇腳,獲得更多子代後繼續播散;

(2)而如果寄生物的存續需要宿主死亡(比如釋放子代),那麼病毒肯定有多重殺招來殺死宿主達到這個目的;

(3)還有一種情況,病毒根本不在乎宿主存續,只是釋放子代的時候會對宿主有很大傷害,很多宿主挺不過去,掛了;

(4)最後就是,病毒本來針對的就不是這個宿主,只不過誤打誤撞的進來了,還成功複製了,但是宿主根本沒見過這種東西,兩相碰撞會有兩種結果,1. 病毒逐漸適應新的宿主,2. 或者病毒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

病毒的最終將會消滅宿主,從進化論的觀點看,這樣合理嗎?

對於第一種情況,我們現在見到的大多數對人致病的慢性感染病毒其實都屬於這個類型,最典型的是HIV和HBV,長期存在,在宿主生存的情況下不斷向外排毒,這都是病毒完全適應後的一種策略,HIV至今發現不過幾十年,看看如今的廣度,說明這個策略相當成功;而另一種的最大的代表就是流感病毒了,流感也是非常成功的病毒,一個噴嚏N個子代。

第二種情況對於人來說,最典型的是狂犬病毒。對於溫血動物來說,基本上,感染之後只有死路一條,患者最後的是發狂,不管是犬、狼還是人,最後都有非常強的攻擊性,進而把病毒傳遞到下一個個個體。但是患者的死亡卻並不是因為病毒感染的神經元細胞死亡引起的,大部分是類似呼吸等神經中樞的機能不正常而導致的個體死亡;

病毒的最終將會消滅宿主,從進化論的觀點看,這樣合理嗎?

第三種情況這種的例子有痘病毒,也就是天花。天花出痘的時候,那些痘漿裡有很多傳染性的病毒粒子的,有很強的感染性,我國宋代開始的人痘接種術就是用的研磨的痘痂,所以很有可能直接接種導致被感染。但對於病毒來說,出痘只是傳播的手段,宿主的存續不在它的考慮範圍之內。

第四種情況我們現在的一大類“自然疫源性”病原體中的病毒就屬於這一類,比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拉沙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等,這些烈性病毒都是有自然宿主的,如果出現跨宿主傳播,併成功在傳播途徑切斷之前感染很多宿主,有可能就會進化出更多的特徵而傳播開來。

總結:作為生物體的病毒,通過不斷的繁殖(進化),通過子代來保證自己的存續,只不過方式不同,但是我們能見到的,都是進化的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