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碰上“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大清還會延續多久?

口含香蕉手握簫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凡假設的,都不是歷史。

所以,既然非要假設清朝沒有遇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那麼就權當我們一起做一個沙盤推理,玩一局即時戰略遊戲,不能當真的。

和許多朋友的觀點不同,我認為如果沒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的國祚會延續更久一些。

什麼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眾所周知,這是李鴻章對晚清所處的國際國內形勢的一個總判斷,概括來說,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國際上,中國首次遭遇到器物比中國先進,制度上也極具優越性的外來文明,而且這個文明已經破門而入了;第二,國內,傳統中國的“經學—制度—文明”的格局,已經十分僵化,無法像漢唐宋那樣通過有限的改革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

所以,要考慮排除掉“大變局”的影響的話,那就要假設:

第一,清代沒有遭遇到外來文明的強烈挑戰。仍然維持著朝貢體制下的國際格局。其實,清代並不是閉關鎖國,清代高層與俄羅斯,以及通過今克什米爾等國與印度等都有密切聯繫,與歐美也有持續的貿易關係。即使沒有大變局,這些情況也會存在。

第二,清代沒有遭遇到“儒家—經學”為根本的文明制度的僵化和衰落。

好,在這種前提下,我個人判斷:清代還將長期延續下去。這是因為:

第一,古代的王朝,很少有單純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的,漢代的黃巾,唐代的黃巢,明代的李自成,都只是瓦解或滅亡了一部分中央政權。所以,清代即使遭遇到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等,也不會驟然滅亡。這是一個統計上的樣本分析。

第二,太平天國運動造成了儒家漢族知識分子迅速團結,並站在了清廷的一邊。假如沒有上述我列舉的兩項“大變局”的條件,儒家還具有重要的感召力,那麼,太平天國的戰鬥力就不會那麼強。而曾國藩等漢族知識分子的感召力還會更強。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漢族士大夫逐漸掌握清廷的軍權。

第三,總的判斷:考慮到假如沒有西方文明的進入,清廷就不會有開埠、通商等事情,也就不可能有海關稅務的收入,那麼清朝的財政收入將會持續走低。加上軍權被漢族士大夫擔任的督撫所陸續褫奪,那麼,很有可能清廷的結局就是:朝廷長期存在,權力逐漸架空,在最後的強人——慈禧太后去世後,清廷將成為漢族士大夫的傀儡政權,並將長期存在。


danyboy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如果沒碰到李鴻章嘴裡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別說能傳到溥儀、國祚延續二百七十年了,他們估計到咸豐、同治那裡就可以休息了。

清朝,由於其統治者外來戶的身份,以及初入關時的種種暴行,其統治一直是不太穩固的,所以他們才會拼命加壓,把清朝打造成一箇中國曆史上最不自由、對百姓思想控制最深的封建王朝。

而彈簧壓得越緊,彈起來也就越疼。清朝這麼狠的壓制,勢必會積蓄足夠的勢能最後崩到他們自己。別的不說,太平天國就是明證。這麼一支與烏合之眾幾乎無二、後期內鬥還極兇的軍隊,竟然能打到天津,清軍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幾十萬人居然就無可奈何,難道不是笑話嗎?如果太平天國能力再強點,楊秀清、石達開等人能主持朝政再久一點,清朝真的估計就得完在他們手裡。

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太平天國沒能幹掉清朝,不僅如此,它把士大夫階層都趕去了清政府那裡。而洋人對中國人的欺凌,更讓整個中華民族不分滿漢地站在了一起,對那些覬覦我們領土和財富的敵人一致抗爭。


所以,若無洋人的欺侮,清朝這個早就行將就木的“破爛軍艦”,恐怕早就得歇菜了。



青言論史

先說結論:大清從乾隆皇帝後期開始就已經度過了最巔峰的時期,而從此走上了下坡路,而根據清朝後期社會矛盾激化的劇烈程度來看的話,即使沒有外敵的入侵,清朝也很難撐得過太長的時間了。晚清的日薄西山大概體現在一下一些方面:

第一、土地兼併氾濫,在清朝的後期,它也迎來了封建王朝統治的最大敵人: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隨著清朝統治的持續,不用交稅和納糧的士紳集團開始積累了大規模的土地,這一方面使得底層百姓失去了土地只能淪為佃農飽受大地主的壓迫,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的稅收大幅度縮水,使得政府很難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這兩種強大的作用力下,清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了。

第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當時人的眼裡,清朝的統治終究還是屬於外族的入侵,在老百姓生活比較安定的階段還好,但是一旦到了後期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那麼被隱藏下來的民族矛盾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從而推翻清朝的統治。而事實上孫中山先生最初的革命宣言中就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內容,這也說明孫中山也已經看到了並且想好了利用這種民族矛盾了。

第三、統治階層的日益腐化,在封建社會里,官員的日漸腐敗,統治階層的自我毀滅也是封建王朝崩潰的一大主因,而事實上,正如毛主席所說要想跳出封建王朝的週期律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民主”,由人民來監督政府的行為,然而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要想實現民主是絕無可能的,這也就註定了清朝無法跳出歷史週期,註定要走向滅亡。

綜上所述,由於各種矛盾的激化以及統治階層的自我毀滅,清朝的滅亡是註定了的,絕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可以延續千年的王朝。


英勇的少年大俠

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這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其實有利有有弊,弊的是統治遭到外來的威脅,利是,學習西方的器物,藉助西方人的手段來鎮壓國內的革命。

清朝的落後,是那種在巔峰就已經埋下的禍根,到乾隆時期,對世界大勢更是置若罔聞,這麼說吧!1799年的時候,乾隆和華盛頓在這一年去世,拿破崙在這一年成為法蘭西執政。你會疑惑,為什麼他們卻像是兩個時代的人。

其實,沒錯,即使是同一時期發生的事情,他們也是兩個時代,當時法國和美國早就進入近代社會了,而中國在1840年才被迫拉開近代史的帷幕,可以說是進程緩慢。

正是因為這種落後性,使得清朝在稍微進步一點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差點被推翻,為什麼說太平天國運動稍微進步一點呢?因為洪秀全在創立拜上帝教的時候,藉助了西方的宗教思想,可以說是也是數千年未有之農民運動。

因為這個農民運動不同於以往的運動,所以,清朝一時無力招架,從1851年到1856年,清朝在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敗多勝少。

除了國內的農民起義來勢洶洶,外國列強也開始蠢蠢欲動,英法組成聯軍,利用先進的武器輕而易舉的打下了北京。要知道,清朝立國以來,北京還沒有被人攻破過。因此,當時的清朝可以說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清朝痛定思痛,開始“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在簽訂《北京條約》後,清朝統治者還採取了“借師助剿”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法的力量來打壓太平天國運動。

在鎮壓完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朝統治者開始進行洋務運動,甚至還一度有了“同治中興”的局面,可以說,如果當時清朝的洋務運動更徹底一點,清朝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改革,那麼,清政府很肯能統治更長的時間。

凡事都有利弊,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是一次王朝的危機,但是有危就有機,危險和機遇永遠是並生的。


史論縱橫

我認為如果清朝沒有遭受外國侵略的話,毫無疑問清朝會延續更久的時間。

我們先借鑑下明朝滅亡的教訓,其實明朝滅亡除了國家腐敗和制度僵化的原因外,還有一個致命原因就是天災。當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接管江山後,雖然這是一個被宦官集團搞得腐敗透頂的天下,但也並非不可救。


(崇禎皇帝)

因為明朝依然很強大,擁有2億人口和廣袤的國土。如果沒有天災,就靠八旗那十幾萬軍隊根本不可能打下中國。明朝的滅亡只是因為天災導致人禍,吃不飽飯的農民都拿起武器造反,把全國搞得烏煙瘴氣。

其實光是某個地區鬧災荒還不打緊,可是崇禎時期明朝的陝西、河南、河北大片人口稠密區鬧災,這可就把明朝拖垮了。隨著農民軍在全國鬧騰,農民都不種地了,這樣把明朝的經濟徹底拖垮。國家收不上糧稅,拿什麼打仗。其實明朝不是亡於清朝而是亡於天災。


(慈禧太后)

當然明朝和清朝都是封建社會,這種落後的社會制度必然會導致他們滅亡。有壓迫就有反抗,當封建制度腐朽到老百姓活不下去時,必然就是它們滅亡分時候。而如果沒有外國人侵略的話,清朝的老百姓還是吃得起飯的,清朝皇帝也普遍比較勤政,應該還能撐個百年左右。


歷史探索機

如果不是碰到這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滿清早就完了。西方列強,賣軍火給滿清,通過洋務運動改善了滿清的財政,幫助滿清穩定了局勢。

在嘉慶時期的白蓮起義折騰了十年,滿清丟了半條命。然後是太平天國,搞笑的是,騎射起家的滿清在冷兵器上徹底不是對手,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後還是靠洋槍,洋炮的威力平定了對手。

之後隨武器裝備的升級,面對現代兵器,老式的冷兵器時代的農民起義基本沒指望,一面倒的屠殺而已。一萬人揭竿而起不如十挺馬克辛,農民起義再也不能推翻朝庭。也就是歷朝歷代最大的威脅沒有了,而幾乎其他所有朝代都載在農民起義上。

這樣的局面對滿清十分有利,是滿清自己不爭氣,搞得一團糟。

最後清末建立的新軍推翻了滿清,也就是說還是滿清自己的力量推翻了滿清。


中國歷史探索者

同治十一年李鴻章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摺,名為《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其中李鴻章分析當前局勢,其中就有一句“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數千年來中國都是世界的中心,從近代開始列強入侵世界重心從東方轉移到西方,中國的封建統治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會。

我們來看下當時的世界形勢,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美國結束南北戰爭,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普法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完成統一,清朝如果能抓住這個機會或許還能追上近代的步伐。

所謂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只能選擇融入其中,或者被淘汰,很不幸,中國是後者。

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並沒有發生,那麼東方還是世界的中心,清朝無需擔心外來入侵,只要治理好國內就行。

首先,封建王朝的興衰和統治者有很大關係,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後繼之君的問題上沒有那麼嚴格的立嫡長子,相對來說更是擇賢而立。所以清朝的皇帝雖然大多平庸,但是卻沒有非常昏庸的。

其次,權臣亂政,這也是很多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清朝雖有權臣,如鰲拜,和珅等人但是亂政的卻沒有,除了“女強人”慈禧,但是慈禧的出現和列強的入侵也有很大關係,如果不是咸豐逃到熱河早早病死,慈禧未必能夠專權。

再次,外敵入侵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五胡亂華”亡西晉,北宋亡於大金,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是相對於這些朝代,清朝的邊界相對比較安定,周圍沒有強大的政權。

最後,封建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無外乎不可調和階級矛盾,而以上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階級矛盾爆發。

如果沒有“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清朝的統治很可能會延續下去,但是如果說超越周朝的八百年,達到千年以上也基本沒有這個可能。


一點點歷史

怕是要早亡50年。


自打乾隆開始,大清國的腐敗問題就日益嚴重,很多國民的生活質量低下,面黃肌瘦者比比皆是,按照宋明的叫法就是流民遍佈全國。吃不飽飯,饑民就會造反,自乾隆後期開始,規模龐大的白蓮教起義席捲了半個中國,雖然最後被鎮壓了下去,但是農民反抗的火種卻沒有平息,此後斷斷續續的各地一直有各種農民起義。而清政府並沒有像宋朝政府一樣進行干預、調和,而是基本放任下去。到了嘉慶,皇帝也只是除掉了和珅,沒有其他大動作。那大地主官僚的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農民因為失去土地而戰,國家也就如同明末一般越來越動盪。等到了道光執政的時候,已經幾乎陷入無可挽回的局面,如果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洋務運動,大清怕是沒有制約農民起義的實力了,而農民軍的關注點也不會分散轉移到“滅洋”上,給清政府以喘息之機。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的前提預設就不對,從來就沒有什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如果有,那也是數千年一直在變化的局面。

當代歷史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將古代中國形容成一個停滯不變的封建社會,然後1840年英國軍艦一聲炮響,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從此中國人如夢初醒,睜眼看世界,一心要擺脫清朝的腐朽統治。

然而事實是,鴉片戰爭並沒有給士人階層和清政府高層帶來什麼震撼,甚至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進北京也沒給中國人產生什麼變革的動力。真正撼動清朝國體穩定的也不是太平天國和捻軍,而是甲午戰爭慘敗給日本,這個曾經永遠仰視中國的國家。

再者,如果往前推,鴉片戰爭也並不是西方與中國最早的接觸。乾隆時期,馬格爾尼出使清朝還是想和中國建立正常的國與國關係的,可惜的是,在清朝的統治者眼裡,沒有“正常”的國與國關係。


康熙時期,清軍和俄軍圍繞外興安嶺的等地展開爭奪,最後簽定了《尼布楚條約》,也算是一個近代意義的條約,可也未被中國人看成是未有之變局。

再往前,明朝受益於西班牙人的全球貿易體系,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中國官方也跟很多西方商人做茶葉和瓷器的生意。這些都對中國歷史產生過深遠影響。

所以說,“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個概念只是一些無知的士人自己想象出來的。這反應的是雖然中國歷史不斷在千變萬化,但教育卻永遠停留在儒家天下體系的穩固幻想中。


布魯科夫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當時的滿清經歷了三朝戰爭,掃平了他們眼中的一切敵人,已經自大到不可一世了。就算沒有外敵,也是大限已至。有清一朝人口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雖然鴉片戰爭前他們的實際控制面積的確很大,也引進了一些外來食品,但是實際的可用耕地面積與歷代相比並無變化,而且那些引進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在當時並不成熟,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種的,想用同樣的土地在科學技術沒有翻新的情況下供養過去十倍的人口,是天方夜譚。當時的大小官員瞞報都在自己的財產田畝,土地兼併嚴重也是非常嚴重的,饑民到處遍佈。歷朝歷代一旦爆發大規模,就算最後起義失敗,也會使王朝元氣大傷,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這個可見陳勝吳廣、黃巾起義、黃巢、李自成等等,等民眾食不果腹最終都紛紛揭竿而起時,這個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說中國的老百姓是最聽話的,只有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才會造反,一旦農民大規模起義,王朝的滅亡就會進入到倒計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