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碰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大清还会延续多久?

口含香蕉手握箫

首先,历史不能假设,凡假设的,都不是历史。

所以,既然非要假设清朝没有遇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就权当我们一起做一个沙盘推理,玩一局即时战略游戏,不能当真的。

和许多朋友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如果没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的国祚会延续更久一些。

什么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众所周知,这是李鸿章对晚清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总判断,概括来说,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国际上,中国首次遭遇到器物比中国先进,制度上也极具优越性的外来文明,而且这个文明已经破门而入了;第二,国内,传统中国的“经学—制度—文明”的格局,已经十分僵化,无法像汉唐宋那样通过有限的改革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所以,要考虑排除掉“大变局”的影响的话,那就要假设:

第一,清代没有遭遇到外来文明的强烈挑战。仍然维持着朝贡体制下的国际格局。其实,清代并不是闭关锁国,清代高层与俄罗斯,以及通过今克什米尔等国与印度等都有密切联系,与欧美也有持续的贸易关系。即使没有大变局,这些情况也会存在。

第二,清代没有遭遇到“儒家—经学”为根本的文明制度的僵化和衰落。

好,在这种前提下,我个人判断:清代还将长期延续下去。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的王朝,很少有单纯因为农民起义而灭亡的,汉代的黄巾,唐代的黄巢,明代的李自成,都只是瓦解或灭亡了一部分中央政权。所以,清代即使遭遇到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等,也不会骤然灭亡。这是一个统计上的样本分析。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儒家汉族知识分子迅速团结,并站在了清廷的一边。假如没有上述我列举的两项“大变局”的条件,儒家还具有重要的感召力,那么,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就不会那么强。而曾国藩等汉族知识分子的感召力还会更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汉族士大夫逐渐掌握清廷的军权。

第三,总的判断:考虑到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进入,清廷就不会有开埠、通商等事情,也就不可能有海关税务的收入,那么清朝的财政收入将会持续走低。加上军权被汉族士大夫担任的督抚所陆续褫夺,那么,很有可能清廷的结局就是:朝廷长期存在,权力逐渐架空,在最后的强人——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廷将成为汉族士大夫的傀儡政权,并将长期存在。


danyboy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如果没碰到李鸿章嘴里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朝别说能传到溥仪、国祚延续二百七十年了,他们估计到咸丰、同治那里就可以休息了。

清朝,由于其统治者外来户的身份,以及初入关时的种种暴行,其统治一直是不太稳固的,所以他们才会拼命加压,把清朝打造成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不自由、对百姓思想控制最深的封建王朝。

而弹簧压得越紧,弹起来也就越疼。清朝这么狠的压制,势必会积蓄足够的势能最后崩到他们自己。别的不说,太平天国就是明证。这么一支与乌合之众几乎无二、后期内斗还极凶的军队,竟然能打到天津,清军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几十万人居然就无可奈何,难道不是笑话吗?如果太平天国能力再强点,杨秀清、石达开等人能主持朝政再久一点,清朝真的估计就得完在他们手里。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没能干掉清朝,不仅如此,它把士大夫阶层都赶去了清政府那里。而洋人对中国人的欺凌,更让整个中华民族不分满汉地站在了一起,对那些觊觎我们领土和财富的敌人一致抗争。


所以,若无洋人的欺侮,清朝这个早就行将就木的“破烂军舰”,恐怕早就得歇菜了。



青言论史

先说结论:大清从乾隆皇帝后期开始就已经度过了最巅峰的时期,而从此走上了下坡路,而根据清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剧烈程度来看的话,即使没有外敌的入侵,清朝也很难撑得过太长的时间了。晚清的日薄西山大概体现在一下一些方面:

第一、土地兼并泛滥,在清朝的后期,它也迎来了封建王朝统治的最大敌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随着清朝统治的持续,不用交税和纳粮的士绅集团开始积累了大规模的土地,这一方面使得底层百姓失去了土地只能沦为佃农饱受大地主的压迫,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的税收大幅度缩水,使得政府很难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这两种强大的作用力下,清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

第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当时人的眼里,清朝的统治终究还是属于外族的入侵,在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定的阶段还好,但是一旦到了后期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那么被隐藏下来的民族矛盾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从而推翻清朝的统治。而事实上孙中山先生最初的革命宣言中就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这也说明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并且想好了利用这种民族矛盾了。

第三、统治阶层的日益腐化,在封建社会里,官员的日渐腐败,统治阶层的自我毁灭也是封建王朝崩溃的一大主因,而事实上,正如毛主席所说要想跳出封建王朝的周期律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民主”,由人民来监督政府的行为,然而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要想实现民主是绝无可能的,这也就注定了清朝无法跳出历史周期,注定要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以及统治阶层的自我毁灭,清朝的灭亡是注定了的,绝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可以延续千年的王朝。


英勇的少年大侠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有利有有弊,弊的是统治遭到外来的威胁,利是,学习西方的器物,借助西方人的手段来镇压国内的革命。

清朝的落后,是那种在巅峰就已经埋下的祸根,到乾隆时期,对世界大势更是置若罔闻,这么说吧!1799年的时候,乾隆和华盛顿在这一年去世,拿破仑在这一年成为法兰西执政。你会疑惑,为什么他们却像是两个时代的人。

其实,没错,即使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情,他们也是两个时代,当时法国和美国早就进入近代社会了,而中国在1840年才被迫拉开近代史的帷幕,可以说是进程缓慢。

正是因为这种落后性,使得清朝在稍微进步一点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差点被推翻,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稍微进步一点呢?因为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的时候,借助了西方的宗教思想,可以说是也是数千年未有之农民运动。

因为这个农民运动不同于以往的运动,所以,清朝一时无力招架,从1851年到1856年,清朝在对抗太平天国运动中败多胜少。

除了国内的农民起义来势汹汹,外国列强也开始蠢蠢欲动,英法组成联军,利用先进的武器轻而易举的打下了北京。要知道,清朝立国以来,北京还没有被人攻破过。因此,当时的清朝可以说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清朝痛定思痛,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签订《北京条约》后,清朝统治者还采取了“借师助剿”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法的力量来打压太平天国运动。

在镇压完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统治者开始进行洋务运动,甚至还一度有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可以说,如果当时清朝的洋务运动更彻底一点,清朝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改革,那么,清政府很肯能统治更长的时间。

凡事都有利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是一次王朝的危机,但是有危就有机,危险和机遇永远是并生的。


史论纵横

我认为如果清朝没有遭受外国侵略的话,毫无疑问清朝会延续更久的时间。

我们先借鉴下明朝灭亡的教训,其实明朝灭亡除了国家腐败和制度僵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致命原因就是天灾。当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接管江山后,虽然这是一个被宦官集团搞得腐败透顶的天下,但也并非不可救。


(崇祯皇帝)

因为明朝依然很强大,拥有2亿人口和广袤的国土。如果没有天灾,就靠八旗那十几万军队根本不可能打下中国。明朝的灭亡只是因为天灾导致人祸,吃不饱饭的农民都拿起武器造反,把全国搞得乌烟瘴气。

其实光是某个地区闹灾荒还不打紧,可是崇祯时期明朝的陕西、河南、河北大片人口稠密区闹灾,这可就把明朝拖垮了。随着农民军在全国闹腾,农民都不种地了,这样把明朝的经济彻底拖垮。国家收不上粮税,拿什么打仗。其实明朝不是亡于清朝而是亡于天灾。


(慈禧太后)

当然明朝和清朝都是封建社会,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导致他们灭亡。有压迫就有反抗,当封建制度腐朽到老百姓活不下去时,必然就是它们灭亡分时候。而如果没有外国人侵略的话,清朝的老百姓还是吃得起饭的,清朝皇帝也普遍比较勤政,应该还能撑个百年左右。


历史探索机

如果不是碰到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满清早就完了。西方列强,卖军火给满清,通过洋务运动改善了满清的财政,帮助满清稳定了局势。

在嘉庆时期的白莲起义折腾了十年,满清丢了半条命。然后是太平天国,搞笑的是,骑射起家的满清在冷兵器上彻底不是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还是靠洋枪,洋炮的威力平定了对手。

之后随武器装备的升级,面对现代兵器,老式的冷兵器时代的农民起义基本没指望,一面倒的屠杀而已。一万人揭竿而起不如十挺马克辛,农民起义再也不能推翻朝庭。也就是历朝历代最大的威胁没有了,而几乎其他所有朝代都载在农民起义上。

这样的局面对满清十分有利,是满清自己不争气,搞得一团糟。

最后清末建立的新军推翻了满清,也就是说还是满清自己的力量推翻了满清。


中国历史探索者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名为《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其中李鸿章分析当前局势,其中就有一句“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数千年来中国都是世界的中心,从近代开始列强入侵世界重心从东方转移到西方,中国的封建统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会。

我们来看下当时的世界形势,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美国结束南北战争,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普法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完成统一,清朝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或许还能追上近代的步伐。

所谓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只能选择融入其中,或者被淘汰,很不幸,中国是后者。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并没有发生,那么东方还是世界的中心,清朝无需担心外来入侵,只要治理好国内就行。

首先,封建王朝的兴衰和统治者有很大关系,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后继之君的问题上没有那么严格的立嫡长子,相对来说更是择贤而立。所以清朝的皇帝虽然大多平庸,但是却没有非常昏庸的。

其次,权臣乱政,这也是很多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清朝虽有权臣,如鳌拜,和珅等人但是乱政的却没有,除了“女强人”慈禧,但是慈禧的出现和列强的入侵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咸丰逃到热河早早病死,慈禧未必能够专权。

再次,外敌入侵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五胡乱华”亡西晋,北宋亡于大金,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是相对于这些朝代,清朝的边界相对比较安定,周围没有强大的政权。

最后,封建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不可调和阶级矛盾,而以上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阶级矛盾爆发。

如果没有“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清朝的统治很可能会延续下去,但是如果说超越周朝的八百年,达到千年以上也基本没有这个可能。


一点点历史

怕是要早亡50年。


自打乾隆开始,大清国的腐败问题就日益严重,很多国民的生活质量低下,面黄肌瘦者比比皆是,按照宋明的叫法就是流民遍布全国。吃不饱饭,饥民就会造反,自乾隆后期开始,规模庞大的白莲教起义席卷了半个中国,虽然最后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农民反抗的火种却没有平息,此后断断续续的各地一直有各种农民起义。而清政府并没有像宋朝政府一样进行干预、调和,而是基本放任下去。到了嘉庆,皇帝也只是除掉了和珅,没有其他大动作。那大地主官僚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战,国家也就如同明末一般越来越动荡。等到了道光执政的时候,已经几乎陷入无可挽回的局面,如果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洋务运动,大清怕是没有制约农民起义的实力了,而农民军的关注点也不会分散转移到“灭洋”上,给清政府以喘息之机。


火器工坊

这个问题的前提预设就不对,从来就没有什么“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如果有,那也是数千年一直在变化的局面。

当代历史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将古代中国形容成一个停滞不变的封建社会,然后1840年英国军舰一声炮响,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人如梦初醒,睁眼看世界,一心要摆脱清朝的腐朽统治。

然而事实是,鸦片战争并没有给士人阶层和清政府高层带来什么震撼,甚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也没给中国人产生什么变革的动力。真正撼动清朝国体稳定的也不是太平天国和捻军,而是甲午战争惨败给日本,这个曾经永远仰视中国的国家。

再者,如果往前推,鸦片战争也并不是西方与中国最早的接触。乾隆时期,马格尔尼出使清朝还是想和中国建立正常的国与国关系的,可惜的是,在清朝的统治者眼里,没有“正常”的国与国关系。


康熙时期,清军和俄军围绕外兴安岭的等地展开争夺,最后签定了《尼布楚条约》,也算是一个近代意义的条约,可也未被中国人看成是未有之变局。

再往前,明朝受益于西班牙人的全球贸易体系,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官方也跟很多西方商人做茶叶和瓷器的生意。这些都对中国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所以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概念只是一些无知的士人自己想象出来的。这反应的是虽然中国历史不断在千变万化,但教育却永远停留在儒家天下体系的稳固幻想中。


布鲁科夫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当时的满清经历了三朝战争,扫平了他们眼中的一切敌人,已经自大到不可一世了。就算没有外敌,也是大限已至。有清一朝人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虽然鸦片战争前他们的实际控制面积的确很大,也引进了一些外来食品,但是实际的可用耕地面积与历代相比并无变化,而且那些引进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在当时并不成熟,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种的,想用同样的土地在科学技术没有翻新的情况下供养过去十倍的人口,是天方夜谭。当时的大小官员瞒报都在自己的财产田亩,土地兼并严重也是非常严重的,饥民到处遍布。历朝历代一旦爆发大规模,就算最后起义失败,也会使王朝元气大伤,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个可见陈胜吴广、黄巾起义、黄巢、李自成等等,等民众食不果腹最终都纷纷揭竿而起时,这个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听话的,只有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才会造反,一旦农民大规模起义,王朝的灭亡就会进入到倒计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