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五常是保持不變的嗎?

動漫說一說

理論上能變,實際上不太可能變動!

五常的設立,其實就是對大國主導世界這一國際政治格局的認可。中英美法俄五國,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強國,美國二戰以後一躍而成為霸主,俄羅斯是唯一能夠敢於和美國抗衡的國家,再加上一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可以說,當時五常的設立沒毛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十年整體穩定的國際局勢,造就了一些新的大國,比較典型的就是日本、德國、印度和巴西這個所謂的四國集團,其實若論政治影響力,印度一直在南亞和印度洋周邊處於地位霸主,而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戰略伙伴,也長時間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代理人,相當於皇協軍隊長的角色。這兩個國家是勉強有資格作為常任理事國成員共同處理國際事務的。德國雖然在經濟上領導歐洲,可是由於二戰以後德國憲法的約束,不大參與國際軍事爭端。巴西經過短暫的經濟發展,很快的又衰落,都不具備入常的可能。

但問題就出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一票否決權上,如果想當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必須要向安理會提交議案,但是對安理會的議案五常有一票否決權,因此,凡是觸動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根本利益的議案都沒有通過的可能,增加或者減少常任理事國,恐怕五常這一關就永遠都過不了,至少中國是絕對不會同意日本和印度入常的。

有的人會說,一票否決權太耍流氓了,應該廢除掉五常的這一特權,可問題是廢除一票否決權的提案一旦提出,馬上就會被一票否決,所以此題無解!

所以,雖然聯合國安理會並沒有明文規定常任理事國就一定保持不變,理論上存在著增減的可能,但實際操作中這種可能性無限接近於0!


三日軒主人

聯合國五常一般是指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二戰的五大戰勝國,自二戰來保留最強軍事實力,在聯合國有一票否決權。
成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俄羅斯聯邦(俄羅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法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安理會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其中五大國有安理會否決權。

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是比較穩固的,五個國家並沒有變化,數量也沒有變化。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對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的設置表示不滿,並且提出瞭如“限權,增額”等改革方案,但都沒用。在我看來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國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內應該不會發生改變的。


遇到麼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聯合國五常的格局是難以撼動的。因為依照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只有獲得現有的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才能增補新的常任理事國。現任五常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博弈關係,如果是個別新的國家躋身常任理事國序列,必然會打破現有的平衡,不可能獲得一致同意。而倘若是若干個國家一併成為新的常任理事國,現的平衡或許仍可維持,但那樣會大大稀釋現有的權力平衡格局。

此外,“五常”是憲章明列的條款,增設新的常任理事國意味著對聯合國憲章的修改。即便獲得五大國的一致同意,還需獲得全體會員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贊成。

“五常”它們中任意一國都擁有以一票否決其餘14張贊成票的效力。坊間有言,兩個小國發生矛盾,聯合國介入,矛盾沒了;常任理事國和小國發生矛盾,聯合國介入,小國沒了;兩個常任理事國發生矛盾,聯合國介入,聯合國沒了。在聯合國架構中,安理會是真正的核心靈魂機構。雖然聯大擁有形式上更高的位階,但聯大的任何決議對安理會起不到約束作用,反之,聯合國工作範圍內所有的重大事項,包括秘書長的選定,實質上都是由安理會敲定的。而安理會的核心或靈魂就是“五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五常體系是聯合國得以維繫運作的基石。

2004年,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組成“四國聯盟”,藉由安理會改造的機會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四國聯盟形成後遭遇了韓國、意大利、巴基斯坦、墨西哥、阿根廷等國的聯合抵制。最終都沒等到四國聯盟的倡議正式提交安理會討論,該計劃就無疾而終了。(NT)


聯合防務

能坐上安理會常任席位的,必然是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擁有巨大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大國,能夠有能力幫聯合國調動各種資源來執行各種安理會決議。英法美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沒問題,俄羅斯繼承的蘇聯的位置,也沒問題。東方大國更沒問題了,其他國家呢?

德國?日本?印度?巴西?南非?……聯合國本來就是二戰之後新秩序的產物,二戰是怎麼來的?除非國際形勢改變,再來一次新秩序,否則日本德國在軍事政治上始終會被美國壓得死死的,常任席位更加不要想。印度巴西南非壓根沒相應的經濟軍事政治影響力,只能靠邊站。

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個席位不可能增加,只可能減少,比如出現哪個國家解體、崩潰、衰弱了,其力量不足以支持其大國地位,那可能大家一合計,要不你別佔這個位置了?!那這個國家也只能乾瞪眼。那其他國家興致勃勃的要加入?其他四國一致意見:否決。

常任席位也不是那麼好當的,畢竟享受權利自然也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和義務,聯合國的各項決議都要這幾個大國來幫忙執行,除了這幾個大國,世界其他國家根本沒有大規模軍事投送、物資調配、國際協調等能力。如果幾個大國撂挑子不管,那聯合國就只能乾瞪眼,剩下一幫小國急得跺腳也沒用。

大國一致原則,其實也是一種確保世界和平和秩序的大國均勢,雖然很多事看起來是幾個大國在決定世界政治,但總比當年動不動就用戰爭來解決糾紛要進步的多,對於小國來說,大國之間的協調和爭吵,反而是給了他們最好的保護。至少當年科威特被赤裸裸的吞併這種事情不太會發生了。

當然了,如果有的常任國要發生點事情,那聯合國真無能為力,比如烏克蘭事件和克里米亞危機,聯合國大會支持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但又能怎樣呢?比如美國入侵伊拉克,聯合國也無可奈何。


雲中史記

就理論上而言:聯合國究竟有多少常任理事國以及哪些國家是常任理事國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否則就不會有之前的德、日、印、巴四國聯合提出入常申請的事了。

事實上嚴格意義上五常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安理會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儘管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已加入聯合國,但並不是所有聯合國成員都可以成為安理會這個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機構中實際理事。安理會的決議是由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共同作出:自二戰以來常任理事國就由美、蘇、中、英、法五大戰勝國固定擔任,蘇聯解體後其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由俄羅斯繼承;非常任理事國最初為6個,1965年開始增加到10個,席位按地區分配即亞洲2個、非洲3個、拉美2個、東歐1個、西歐及其他國家2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2年,每年更換5個。相比之下常人理事國除了可以固定在安理會這一重要國際機構中實際理事,而不必輪番改選之外,還具備一項非常任理事國所不具備的特權:一票否決權——即對自己不利的決議,哪怕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只需要投出一張反對票就可以否決該決議。

有鑑於此,非常任理事國自然十分積極地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常任理事國。然而具體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首先常任理事國自然不希望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自己一起平起平坐地享受一票否決權,甚至可能會利用這一特權對付自己。其次就以之前提出入常申請的德、日、印、巴四國為例基本都有制約其入常的因素存在——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在政治、軍事上受到諸多限制,儘管在經濟上目前德國已是當之無愧的歐洲第一大國,但與此同時在歐洲其他國家看來如果再放任德國進一步提高政治、軍事地位,將導致自己在國際上的存在感進一步下降;日本由於始終未就侵略戰爭罪行問題道歉,因此在入常問題上始終不能得到亞洲鄰國的認可;印度入常自然會受到巴基斯坦的抵制;而巴西入常恐怕也不是阿根廷所樂意見到的,畢竟兩國作為拉美綜合國力最強的雙雄實際構成一種競爭關係。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是的,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聯合國五常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現在的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是二戰後雅爾塔體系的結果。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在蘇聯克里米亞雅爾塔皇宮內舉行決定二戰後國際新秩序的一次會議——雅爾塔會議。(雅爾塔會議三巨頭: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

為了避免重蹈二戰的覆轍,會議決定設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來處理國際安全問題,由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

(正在討論國際安全問題的)




新形勢下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改革

二戰之後,安理會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五大國的席位也一直沒有變動。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安理會改革的呼聲一日高漲。

2004年,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組成“四國聯盟”,藉由安理會改造的機會積極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巴西、印度、日本、德國四國領導人合影)


但是雖然四國謀求入常的決心很大,但遭遇到的阻力也不小。根據憲章第108條規定, 聯合國大會對憲章的任何個別修正案, 都應經過大會會員國 2/3表決通過幷包括安全理事會全體常任理事國, 各依其憲法程序批准後, 才對聯合國全體成員國發生效力。

且不說現在的五大國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權力,就是其他國家也處於沖沖利益矛盾不願意安理會擴大。

例如

中國、韓國、朝鮮反對日本。

英國、美國、意大利反對德國。

巴基斯坦反對印度。

墨西哥、阿根廷反對巴西。

以意大利為首的幾個國家更是發起了“團結謀共識”運動,公然表示反對日、德、印及巴的“四國聯盟”。


(以意大利為首的“團結謀共識”組織大使經常在咖啡館商討,這些國家的大使越聚越多,後來被稱為“咖啡俱樂部”。)

而美國雖然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反對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擁有“否決權”。

此後,德日印巴四國讓步,提出爭取六個無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議席,四個歸屬德日印巴,其餘兩個給與兩個非洲國家。

但是由於非洲國家一直在爭取可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的成員資格,故難以獲非洲國家支持。於是新增常任理事國方案最終不獲通過。


由此可見,安理會五大國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千佛山車神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不是一直保持不變的,但是是從聯合國成立以來。1945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憲章》出臺以後,五大常任理事國就一直沒有變過,變過的,只是其繼承的主體發生了一些改變。



美國,英國,法國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沒有發生改變,而這位另外的兩國家一箇中國,一個俄羅斯。中國是在197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代表著中國。而俄羅斯是由91年後蘇聯解體,由俄羅斯繼承其合法席位。


近些年來,要求聯合國進行機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主要是要求擴大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名額。主要主張的國家有日本,德國,印度,巴西等。尤其是日本和印度最想要獲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權利。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擁有任何決議的一票否決權。這也權利,也是其他想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國家夢寐以求的。但是,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可都是通過當年的戰火洗禮,摸爬滾打,巨大的犧牲,才獲得當今的國際地位的。



這為其他國家想要擁有獲得這樣的權利,幾乎很難實現。原因在於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擴大,又意味著權力的分散,直接會擴大常任理事國,對於解議案的效率會大大拖延。因為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同意,聯合國就無法通過其表決議案。


再者聯合國的擴大,就會打亂其現在說處於的平衡。目前的平衡是處於幾個大國力量相互之間協商的默契下。如果再有新的成員國加入,勢必會導致天平的時失衡,導致某一方的勢力擴大,聯合國無法有效運轉。

所以說,安理會擴大這個改革議案推行很難。因為整體上五大常任理事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希望他擴大。


用戶5721290733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是有羅斯福最初四警察制,演變過來。羅斯福最早的規劃是由中,英,美,蘇組成世界警察,其它國家禁止擁有軍隊。

1943年10月,中、英、蘇、美簽署了《四國關於普遍安全宣言》宣言明確宣佈四國儘快建立維護世界和平的普遍性組織。

12月24日羅斯福鄭重強調:“英國、蘇聯、中國、合眾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這一思想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思想基礎。

最終通過妥協中、英、美、蘇、法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被明確寫入聯合國憲章。憲章同時規定“大國一致性原則”即安理會通過非程序表決時,只要一個大國不同意,就不能通過。

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必須要經過所有會員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同時現任理事國贊成,才能通過。

憲章規定雖然只有在程序性問題上常任理事國才有否決權,但是你要覺得能繞過否決權那就太天真了。因為憲章還明確規定,一個問題是否是非程序問題,也要經過安理會投票,此時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這就是著名的雙重否決權。

簡單的說大事聽你的,小事聽我的,但是這個事是大事還是小事由我說了算。所以增加或減少幾乎是不可能的。


漁耕樵讀

不是保持不變,只要聯合國五大國同意,聯大會議通過,當然可以增加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同理,五常減少也是可以的。

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都是撼動世界秩序的大事,不會輕易發生變動,或者說在可見預期內五常不會增加或者漸少。

原因在於現在國際的政治秩序,源自二戰後的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由五個戰勝國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確立,它們就是聯合國的五常。

這是戰勝國安排下的國際新秩序,涉及到世界各國之間的權利、義務等制度性安排。

五常是具有特殊權利的,比如聯合國安理會決策實行大國一致原則(“五常一票否決權”),只要五常中的一個國家投反對票,決議就不能被通過。這個權利簡直太牛了,讓其他國家豔羨不已。

聯合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秘書處等下設機構,而當中最主要的是安全理事會(安理會)。

安理會由15個國家組成,由五常搭配十國(10國定期輪換)。它開會後通過的決議,對所有聯合國成員具有強制性,大家必須要遵守。

二戰後至今,已經超過70多年,看著大權在握的五常,很多國家提出要改變聯合國現狀的要求。至少從目前看來,所有的呼籲都是不了了之,聯合國還是照著舊軌道在運行。那麼,今後聯合國會不會發生改變,這還有待觀察。


子屠龍

存在理論上變動的可能性,但是在實際中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多多方面。


《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第一款中明文規定:“中華民國、法蘭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美利堅合眾國應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1958年起,法蘭西改稱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席次,蔣介石的代表在非法佔據的席位上被驅逐。

199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席次為俄羅斯聯邦所繼承。 安理會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其中五大國有安理會否決權。


請注意最後一句話:五常具有否決權,先不論想加入常任國的那些國家和五常的矛盾有多大,歷史仇恨有多深。單單從利益角度,五常作為既得利益者,同時考慮在二戰付出巨大代價,他們也不可能容許其他國家加入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