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迷不悟:“有懂老普洱的嗎?”

誰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有懂老普洱的嗎?”

執迷不悟:“有懂老普洱的嗎?”

無厘頭的臆造“古董茶”

這類無厘頭的臆造“古董茶”,近兩年在微博平臺及北方一些私人會所頻露行藏。鑑別這類貨色,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專業知識,僅從“合理性”角度考量,便可斷為假茶無疑。

“合理性”,首先是看包裝形制是否合理。一堆品相完整的所謂“老字號”(先不論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如此齊整地同時出現,包裝或為彩繪木盒,或為動物皮子,且標籤的款式、張貼位置大同小異,這合理嗎?

臆造“老字號”,最難點莫過於標籤、印章等帶有文字的部分。這批“古董茶”的標籤,除了模糊不清的印章外,其它文字內容無一例外都是電腦字庫的常用字體。略懂一點平面設計的茶友,一眼就可以辨認出來。電腦打印的“宮廷御用”標籤,出現在號稱清代、民國的“古董茶”外包裝上,這合理嗎?

執迷不悟:“有懂老普洱的嗎?”

電腦排版的“古董茶”標籤

以其中一款“宋聘號”為例,糊在舊木盒外面的標籤上,“宋聘號”為word內置的楷體字,“本號開設在雲南石屏縣易武鎮南”為康體字,中間的“官禮茶食”四個大字為漢儀雪君體字。電腦製版標籤也就罷了,再說歷史上易武鎮何時歸石屏縣管轄過?造假者不單是手法拙劣,連起碼的常識都不具備。

看罷這些可氣又可笑的“古董茶”,戲問對方“什麼渠道來的?”

答曰,“姑姑家傳下來了,姑父是山西的。”

“你說是祖輩傳下來的,那就好好收著吧。”

對方好像有些失望:“就是碰不上真懂行的。原來你也不是很懂。”

無話可說。誰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想起當年媒體捅出的“冀寶齋博物館事件”。諸如“鬼谷子組團下山”系列陶瓷、區分公母的十二生肖陶瓷……種種雷人的“古董”堂而皇之在博物館展出,儘管有各路“權威專家”背書,也難堵天下人悠悠之口。在一片質疑、嘲諷聲中,博物館終至關閉,並被摘去了“4A級旅遊景區”、“科普教育基地”牌子。

古董界,歷來正邪不兩立。造假者可恥,誤入歧途的收藏者可悲。“著了道”的,多數已無回頭路,只能選擇一“信”到底,對於真話卻是一句聽不進的。

至於“古董茶”,只有一句忠告:千萬別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