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是和思想掙扎,它就會變得愈強

我們不去檢視自己,而只去追逐慾望,被無盡的貪婪和懼怕所束縛,只想做我們所喜歡的事。不論我們做什麼,只想得到我們的安逸。如果不能繼續擁有舒適和快樂,我們就不高興,並生嗔恨心,我們於是受到心的欺騙而痛苦不已。

最要緊的是,我們的思想追隨著外塵,不管念頭把我們帶到那裡,我們都會追隨。總之,思想和智慧是不同的:在智慧之中,心變得寧靜、不浮動——我們只是覺知。通常,當外塵出現時,我們會一再的深思、探究、談論並擔憂它們。然而,沒有任何外塵是真實的,它們全是無常、不圓滿(苦)、空的。只要截住它們,將它們分析成這三個普遍的性質。當你再靜坐時,它們就會再生起,可是,你只須持續地觀察它們、審視它們。

當你在觀察你的心時,覺知者會繼續覺察一切。正如經上所言:“一個對自己內心有所警戒的人,將逃離惡魔的羅網。”心雖是心,但是誰在觀察呢?心是一回事,覺知者是另一回事。在同一個時間裡,心是在思惟也是在覺知。去覺知心——覺知它與外塵接觸時是如何的?覺知它與外塵分開時又是如何?當覺知者如此地去觀察心時,智慧便隨之生起。

當心經驗外塵時,就會緊緊地抓住外塵。當它緊抓不放時,覺知者一定要教導它——解釋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指出因與果的定律,顯示出任何它所執著的事物都將帶來不好的後果─——直到心恢復理智、直到心放下。如此一來,訓練將會見效,而心也會平靜下來。

愈是和思想掙扎,它就會變得愈強

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一切,不要像只母牛或水牛一般,反倒要時時覺知。為了使我們明白,他教我們要多修行、多培養,堅定地安住於佛、法、僧的宗旨上,直接將它們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一開始就是如此修行的,在教導我的弟子時,我也是這麼教的。我不希望只在書中看見真理,或僅是一個理想,而是在我們的內心中。如果心還未解脫,觀(思惟)每一個情況的因果,直到心看清並能從自身的情形之中解脫出來。如果心又去執著時,再去審視新的情況——絕不要停止覺察,繼續保持下去,引導至家,於是執著將會無處可逃。這就是我自己曾修行的方法。

如果你這樣修行,那麼真正的寧靜是在活動中、在外塵中被找到的。剛開始,當你在心上用功而外塵出現時,你會執著它們或逃避它們,於是你便被幹擾了,而不得平靜。當你在靜坐時,期望不要有感官的接觸,不要有思想,而這種期望就是慾望啊!你愈是和思想掙扎,它就會變得愈強。只要把它忘了,繼續修行下去,當你再與外塵接觸時,便觀想:無常、苦、無我。把一切丟入這三法印之中,把一切都歸入這三個的範疇之中,然後繼續觀。

摘錄自阿姜查尊者《寧靜的森林水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