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有哪些有關天津的老照片?

_________冷顏丶


19世紀以來,隨著照相技術的發明和傳播,世界萬物的面貌能夠被如實的記錄下來。在近代中國,列強相繼入侵,隨著《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條約的簽訂,一批又一批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他們用手中的照相機記錄了中國的歷史面貌並加以出版。作為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之一、北方的重要城市和緊鄰首都的城市,天津城內華洋雜處、新舊雜陳,開北方乃至全國風氣之先。19世紀、20世紀的天津在外國攝影師的鏡頭下有著豐富的呈現。下面舉出幾本較為著名的攝影集,並各自挑選一些照片加以介紹。

1.《北清大觀》

該書是日本人児島鷺麿「こじま さぎまろ」拍攝的,1909年由日本山本照相館出版,照片以天津、北京和京郊的名勝古蹟為主。附有簡明的解說(英、日雙語),是記錄清朝末年中國社會狀況的重要照片集。表現的是20世紀初的天津,舉例如下:

天津法租界的海河碼頭

三岔河口

英租界維多利亞道的天津俱樂部 外國人遊藝會

李公祠後花園

日租界壽街

2.Album of Photographic Views in China,中國の寫真帖,中國照片集

作者是Felice Beato,他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受到英國派遣從印度來到中國的戰場。舉一些例子,以下是1860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海河北炮臺(大沽炮臺)被英軍攻佔後的內外面貌

3.《攝影日記》,德文原名《Ein Tagebuch Bildern》,240×360mm橫開本,精裝。

此書著者阿爾方斯·馮·穆默(Alfons von Mumm)是庚子時期德國駐華公使。

京山鐵路北京至天津段

列強在大沽口登陸用的各種各樣的船

德國駐天津軍隊軍營中的教堂


馳仔講歷史


天津的老照片有很多,其中也是記錄了天津的各個方面,很多其實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卻是真實的記錄了當時的天津,也成為天津的記憶。

這是舊時天津的地鐵站,看到這個照片,也讓我想到了天津最早的地鐵,其實天津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地鐵了,也是繼北京之後,第二個有地鐵的城市。

那個時候修地鐵,還是很複雜的事情,沒有如今這麼方便,天津由於地質條件的問題,修建異常的困難,通過天津人的共同努力,最終才得以修成。這張圖片上是新華路地鐵站,相信老天津人依然記得,這應該是屬於那個時候的記憶。

這應該是西權仙電影院,也是天津的第一家電影院,電影最早傳入中國是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當時不叫電影,而稱電光影戲。1905年6月16日,天津的《大公報》首次使用“電影”一詞。《大公報》是北方地區最重要的報紙之一,由於它的影響,“電影”一詞很快在京津地區乃至全國流行開來。

最早這裡上映的都是一些國外比較新潮的影片,應該說是當年最豪華的仿古式電影院。

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最大水系,中國七大河流之一。從圖片當中還能看出是海河上的小火輪,如今我們看到的海河美景是如此壯觀,也成為天津的標誌之一,吸引了很多的遊客前來觀賞。

很多天津的老照片都記錄了天津的歷史,當然也成為天津的記憶。


今晚報








這是老城廂,第一圖是生我養我的家啊!那個簾子是我媽媽掛上的,我們在樓上度過了很多年,那是讓我痛不欲生的成長,我今生不能抹去的可怕夢魘,唯有媽媽的愛,伴隨著我,永遠都不會釋懷,我一定要照顧好我可憐的媽媽,為了我,您付出了太多,感恩您!🙏🙏🙏


遍敏


義和團戰爭期間,白河上運送美軍物資的船隊。天津的戰事已經結束,聯軍繼續向北京進攻。美軍租用了—些民船來運送軍事物資。帆船本來只能運貨,經査飛將軍 (General Caffee)特許,攝影師和其他人一起上了船,只是搭船者必須自帶行李、炊具和床。這些帆船是當地的平底船,吃水不過三英尺,上面滿載軍用物資,唯一可以睡覺的地方就是那些罩布的下面。每艘船有五或六名船伕,由一名士兵押運。從天津到通州大概需要五到六天。

這一天是1900年的美國國慶日,在塘沽。然而,除了美國士兵在軍艦懸掛國旗,略示慶祝,再找不到其他歡樂的跡象。河中擠滿了屍體,都是中國人。一部分是被義和團殺死的所謂“二毛子”——對中國基督徒的蔑稱——其實也有很多非教徒被故意誤殺,還有一部分則是俄國士兵在前往天津途中濫殺的百姓。背景是火車站與法國領事館,千瘡百孔的建築外觀足以讓人想象戰事的激烈。

天津法租界與英租界接壤的地方有一座法國天主堂,據徐家寧先生考證,即著名的紫竹林教堂,正是作為照片背景的這所建築。站在小孩身後的C. M. Quilloux神父是教堂主管,他在戰爭期間收留庇護了大量難民。經不住攝影師再三請求,神父允許拍攝了這張合影。當時,幾乎華北地區的每所教堂都收留了中國難民。

聯軍攻下天津,租界與使館區陡然增加了很多外國人,原有的供水設施無法完全滿足新的需求,只能限時限量供給,於是出現了這幅“萬國”人士擁擠取水的場景——所謂“萬國”,採用了當時清廷“向萬國宣戰”的說法。幾位印度與美國士兵受命管理水龍頭,保障取水秩序。穿著白色軍裝的是日本士兵,他帶了兩個容量為五加侖的煤油桶。現場沒有俄國人,他們在白河對岸紮營。


譚伯牛



成為意風街之前的光復道(安吉里旁)老建築,76年地震震損。現在的那個是推倒重建的,已經沒有原來建築的味道了。


蠍子看世界


父親(右一)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攝於鼎章照相館


手機用戶571129lhl



這是天津老南市東興大街上南市商場旁的標語牆。


王建明140655


都是淚!別看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