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篆刻發展成一門藝術之後,原本篆刻家是從古印裡尋找適合的字體入印,稱為印中求印。

到清朝乾隆年間,金石大家鄧石如先生,不甘刻章字體受限於古印之中,於是向外發展,開始以漢碑額的篆字入印,甚至還參用了“祀三公山碑”及“禪國山碑”上的文字,從此“印外求印”開 拓了印章的視野。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祀三公山碑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禪國山碑

接著趙之謙又採用了詔版、鏡銘、錢布等上面的文字;後來的篆刻家更取茲益廣,使得篆刻藝術更顯多采多姿。關於印外求印所參用的文字略述如下:

甲骨文:

殷商時期刻在牛骨或龜甲上的占卜、文字,因是用刀刻,故用來入印相當適合。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金文:

早於古璽,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石鼓文:

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吳昌碩擅長用這種字體入印。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陶文:

清末山東出土齊魯陶器上,都印有制器人名里氏,外加框格,有點類似古璽,但因印於陶器上,經過窯燒,文字別饒趣味。

詔版:

古時帝王下詔書,將詔書內容刻在金屬版上稱為“詔版”。可以存垂久遠。秦詔版刻字,風格大體近於東巡刻石,但是因為金屬的堅硬性質,鐫刻時曲圓婉通的筆調已經走樣,不及石刻、木刻那樣流暢,但仍不失為學習秦篆的珍貴資料。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秦代度量衡等器物,上面都刻有 “廿六年詔”及“一世詔”,還有特製的詔版,這些文字都不是標準的篆書,但率意中有另一種跌宕的趣味。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錢幣:

先秦兩漢的錢幣上,都鑄有文字,依錢幣的形制,及發行的時代,文字風格各有不同,取用入印,常有新的面貌。

鏡銘:

鑄在銅鏡上的文字,字形結構較減省,介於篆隸之間。風格古樸自然,不取勻稱,線條挺拔。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瓦當:

古代筒形屋瓦至屋簷處,以半圓形(戰國)或圓形(秦以後)收尾以做裝飾,上面多有吉祥篆文或圖案,因為瓦當不是方形,因此文圖都會隨形而改變,頗見巧思。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封泥:

漢晉以前,以竹簡或木刳做書信,送出時都捆以繩索,並在打結處黏上泥丸,然後在泥上蓋以印章,稱為封泥。由於泥被印章擠壓,線條都變得渾厚質樸,用以入印,則見古拙。

漢磚:

漢朝因為磚石建築的盛行,在磚石上作畫、刻銘文的情形很流行。文字似篆似隸,時有新姿新態出現,取之入印,豐富了印章的表現形態。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碑刻:

漢代三國石碑上的刻文,有篆有隸,不同的碑,就有不同的風格。

竹簡木簡文:

近代出土了大量漢代的竹簡木簡,上面的文字大都是以毛筆書寫的隸書,有的文字嚴謹,有的荒率,各具姿態,近代已有許多篆刻家採用。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帛書:

古代紙張未發明前,文字大都書寫在竹簡或木簡上,也有書寫在布帛上的,布帛雖較竹簡木簡輕盈方便,但帛較貴,不合經濟原則,因此較少使用,字體風格與竹木簡類似,亦可用以入印。雖然因為我國曆史悠久,長期文字演變,先人留下許多不同風格的文字遺產,在篆刻家的巧思應用之下,篆刻藝術會因為許多不同的字體加入,而更顯豐富多姿。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來自書法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