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低分從河南考入西電,他一路開掛,專業第一、兩次國獎,斬獲國際數模競賽歐拉特等獎

範英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網絡工程卓越班2015級本科生。1518028班學習委員,專業排名第一,曾獲兩次國家獎學金,一次特等獎學金,數學建模美賽Oustanding Winner和Leonhard Euler Award,數學建模國賽省一等獎,數學競賽省一等獎。

高考低分從河南考入西電,他一路開掛,專業第一、兩次國獎,斬獲國際數模競賽歐拉特等獎

【人物故事】

跟大多數人眼中天賦異稟的“學霸”不同,範英晨入校是以河南省最低分數擦線被西電錄取的。然而,面對高考不理想的成績,範英晨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努力準備入學考試。結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網絡工程卓越班。憑藉這股不服輸的精神,他一路開掛,第一學期取得專業第一名,獲得特等獎學金,隨後四個學期專業排名一直保持第一,獲得兩次國家獎學金,並在各級數學建模競賽中斬獲各類獎項。從小白到“小牛”,範英晨是如何成功逆襲?

高考低分從河南考入西電,他一路開掛,專業第一、兩次國獎,斬獲國際數模競賽歐拉特等獎

談到課程學習,範英晨略有靦腆。他說,自己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的讀課本,讀順讀通讀懂。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獨立知識點識記,而是要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這些東西只靠考前突擊絕對學不來,必須通過深入思考。用他的話來講,在課堂上,他把注意力和重點放在了老師的講解思路和這節課的基本框架上,下了課自己再好好看書,學習具體的知識點。範英晨認為,學習一定要有庖丁解牛的精神,搭建起一整套知識體系架構要花很長的時間,但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

然而,小試牛刀的範英晨並不滿足。他認識到,單單熟記不同模型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條件,而沒能很好的理解每個模型的內涵意義,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解題思路就無法打開。

在九月份舉行的數學建模國賽中,範英晨針對自己的不足,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數學建模培訓。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他不顧西安的夏天酷熱難耐,又一次拿出那種把知識學透的精神,每天往返於宿舍和教學樓之間,埋頭於模型和題目,讀課本,查論文,不斷加深模型理解,加強解題技巧應用。功夫不負有心人,範英晨和團隊拿到了陝西省一等獎。這次獲獎堅定了他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寒假期間,他和團隊成員張小玉、陳文崗一起報名參加了數學建模美賽的培訓和選拔。相比於國賽,美賽的題目開放性更強,考驗參賽者的發散思維和學科交叉應用能力,具有更強的挑戰性。他們選擇的方向是網絡科學。經過15天的培訓,指導老師出了兩套題進行考核。可是面對之前根本沒接觸過的網絡科學題目,這次範英晨真的沒有了靈感。在絞盡腦汁、痛苦掙扎兩天之後,三個人乾脆跑到禮儀廣場上,在厚厚的雪地上畫畫,放鬆心情。但是暫時的放鬆並不意味著放棄了學習,相比做題和比賽,他認為唯有不斷積累知識,才能突破自己的思維侷限。於是,他再一次從零出發,用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深入閱讀了《網絡科學導論》這本書,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觀看了很多相關的講座視頻,掌握了很多網絡科學的經典模型,對其常見參數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在2月份的美賽中,他在拿到題目的那一刻就迸發出了靈感,在一天的時間內就將模型建立完畢。最終他們的隊伍拿到了Oustanding Winner和Leonhard Euler Award的榮譽。據悉,Leonhard Euler Award旨在獎勵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數學模型,一年只有一個,獲獎比例僅有0.031%。

【別人眼中】

在數學建模比賽的征程上一路殺伐走來,他和團隊成員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隊友張小玉說:“我們團隊成員性情相投,範英晨很善於活躍氣氛,在團隊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也會用幽默的語言調侃幾句,同時總能快速把實際問題解決,和他合作非常愉快。”

對於自己最好的朋友,張一弛這樣評價:“範英晨很有主見和想法。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只要決定去做一件事,就會拼盡全力做到最好。學習上,他不是隻為了解題去找公式,他會去思考整個模型的意義、模型構建步驟和應用價值。同一個問題,我感覺他的理解總是深入和獨到得多。”

高考低分從河南考入西電,他一路開掛,專業第一、兩次國獎,斬獲國際數模競賽歐拉特等獎

【他這樣說】

“最初報名參賽,我並非抱著拿獎的心態去的,我們整個團隊也是。我們只是對數學建模有興趣,並堅持去學習。非常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了選修課程和培訓選拔等一系列完備的參賽體系,據我所知,很多學校在這方面都是“放養”狀態。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既然學校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我們就該努力。日積月累,聚沙成塔。如果說現在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我認為都是團隊協作的結果。感謝團隊成員對我的包容,有了他們,奮鬥的道路上我才不孤單。”

(通訊員 王琳 楊帆

(來源 西電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