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層次、規律、角度、高度、格局的思考

關於層次、規律、角度、高度、格局的思考

這篇文章有點大,不一定寫得動

很久沒有寫長文了,要不是最近有幾個詞語老是打擾我,估計這文章五年以後再寫更合適,因為感覺自己功力不夠,寫起來會吃力,但它是我最近一段時間的主要思考,若不記錄下來,可能會錯過一次自我的昇華。

文字這東西是有緣分的,如果它來了你不珍惜,擦身而過,可能這輩子你再也遇不到它了;錯過一場文字的對話,就可能錯過一次精神上的升級。

最近思路上始終遭遇的詞彙有以下幾個:

層次、規律、角度、高度、格局、大境等

也是因為一直做直播,一直跟網友對話,我總結我自己是“強詞奪理、自圓其說、隨時道歉”的直播風格;然後跟網友之間常有“以偏概全”、“偏激”、“斷章取義”等話題的討論。

正是“以偏概全”的激烈對話,激活我對“偏”和“全”的粗略思考,然後翻古書去找“全”來為自己糾“偏”、甚至找西方哲人的論述來給自己糾“偏”,然而,求“全”之後我反而會“偏”得更厲害;因此,“層次”這個詞首先來到我的大腦-----------

層次

我玩直播,常遊走於三個平臺,快手、一直播和土豆泥。

在一直播,我可以談文化,談文化本身的層次,十幾萬人對話起來一點都不累,大家一起對話,要麼心領神會,要麼相得益彰、要麼爭鋒相對、要麼心照不宣,這個場域的對話怎麼說都不累。

然後在土豆泥,我可以談商業、談創業和營銷,談這些話題的層次,談起來也很輕鬆,大家都需要相互增益,所以,一問一答之間也是通順流暢的。

但是到了快手,這個感覺就沒有了,你找不到層次,或者說層次本身被消解了,快手很不通順,聊創業不行、聊文化也不行、聊做人更不行,會吃力、會剝離、會感覺到不是同一場域;在快手,你要麼感覺到對牛彈琴、要麼就體會到痴人說夢;總之,那個世界很堅硬,你找不到切入點,你融不進去,聊著聊著,就剩下罵人,或哀其不幸、或怒其不爭,然後就發現,我會進入他們的“混沌”,變得簡單、粗野,變成了幫會風格的“社會我大哥”!

而後,我想到“層次”這個詞。

我們吃生日蛋糕,是有層次的,一層一層的;

我們挖水井,發現土地的有層次的,鬆土、黏土、黃土、砂岩、岩石,也是一層一層的;

我們坐飛機上天,看雲層,也是一層一層的,地上一層、飛機之下一層、飛機之上還有一層;

然後看文化,初中高中大學博士,也是一層一層的;

然後看見識,鄉村城鎮省城都市,也是一層一層的;

然後看貧富,窮人富人土豪巨賈,也是一層一層的;

然後看我們的思維,也是一層一層的;

然後分解營銷,還是一層一層的;

聊天,也是一層一層的;

罵,還是一層一層的;

這世間萬物,也就更土壤雲層一樣,是有層次的;以上種種,也就把人分出了層次、你在哪一個層次,你就活在哪一層空間裡,換個位置可能會困死,老鼠要活在地洞裡,獅子要活在原野上,如果兩種動物反過來換環境,雙方都會很悲慘,因此我理解了快手和一直播的不同--------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場域裡運行著不同的準則。

三教九流大概也是一種分層模式吧。你的文化見識,決定了你的生活場域。

規律

這個詞,本來很遠。

因為它跟科學有關,而我這個人,從來不科學,自在隨性,也沒什麼功力去研究高深的東西,所以從來不去思考規律,因此我覺得它跟我很遠!

但,恰恰因為我天生的自在隨性,竟然渾成在規律的大科學裡,

我“自”的什麼“在”?

我“隨”的什麼“性”?

這事不能細想,細想,就渾然於“規律”之內了!

前不久看一個視頻,用五分鐘時間看170光年外的宇宙洪荒,從地球運行的規律開始,一路撂開-----月亮運行的規律、太陽運行的規律、太陽系運行的規律、銀河系運行的規律、其他星系運行的規律,一層層展開,發現其中最大的規律就是各種星球都會找到一個引力軸,大家都圍繞這個引力運行,然後你就發現一堆一堆的星系都在各自的引力軸裡自得其樂又各不相干------你轉你的我轉我的,都在圍繞某一個引力軸心運行並形成屬於他們的星系。

那麼,作為人這個生物,我自己是如何“運行”的,我的“引力軸”是什麼?我在圍繞什麼“轉動”?我在“隨”什麼?“隨”的對象是誰?

我們常講“順其自然”,那麼這個順其自然的“其”是誰?

其,是本性麼?是慾望麼?是引力軸麼?

春秋代序、斗轉星移,這些東西都在規律裡面,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想必也在規律裡面,那麼,我生我老我禍我福,都將歸因到我介入哪個“引力軸”裡?

然後,我就想到了“本性”這個詞,這個詞是我的根,詞根建立,那就找變量,找屬於我的引力軸,由此,我明白了“慾望”的力量;慾望,就是我個人的引力軸,我的一生都在圍繞它來運行,在自轉-------

我少年的時候尚俠,因此,它的規律無非在英雄梟雄之間,我隨了一個“下端”的“野性”(慾望),坐牢是必然的二選一之一;

我年青的時候崇文(慾望),因此、它的規律無非是文人墨客名士風流,但我又沒得真傳,因此,就不文不武,做了一個狷介狂放的網絡文化混子;

人到中年,我迷於賺錢(慾望),因此幹了營銷;然而,因為自視清高,又不願拜師,因此也在一個規律裡面半生半熟的,做了一個小商人;

寫到這裡,我的老年生活好像已經一目瞭然------隨性自在不文不武憑風逍遙,大概是瞭然的;

其實,這裡有個細節,規律本身有個變量------時間規律的推進會激活成長規律的發展,同一個人,為什麼時序不同,他所對接的規律是有微妙調節的?根據孔子的時間哲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有大體格式和規律的,但也有一個詞,叫“少年老成”,蓋因為主觀微調得了善果吧,否則就沒有揠苗助長這個詞了。

那麼,少年老成,是如何發生的,在格局篇,我會講到。

角度

我是擅長劍走偏鋒的人,因此,我的一思一行都要有“我”的痕跡,我美其名曰,獨立人格、獨立思考;我不喜歡人云亦云的東西,總喜歡另闢蹊徑------從野路子出發,去找到大家忽略的細節,然後分出層次再展開;所以,我成就了我的尖銳,也造就了我的爭議性-----你跟大家想的不一樣,總會有人不接受的,我的嘯傲就在於,我能接受你的不接受,因此,在我的場域裡,我毫不顧忌地把我的爭議放在在明亮的位置上,這是一種生活樂趣,看自己的爭議才會更有愜意-------猶如一個活著的人去觀看自己死去的歷史,點頭搖頭都在下一刻。

明朝大哲王陽明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曾“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最後卻大病一場,這事對我影響挺大的;他被先儒搞迷糊了------“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於是他去格-----去觀察、去分解、去參悟--------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有自身特有的主觀認知侷限,竹子裡面到底有沒有“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發現自身的“認知半徑”,在浩瀚宇宙的知識大數據裡,人類再大的學問,也不過是未知世界的滄海一粟,人類思考,上帝發笑,笑的不是你的無知,而是你自身場域所固化的“認知半徑”-------你才看見多大的世界?上帝說,我是用“光年”來丈量宇宙的,你才走多遠?你再大的半徑也只是用“公里”來概括,而上帝之眼是用“光年”在定義里程和半徑,所以說宇宙洪荒大荒無極而造就了人的渺小與無知呢。

人類的雙腳,永遠走不出自己的肉身!

大哲如孔孟莊墨,也一樣走不出自己的肉身。

我曾經問自己,古代大哲,諸子百家,到底誰的學問更大?到底誰的水平更高?到底誰的道理更“全”?想了多少年,都覺得他們論述的道理跟一群孩童一樣,天天在打架,誰也沒有打出勝負。

最近,我倒是明白了一點,在上帝鴻蒙的半徑裡,人類的觸角左不過就是千里之行,換句話說,在如來佛祖那裡,人類的千里不過一尺------如來拇指和食指之間最大的距離可能就是我們蒼茫的一生。

因此,無論多大的哲,他都只是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裡走偏。

我們看----------

儒家是站在貴族重構的角度立論他的“禮數”,一偏;

墨家是站在平民重構的角度立論他的“兼愛”,一偏;

荀子從治人的角度立論分配哲學,一偏;

墨子從民主的角度立論消費哲學,一偏;

孟子從統治的角度立論生產哲學,一偏;

老子從享用的角度立論無為哲學,一偏;

宋研從需要的角度立論管理哲學,一偏;

凡此種種,都好像要搶佔制高點,讓帝王家的後代們都啟用自己的治國方略,歷史上各類帝王也真都嘗試過這些經世治國的方略,但是到最後都無非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秦始皇算是一眼看穿了這些“偏”,準備自己單獨搞一套,來個天下歸治的“一”,然而,他燒了許多、坑了許多、獨了許多,依然還是沒成,甚而是在歷史上留下“暴秦”的罵名,一樣埋在西風殘照裡了。

人,一旦有了立場,角度自然會“偏”,因為它的“引力軸”出問題了,還有就是,宇宙中的各大星系,都擁有各自的一個引力軸,宇宙太空如果有個秦始皇,也來搞一個“一宇宙”,那,天下要麼就有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根”,要麼就跟暴秦一樣,三世而亡。

看他人論人說事,有層次的是非對錯是一層,有角度的是非對錯又是一層;角度對了,是非對錯符合公理,角度歪了,是非對錯就陷於迷障;有時候,是非對錯並無涇渭,但用事用典的人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李代桃僵的用意倒是要警惕些。古為今用,左為右用,看的不是古今左右,看的是“用”它的人,人對了,“用”就對了。

我們看別人如是,看自己也是如是。我們自己,論人說事,也是有層次,也是有角度的,利己是一層;辯己,是一層;譽他,是一層;毀他,是一層;利己損人,是人類的通病;公允與否,全在一念;我們警惕自己,警的不是層次,惕的不是角度,而是暗藏在角度之下層次之間的見識和胸懷。

高度

人類本來就很矮,因此,要各自找個高度;用馬斯洛的哲學來說,就是要自我價值實現,或者是高峰體驗。

但高度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沒有上限的詞,我們本來就不知道究竟什麼樣的高才算真高了。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種高,如果從物理角度看高度,李白就超過他了,李白在四川大喊“噫籲嚱危乎高哉”!我判斷是李白當時是在青天攬月之下下看見了珠穆朗瑪峰了,跟珠峰比,泰山不過丘陵;再後來,當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之後,物理高度被再次被人類刷新。

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

那麼從精神角度看高度呢?

精神高度,把宇宙觀宏大和精神世界融為一體做得最好的要算莊子,很奇怪在古代就有一個這麼厲害的“擁有浩大宇宙視角”的人,可能他看孔子要比孔子看孔子更清晰一點,他說“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他看到了“人”的天然短板,更是看清了“自視”的短板。

那麼,從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角度看我們這芸芸眾生,誰才是最有高度的人呢?

討論這個話題,就要回到上文提到的“層次”、“規律”、“角度”上。

先說層次,假如這個社會分九層,九個階級,那麼,每一個階級裡,都會修煉出出類拔萃的人,在物質生活最底層的人,能夠活出屬於他所在場域的精神高度;在精神高度達到頂層的人,也可能活成物質世界最清貧的人;聖雄甘地、南丁格爾都是這個領域的典範;

這世界,最窮的富人和最富的窮人都是自己的高度裡折返的人。

處於社會底層,但能活出讓社會頂層們汗顏的人大有人在,身殘志堅的人、乞行為生但能把所有積蓄拿出來賑災的人、潦倒一生但能把一生財富捐贈給孤兒的人,都是道德高度的標杆。在中國古代,建構友誼高度的人有管鮑之交、把兄弟情義昇華到極致的人有桃園三義、把人格信用做到極致的人有季布一諾……

但階層本身就有它自己的上限,因此,其間非凡人物的高度都會登頂,有些天花板不是在修煉上,而是在規律上-----快手成就二驢,但他玩不了一直播;直播成就了天佑,但他做不了音樂家;音樂成就了帕瓦羅蒂,但他唱不出高9度;每個人都有他所從屬的環境和階層的天花板。

水底的蓼草見不到天空的太陽、竹子長得再高也高不過山頂、山長得再高也脫不出地球;令狐沖再怎麼煉功也打不過猛獅,蒙古人再會摔跤也放不倒一隻大象;人力不能勝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這話,莊子早就說過的。

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看人外人,看天外天,我們在這裡就要提及“規律”。

關於規律,老子講得最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發現了規律這個東西,但不知道怎麼定義它。他說,我搞不清它應該怎麼定義,那就造個概念叫“道”吧!這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規律”,萬事萬物都有規律,人遵循大地的邏輯,大地遵循宇宙的邏輯,宇宙遵循自然的邏輯,這邏輯就是規律,規律就是道。

規律,是萬物運行的準則,也是普通人類的宿命,姚明打籃球40歲前必須退役,這是身體規律的宿命;王健林做萬達追不上阿里的腳步,這是傳統企業規律的宿命;我做營銷賣不掉大米,這是我人格規律的宿命。

但最近看一本是,劉慈欣的《三體》中的一句話,對我有所刺激,他說了一個概念叫“降維攻擊”,如果這個“維”是指層次的高級狀態,那麼,如果我們不能改變規律,那就可以施行“降維”和“升維”的技術操作,進入另一個層次的規律之中,如神州8號去訪問月球,找到“變軌”的切合點,借力升維,進入另一個星球的運行。

再看“角度”,角度不同,我們臧否人物也就會發生不同,評價曹操並不取決於曹操人格本身,而是看評價他的人所站的角度和出發點,有人說曹操是一代奸雄,也有人說他是卑鄙的聖人。

評價武則天,角度就更多了,從女人的角度、從帝王的角度、從情感的角度、從才華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從管理的角度、從權利的角度、從政治的角度,無論你從哪個角度,都無法全貌而客觀地評價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

所以,人生高度、人格高度,都是從側面看的,如果全貌取人,孔子還賣過學生的棺材呢,如何稱聖?

角度的意思是某一個側面,人和山一樣,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如果你是一個平庸的人,如果懂得了“單點突破”,那就有可能在某一個側面建立非凡的高度,就像快手直播裡的二驢,如果沒有快手這個平臺,他或將平庸一生,但自快手誕生以後,跟他一樣平凡的人無數,為什麼單他抓住了風口成就了自己?

如果我們參悟了層次的侷限、規律的侷限、角度的侷限,那麼我們就會發現,身邊的很多人,都是有他獨特的高度的,人人都有,包括你我。

格局

格局這個詞,其實我不配寫,因為我沒有。

格局,是個空間詞彙,是用來指明建築的格式個佈局及其大小的;

格局,又是一個關乎品位的詞彙,是評價空間和人類或者空間和自然的和諧性的抽象詞;

格局,還是一個人格詞彙,是關乎一個人的視野、見識、膽量、責任、使命以及包容程度的品格詞彙;

一個人的顯性格局,通常能從他的外在的語言和內在的雅量來透視,

比如毛澤東寫詩,就能看出他的格局,他17歲寫就“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等格局,是可以看到未來宏大的;

比如馬雲也說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格局,也是大舞臺的氣勢;

李白曾寫“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左宗棠有“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王兆銘也有銘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以上人物,都是斯大格局,至於後來命運各異,也是“角度”和“規律”左右了各自的歸途吧;

人類更高妙的格局,可能不是文采華章中,而是於他所在世界與流俗抗衡的雅量和慈悲;從雅量上講,曹操不殺禰衡是一種格局、武則天不殺駱賓王是一種格局,禰衡和駱賓王都是天下第一罵手,罵曹操罵武則天那是罵的體無完膚,放我手裡都被殺了,但這兩個手握生殺予奪大權的人,硬生生沒下毒手,非凡格局成就非凡人生;

歷史上最沒格局的名人要算伍子胥,他對楚平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這事拿到現在,就是犯罪!

我的觀點,層次越高的人,格局就越大,你到了更廣大的高度上,很多常人不能見容的事情,你都有了微笑面對的本事,那就是大格局了。

格局,從見識中來,從視野中來,從慈悲中來;若無這三條,格局一詞,基本無緣。

我再把這段“格局”拉回到“層次”上去,用劉慈欣的“降維攻擊”的思路看看人生有沒有“新的拓展”,我們看,格局這個詞,在初始狀態裡是指空間構思和佈局的,“格”是一域,“局”是一隅,“格”是大點的空間,“局”是小點的空間-----如果“格”是講客廳,那麼“局”就可以看成沙發茶几的陳設了。

很多時候,我們“局”很好看,但“格”有不足,因此,那個房舍看起來就會不舒服,如果你的“局”很大了,而“格”已經容不下你“局”的表達,那我們就可以想起劉慈欣在《三體》中的重要發現--------降維的概念。

世間既有“降維”就必有“升維”,從二維世界突破到三維世界,從三維世界突破到四維世界,從四維世界突破到平行世界。

維,在宇宙觀裡,是層次;宇宙裡到底有多少層次不重要,到底有多少個空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獨立空間裡所形成的屬於它這一維的“規律”,每個維度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換句話說,每個層次裡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換維(升維和降維)換的不單單的空間和層次,其核心,換的是對這一新空間新層次之內的“規律”的適應。

歷史上,在這一點做到極致的有很多人,據傳鬼谷子是可以自由穿越各種層次的,姜子牙也是橫跨各種學科,所以他倆都是五行八作的祖師,很多行業都尊二位為先師,蓋因為這二位在各種層次各種空間裡穿梭橫行,來去自由;三教九流都願稱姜尚為先師,不是憑空得來。

前人魯迅,棄醫從文,就是換維,如今有個詞叫跨界,其實魯迅在醫學上並無建樹,知道自己的這一行幹不出明堂,他醒悟的早,知不足而後進,他換了從文的定位;這一換,成了。

達芬奇就更奇葩了,他既是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他還是雕塑家、音樂家、發明家、建築家,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他是一個真正的縱橫於各種層次各種空間裡的曠代大師,他的跨界成就既超過鬼谷子,也勝過姜子牙,換句話說,這個善於“換維”的人,約等於一個神人!

平常人類,在一個獨立維度裡出類拔萃已經很難了,而達芬奇在各種層次多個領域裡都能登峰造極真不是常人所能仿學的,除非此人通神。

中國古代還有一人也近非凡,他既是思想家、軍事家,更是心學集大成者,他能文能武能寫會說,有通才之譽!他之所以擁有如此非凡的成就,大概就是因為他早期“格物”所引發的對“層次”、“規律”、“角度”的深度思考吧,他就為“格”一棵竹子就能“格”七天七夜,常人如何能做到?王陽明做到了。

《三輔決錄》評價韋康“韋元將年十五,身長八尺五寸,為郡主簿。楊彪稱曰:韋主簿年雖少,有老成之風,昂昂千里之駒。”這段話,評王陽明更為切中,所謂少年老成,王陽明走得更遠。

王陽明十二歲便有人傑氣象,十五歲上書朝天用兵平叛;十七歲遇婁諒開悟“格物致知”,二十歲中進士,二十七歲出將入相;他一生的成就無法在某一領域進行定義,升維降維,在他那裡來去自由。

所謂格物致知,只有你學會了先“格”一隅再“格”一域,通曉了層次的天花板、明白了規律對命運的推動、懂得了高度是可以轉化的,那麼格局一事,自會渾然天成了。

大境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有詩歌這樣寫:高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完古琴;

我覺得,大境就是無字了,所以,寫多了反而沒臉沒皮。

於此,我就可以溜邊了。文字,很多時候是用來耍賴的。

我知道我的淺薄,別怪我!

杜子建2017.12.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