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杂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区第几代人,未来一同故地重游吧

发了一个开发东北的回忆视频,看到有同年代林区开发者的回复,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一直想做一部关于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者和生活的微电影,但时间有限,就算这次视频简单剪辑后,也没有时间添加字幕。

所以,折中一下,先用文章的形式做一些记录和分享,未来有共同想法的朋友,可以沟通一起策划。第一篇,先简单写一写林区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也在其中。

东北林区杂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区第几代人,未来一同故地重游吧

美丽的林区,绿水青山,几代人留下太多的记忆

与这些词汇有交集的相信可能就是大兴安岭林区人

作者没有专门做地理研究,只想一些记忆中的词汇,如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东北部,这是一个大的范围;细节的地名至少有这些,阿尔山、伊图里河、乌尔旗汉、图里河、根河(额尔古纳左旗)、得耳布尔、莫尔道嘎林、阿里河、克一河、金河、阿龙山、满归林、大扬树、甘河....小的时候没觉得这些地名有什么特别,长大后发现其他地方起名原来不是这样的套路。

东北林区杂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区第几代人,未来一同故地重游吧

小时候总去采都柿,来到城市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蓝莓

植物和野果也有很多,例如落叶松、樟子松、都柿(蓝莓)、高粱果、托末、杨奶子、水葡萄、臭李子、松树子、牙个达......林区的人你见过几种?

林区三代人

从个人观点简单划分,林区从开发至今,应该有这样三代人,由于封山育林以来,走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是否还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第四代人,作者已经不敢确定。

东北林区杂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区第几代人,未来一同故地重游吧

齐膝的积雪中,现在是旅游,过去是开发

林区第一代人,外来开发者:林区最早很少人,到处都是原始森林,第一代人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外来开发者。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大约是在1953年开始进的林区,有抗美援朝回来的铁道兵、汽车兵等,也有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等的各地人。荒山野岭,零下几十度,修铁路,采树木,一批一批的人安下家来,形成了今天林区的一座座小镇。

林区第二代人,本土成长的建设者:这些人是第一代人在林区诞生的后代,有的是在开发路上诞生的,有的是第一代人安家后诞生的,大概出生周期是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后期。这些人出生在林区,成长在林区,很多人一直工作在林区,直至今天。

东北林区杂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区第几代人,未来一同故地重游吧

东北集市上的冻鱼,第二代人的童年可能冻梨都没有

林区第三代人,新的迁徙者:这些人大部分出生周期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也就是常说的80后、90后。赶上了计划生育,赶上了林区最风光的年代,赶上了封山育林的政策落地。随着林区从采林转变为养林护林,就业机会变少,很多人从林区迁徙出来,上学、打工,重新分布到全国各地。

三代林区人的印记

为了造福子孙,为了绿水青山,相信未来美丽的林区仍然会养护为主,开发为辅,而开发的方向也很可能是旅游和绿色养殖。而与林区有过交集的几代人,身上还有很多印记,能重温记忆的,最有可能是夏天去旅游和故地重游。

东北林区杂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区第几代人,未来一同故地重游吧

小时候的冰灯比这个简单,但也很美

一年一年,林区第一代人越来越少;一年一年,林区第二代人越来越老;一年一年,林区第三代人乡音渐改,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林区人都有深深的林区印记烙印在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