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義工書記”潘柱升:”帶領“上訪村”變小康村

6月的嶺南,清風怡人。

沿廣東省佛山市季華路一路向西,一座嶺南水鄉很快便進入視野。河水繞村,阡陌交通,屋舍儼然,村委會門口“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的牌匾,在陽光下分外醒目。這裡就是廣東佛山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

今年5月初,紫南村8000多平方米的文體藝術中心正式對外開放。村民在家門口就可參加健身、書畫、曲藝等培訓,內設的“嶺南家訓館”“紫南村史館”等也將陸續開館。

奮楫十載,從大亂到大治再到振興發展,紫南村,從曾經的“後進村”“上訪村”變為“中國十佳小康村”“全國文明村鎮”。如今的紫南人過上了“幼有託、老有養、病有醫、居則安、住則美”的幸福生活。“有錢有樓不如有紫南戶口!”村民們自豪地說。

這場蝶變的背後,離不開被村民親切稱為“義工書記”的紫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潘柱升。

佛山“義工書記”潘柱升:”帶領“上訪村”變小康村

資料圖片

轉身:商界能人被黨性召喚,還鄉接手“爛攤子”

10年前的紫南村規劃混亂,髒、亂、差,是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在當地,甚至有著“有女莫嫁紫南村”一說。

上世紀90年代,紫南村開辦過集體企業陶瓷廠,集體經濟曾有過大發展。然而,集體經濟發展了,村民的分紅卻少之又少。1992年到2004年的10餘年間,村民年人均分紅不到150元,多年全鎮倒數第一。當時,該村黨組織渙散,村幹部拉幫結派。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因經濟問題被查處,接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將村集體企業賤賣。物業租金收不上來,村務、財務不透明,上訪量激增,失望的村民曾跑到村委會“掀桌子”並感嘆:“紫南的未來在哪裡?”

而彼時1000多公里外的貴州,潘柱升的事業正如日中天。

1962年出生的潘柱升,是土生土長的紫南人,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他入伍3年,後轉業進入一國營傢俱廠工作,之後辭職下海。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靈活的頭腦,潘柱升抓住機遇,在貴州創辦了該省最大的傢俱賣場,同時從事農產品市場開發。事業的成功,讓潘柱升成為了當時貴州省唯一的一名外省籍人大代表。

第三次到訪,領導的開場白就讓潘柱升愣住了。“老潘,你有二十幾年黨齡,但在家鄉需要你、組織需要你時,你沒有拿出自己的黨性呀。”

聽到“黨性”二字,潘柱升不禁回想起自己的過去:“如果組織沒有給我當兵的機會,不給我進入國營傢俱廠的機會,如果不是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沒有黨的好政策,我還有今天的成就嗎?”

幾周後,潘柱升決定回到家鄉大幹一場。

立信:兌現“四不”承諾,領路須先自身正

現實遠比夢想骨感。

“他有那麼多錢還回來幹什麼?難道看中了紫南的兩三千畝地?”“做生意還行,當書記未必行!”……剛回到家鄉,村民的一些猜疑讓潘柱升“有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轉念一想也理解,近年來村民過得不好,心有怨氣,而自己離鄉多年,連村委會大門朝哪開都不知道。

面對當時的情況,潘柱升沒有急著拿方案,而是用三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走訪,“瞭解清楚,回來幹什麼、怎麼幹”。

在之後的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上,他就如何改變紫南村面貌、如何讓鄉親們得到更多的實惠等提出想法。隨後,他個人出資帶著黨員和村民代表到他在貴州的企業及當地先進村參觀,“讓鄉親們多一些瞭解,慢慢建立信任”。

就這樣,潘柱升的理念逐步得到認可。換屆選舉如期進行,他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半年後他又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村民潘根輝對選舉當晚的情形記憶猶新:“2007年11月26日晚,潘書記當場立下‘四不’規矩,即不在村裡租一寸土地、不在村裡辦一家企業、不拿一分錢工資、不在村委會安排一個親戚。話音剛落,現場掌聲雷動,我回到家心情激動,一夜沒睡著,感覺這次選對了。”

矛盾千千萬,自己帶好頭,班子是關鍵。上任伊始,潘柱升點了“三把火”。一是創辦月報《紫南報》,公佈村裡最新決策,並徵集意見。二是新班子輪流值班,不分週末,落實首問負責制,遇到問題不準迴避、推諉。三是加大村務、財務公開力度,村民們可以隨時監督核查村集體賬本。

硬作風、硬舉措,村黨組織和黨員在群眾中的威信逐步立起來。

答卷:群眾有了獲得感,不忘初心再出發

“提出‘四不’承諾是為了取得群眾的信任,也接受群眾的監督。接下來,只有把‘蛋糕’做大,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才能讓大家心悅誠服跟著你幹。”潘柱升說。

面對紫南村落後的情況,他從產業、鄉村規劃入手。

起初,一些村民心裡沒底,紫南地理位置並不優越,能做什麼?潘柱升帶著班子調研後認為,以陶瓷生產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要主動適應國家發展新戰略、新政策,轉變發展方式。

近10年,紫南村關停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汙染的低端落後企業,並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如今,紫南商貿城、佛山最大水暖器材城、易運物流基地、禪城海鮮廣場等專業市場一年比一年繁榮,帶動餐飲、酒店業蓬勃發展,紫南經濟再次騰飛。

與此同時,紫南對標城市做鄉村規劃,將生活區、種養區、辦公區、工廠區、商業區等以河隔開,互不干擾;設立全市第一個村級市政管理處;建成禪城區第一個村級免費立體停車場,實行人車分流;修建25座自動化標準公廁;逐步清理河涌,綠化村道,修環村公路,建起16個休閒公園,新增綠化面積10萬多平方米……

10年前,紫南村民人均分紅846元。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過億,村民人均分紅首次超過萬元。

“分紅年年漲,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幹部正氣、務實,潘書記‘四不’承諾都做到了,被大家叫‘義工書記’。”退休教師珍姨發現,這些年民風也好轉了,心也齊了,“有了規矩,有了榜樣,大家心服口服。”

村民潘根輝說,自己最服的是“拆房”事件。幾年前,村裡出臺“宅屋改造不得超過四層”規定前一晚,一名村幹部房子搶著封頂,但層高超標。村民有意見,找潘柱升要說法。瞭解情況後,潘柱升很氣憤地對該幹部說:“你參與這條村規制定,你這樣做就是鑽空子,帶頭違規!要麼拆房,要麼走人!”該村幹部認識了錯誤,幾天後便將違建樓層拆掉了。此後,再也沒有村民違規。

良好的自然環境、營商環境和政治生態不僅吸引客商投資,也讓此前外出的村民都主動回鄉發展。回遷的村民劉瑞妹表示,“現在村裡一點不比城裡差,我打心眼兒裡佩服和信任潘書記,他是真正想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

作為“大老闆”,潘柱升有底氣做“義工書記”,這能複製嗎?紫南該由什麼人接班?不少人發出疑問。“可以複製!”56歲的潘柱升斬釘截鐵地回應:“對照‘四不’承諾,除了‘不拿一分錢工資’,其它都可以複製。作為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人,要用‘非權力影響力’凝心聚力,用良心、匠心為民辦實事。我正在通過傳、幫、帶培養這樣的接班人。”(本報通訊員 劉三琴 陳曦)


廉以立身 匠心為民

從不願意回鄉,到聽從黨性呼喚回鄉大幹一場,帶領村民艱苦奮鬥,把“上訪村”變成小康村,潘柱升身上折射出的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奮鬥精神,令人動容。

放棄優渥生活回鄉收拾“爛攤子”,這是不忘初心,深明大義。個人乘著改革的春風富起來後,還當飲水思源,尋回入黨初心,領著鄉親們一起走共同富裕的路。新時代,需要更多像潘柱升這樣的黨員站出來,勇當先鋒,挑起重擔,富己及人,帶領更多的群眾,把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千方百計讓群眾富起來好起來,這是牢記使命,蹈仁履義。既然幹了,就要幹出樣子,這是職責所在,更是使命所致。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基層組織的帶頭人需要時刻把群眾記掛在心頭,常思群眾冷暖,常解群眾憂思,有想法、有辦法,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履行自己的莊嚴承諾,厚植黨的群眾基礎。

作出“四不”承諾,這是清廉自持,避嫌守義。公其心,萬善出。“四不”承諾給自己套上的是“緊箍”,換來的卻是幹群和諧、上下一心。正因此,紫南村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激發起來了,一度渙散的民心重新凝聚,群眾的信心和鬥志也煥發出來了。這告訴我們,以廉立身,以廉立信,“領頭雁”才能飛得安穩、幹出成效。(黃興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