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報道丨南科大跑出“新深圳速度”,助力區域創新驅動

版次:A14

撰文:孫穎 攝影:王凱強

“深圳高等教育的核心定位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為深圳、廣東及國家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培養一流的拔尖創新人才;為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源頭創新、技術支撐,進而推動城市綜合實力的發展。”在1月份的深圳兩會上,深圳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為深圳如何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建言獻策,他精準的分析及務實的建議得到諸多人士的贊同。言末,他動情地說:“大學強則城市強,作為一流的城市,深圳一定可以孕育一流的大學。”

深圳、廣東乃至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呼喚一流的大學。6年前,南科大應運而生,其肩負著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揮先導和示範作用的使命,並致力於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

如果說從30多年前的“三天一層樓”到如今的“一天48件發明專利”,深圳正在創新驅動發展中上演“新深圳速度”,那麼南科大——這所以改革創新著稱的新興大學,與城市共發展,近年來在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科研製度和成果轉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大膽突破,走出的跨越式、內涵式發展之路,也從另一個側面深刻詮釋著“新深圳速度”。

《南方日報》報道丨南科大跑出“新深圳速度”,助力區域創新驅動

2月5日至7日,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峰會在南科大舉行,南科大校長陳十一主持主題論壇。

深圳要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奮力向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邁進。南科大跑出的“新深圳速度”,為深圳實現上述目標提供重要支撐,也為深圳、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腳踏實地鼓足幹勁,乘勝前行再創佳績。目前,南科大正積極細化、推進去年3月該校第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八大計劃”,為早日實現“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為更好地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而努力奮鬥。

打造人才高地:為城市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1月中旬,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公佈了2018年第一期全球自然指數,南科大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28位。近三年時間,南科大在上述按照總量排名的榜單上,從中國內地大學55位升至28位。其快速提升的綜合實力,與迅速聚集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密不可分。

目前,南科大已簽約引進教研序列教授300多人,包括院士20人(其中全職10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4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17人、“萬人計劃”6人、傑青15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74人。90%以上的教師擁有海外工作經驗,院士、千人計劃入選者佔比達40%,位居全國高校前列。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讓南科大連續兩年獲得深圳市“人才伯樂獎”第一名,並獲當年最高獎勵金。

重獎措施的背後,是深圳對高端人才的求賢若渴。從2010年開始,深圳推出“孔雀計劃”“促進人才優先發展81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投入不少於10億元培育和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以“高精尖缺”為導向的人才工作機制不斷創新,進一步構建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服務體系。

城市與大學“互動發展、相互促進”。深圳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為南科大這樣的新興大學快速發展注入“催化劑”,而南科大快速集聚一支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隊伍,也為深圳、廣東的創新驅動發展注入“強心劑”。

一所年輕大學,何以“引得鳳凰歸”?在南科大黨委書記郭雨蓉看來,沒有深圳優美的城市環境,開放、寬容的文化氛圍,以及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等支持,南科大不可能匯聚一批優秀人才,“大學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此外,還與南科大要辦一箇中國新時代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夢想密切相關,這樣的抱負,吸引了大批有家國情懷及夢想的優秀人才來到深圳,與南科大一起成長、創業。

大力引才的同時,也要“留才、用才、育才”。經過短短几年的發展,南科大建立了靈活創新、國際通行的人才制度、營造出一流的幹事創業環境,搭建了優秀的學術團隊、平臺,發展勢頭強勁,也讓人才們樹立在南科大幹事創業的信心。

南科大教研序列的教授實行終身制,教授6年為一個聘期,有兩次晉升機會,6年後如不能升為終身教授,在一年過渡期後,即需要離開。這種制度,有效地保持了南科大人才的活力和水準;南科大吸引海內外青年學者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實行PI制,PI即獨立課題組負責人,每位教研序列的教授都有獨立的實驗室、啟動經費,不必依附在資深教授的團隊,可以組建獨立課題組,獨立申請項目和經費。

南科大尊重人才、愛惜人才,創造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讓人才在這裡快速成長、綻放光芒。2月9日,第十四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人員名單出爐,南科大13位青年學者入選,入選人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1位,辦學6年來入選總人數同樣位居全國前列。2017年11月28日,南科大副校長湯濤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深圳本土產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此前,南科大教授劉青松、副教授劉心元入選了教育部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建議人選。而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示的第三批“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入選名單中,南科大生物系教授郭紅衛和化學系副教授李闖入選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文社科中心教授李鳳亮入選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大力育才、創新引才,南科大人才發展勢頭強勁。1月6日,2018年南科大國際交叉學科論壇開幕,220餘名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深圳,進行學術交流並深度瞭解南科大。舉辦這樣的國際高端論壇,也是南科大引進高水平人才的創新舉措。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達博士表示:“在南科大,我感受到了深圳的熱情和包容。最讓我振奮的是看到環境學院的科研工作既具備解決全球問題的寬廣視野,又著眼微觀、推動實際技術進步。”

“南科大既是吸引人才的‘梧桐樹’,也是人才的‘蓄水池’,我們希望為城市的發展助力。”郭雨蓉說,通過產學研合作等多種途徑,南科大的教授們正在全方位服務城市的創新發展,並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們只有300多名教授,按照規劃,南科大教授團隊未來將達到800人到1000人,屆時人才對城市的貢獻效應會更大。”

做強學科建設: 致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籌辦之初,南科大隻有45名學生,如今,在校生已突破4000人。變的是規模,不變的則是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回答“錢學森之問”的初心。辦學以來,南科大瞄準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主動發力,在自主招生、通識培養、科研課題實踐等多方面率先開展探索,走出一條獨特的國際化、個性化、精英化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在這裡,招生不唯分數論,採取“631”綜合評價錄取選拔模式,即高考成績佔60%,學校組織的能力測試成績佔30%(包括機試25%、面試5%),高中學業成績佔10%(綜合素質3%、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7%)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南科大率先推行的這一錄取模式,後來被多所大學採納吸收。

在這裡,最初兩年學生不分專業,以通識教育和基礎教育為主。大三以後,學生再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該模式在美國高校非常普遍,並被證明在學生培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在這裡,實行書院制和導師制,學生被分在六大書院,為其配備學術導師和生活導師,方便學生和老師的交流、溝通。

在這裡,採用雙語教學,本科生進校後不久就可以進入實驗室跟著老師做課題、項目,還有很多機會與諾獎得主、中外院士等“大咖”面對面深入交流……

一系列創新育人措施,培養出大量優秀學生。南科大學子收穫包括美國大學物理競賽金獎、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設計大賽金獎等在內的多個國際學科競賽大獎,發表的學術論文多次被國際一流期刊收錄。在2017屆畢業生中,超過50%赴國內外知名高校,如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深造,選擇就業的學生超過90%在深以及廣東其他地區工作,超過40%被華為、中興、騰訊等高新技術企業錄用。高水平的人才培養質量引發連鎖效應,近些年,南科大招生分數“水漲船高”,本科生生源質量逐年提升。

南科大目前設置14個院系,開設22個專業,其中七個學科進入廣東省高校新增重點建設學科。2017年,南科大獲研究生推免資格,18%的畢業生成功推免深造。

南科大黨委副書記李鳳亮表示,南科大培養人才的目標從未改變——以“寬口徑、厚基礎、重素質、強能力”為方向,以“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綜合素養、創新能力”為特色,未來學校將總結和夯實已有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經驗,繼續在“創知、創新、創業”上下功夫,形成應對未來世界發展的核心能力,為區域、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兩位參加南科大國際交叉學科論壇的青年學者,與南科大環境學院院長鄭春苗、數學系主任夏志宏交流。

搭建一流科創平臺:引領區域和城市發展

今年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南科大教授胡清參與的“流域水環境重金屬汙染風險防控理論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些極具創新性的國際前沿技術,既從側面展示了南科大的科研實力,也有力體現了南科大積極開展產學研,服務區域與國家創新發展的決心與擔當。

陳十一表示,南科大肩負著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做出源頭科技創新的重大使命,“南科大創建研究型大學,就是要為國家創造更多高質量科研成果,就是要為社會輸送更多具備科學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

一系列科研創新舉措在南科大啟動。其在中國高校率先將“允許教授每週有一天到校外從事科研轉化工作”這一內容寫入學校章程,同時還明確教職工可獲得以職務發明成果及技術作價入股企業進行轉化收益的70%……這些利好政策,讓教授們在科技創新領域嶄露頭角,僅兩年多時間,南科大教授就成立了近40家企業,服務區域與國家產業發展。如南科大生物系“80後”副教授賀建奎創辦企業,帶領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目前全球準確率最高且唯一用於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大大降低了基因測序的成本。

創新的科研體制機制不斷釋放著高層次人才的活力,這讓南科大在科研方面表現搶眼:近兩年,南科大教授團隊在申請國家級科研項目方面,受資助率居全國高校前列。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資助項目批准通告,南科大獲資助項目共91項,項目平均資助率達到38.24%,高於全國平均數17.15個百分點;在2017年裡,南科大獲批各類科研項目共253項,獲批經費達6億元,同比增長62%,教研序列教授人均科研經費200萬元。

深圳在2018年要持續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上實現新突破。有觀點認為,深圳雖創新實力卓越,但要實現上述目標,仍要補基礎和源頭創新不足的短板,而大學是重要支撐。

郭雨蓉稱,南科大的系科和學科專業設置緊跟學科發展前沿,以及深圳、廣東乃至國家產業發展需求,此外還搭建各種高端平臺,紮實開展基礎研究,服務區域與國家創新發展,“基礎研究有突破,源頭創新才有源頭活水。”

與諾貝爾獎得主格拉布斯教授共建格拉布斯研究院,開展生物醫藥技術、新材料化學和新能源技術的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化;與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共同籌建研究中心……南科大根據區域與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大力開展源頭創新,希望在服務區域與國家創新發展中貢獻更多力量。在新一輪發展中,南科大布局實施“科學研究攻堅計劃”,瞄準重大基礎及應用項目,堅持源頭創新,積極打造科研高地。

提升核心競爭力:實施新一輪跨越發展

2018年開始,南科大將以《思想文化建設五年行動綱要》為抓手,啟動實施思想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大學文化品味,打造有靈魂的大學。南科大對自己這樣介紹:“借鑑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模式,以理、工、醫為主,兼具特色人文社會學科,在本科、碩士、博士層次辦學,在一系列新的學科方向上開展研究,使學校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思想庫和新知識、新技術的源泉。”

駛入發展快車道的南科大,如何加速前行,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2017年3月25日,南科大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提出將分三個階段實現“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同年10月,南科大成立國際諮詢顧問委員會,邀約世界一流大學校長擔任顧問,為南科大全面發展及國際化進程注入智慧力量。

為了實現在2049年建國一百週年之際,成為紮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南科大計劃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優化、科學研究攻堅、優秀人才強校、大學文化培育、全球影響力提升、創業精神培育、保障能力提升在內的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八大計劃”。目前各院系、部門制定詳細的發展規劃,並加快實施。

過去六年,南科大從創建到發展,學科、學位快速高水準齊備。在此基礎上,南科大總結經驗與不足,目前正對標國家“雙一流”的新要求,積極謀劃、啟動新一輪發展,繼續加快發展速度、注重發展質量與內涵,全力為深圳市、廣東省乃至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自己更多、更大的貢獻。

《南方日報》報道丨南科大跑出“新深圳速度”,助力區域創新驅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