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澆地的變遷

農村澆地的變遷

對於農民而言,種地的事沒有哪一件是輕鬆的,而最麻煩的就是澆地。

在90年代的時候。家裡還沒有水泵,澆地就需要說好話,湊別人的水泵。最麻煩的就是下水泵和拔水泵。下水泵和拔水泵需要三個人站在青磚石砌成的井沿上,一個人拉繩子,一個人下電線,一個人下水管,每一個人都要用全力配合,稍一不留神水泵就有可能掉到井裡去。那幾分鐘都是屏住呼吸,等聽到水進入水泵“咕嚕咕嚕”的聲音,再下放一會,水的深度就差不多了,最後用一個橫棍架在井臺上,把繩子和電線綁在棍上,再用一根繩子綁在水帶和棍子上,防止水帶在開水時下滑,而繫繩子是一個技術活,不能太緊,緊了出水量少,系的鬆了,繩子又起不了作用。那時的高壓線也是裸露的,需要把架子車的車架架在井旁的電線杆上,然後用竹竿把電線掛到高壓線上,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活,那時候水泵的出水量小,需要澆十三四個小時。爸爸媽媽那時早上吃一頓飯,中午簡單對付一點,直到晚上八九點才能拖著一身泥濘和疲憊,回家吃口熱飯。

農村澆地的變遷

後來家裡買了一個水泵,下水泵也半機械化用絞井架,只需要兩個人了,一個人手搖井架,另一個人下電線和水管,雖然相比前些年要方便很多,但是也要早早的起床,去佔領井臺,五六點天麻麻亮的時候,爸爸就叫醒迷迷糊糊的我,抱水管,跑腿送東西,那時農村還經常的停電,就在井旁安一個電燈泡,這樣就可以隨時的知道停電或者是來電,因為有時候一停就是大半天,很是耽誤時間。新式的水泵的出水量也大很多了。只需十一二個小時就可以澆完了。在春季澆小麥還好一點,最害怕的就是三伏天澆玉米,在玉米地裡面穿梭,玉米葉子,把胳膊拿的一道一道的紅印,有次媽媽在地裡差點中暑了。

現在就好很多了,村裡的地裡打了好幾口新井,並且架設了大功率的水泵,直接在電房插卡通電,井井通電惠民政策,通過實現農田灌溉智能化,提升機井灌溉效率,更大大減輕農民的負擔,國家對農村,農業也是很關注的,如果能提高初級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就更好了。

農村澆地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