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大“雲餐廳”讓學生“想在哪裡吃飯就在哪裡吃飯”

上師大“雲餐廳”讓學生“想在哪裡吃飯就在哪裡吃飯”

“雲餐廳”既是食堂的實體店,又是一個智能點餐平臺。

大學校園裡,有多少學生每天到食堂吃飯?又有多少學生因為吃了不潔外賣而身體不適?不久前,上海師範大學奉賢校區的校園裡多了好幾個像智能快遞攬收機一樣的機器,想吃什麼,下課前就可以點單、下單,下課後在遍佈校園的“雲餐廳”,自己取餐、用餐。

上海師範大學奉賢校區地處遠郊,老師們以往經常因為堵車來不及吃早飯而餓著肚子上課,影響了身體健康;學生食堂就餐高峰排隊時間長,一些學生不願到擁擠的食堂就餐;招生改革後學校生源更加多元,食堂口味不能完全滿足需求;外賣火爆,食品衛生和外賣車校園橫衝直撞帶來的安全隱患令人擔憂;落實教師激勵計劃,教師需要課後藉助餐廳等公共場所增進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如今,這所學校化被動為主動,破解師生多樣化需求和餐飲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以“互聯網+餐飲”作為抓手,精心打造出了一家“雲餐廳”。“雲餐廳”既是食堂的實體店,又是一個智能點餐平臺,擁有遍佈校園的取餐櫃。

當教師們遇到堵車來不及吃早餐的時候,教工通過手機平臺預定點餐,熱騰騰的早飯送到教學樓雲餐廳專櫃,教師取餐後可以到專門的教師休息室用餐,不用再花時間去食堂;當學生不想去擁擠的食堂排隊,又想吃到心儀的校內外美食,手機一點,分佈在校園、宿舍生活區的9個取餐點的28臺冷熱餐櫃是他們的首選,而且實現了早餐、午餐、晚餐餐期全覆蓋;如果學生想找老師邊吃邊聊,或複習功課,或自己製作美食,雲餐廳線下實體體驗店也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餐廳改革甚至還可以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學習。據悉,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正在推進教師激勵計劃,改革要求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溝通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應該是食堂。但傳統食堂環境嘈雜,不適合師生交流。為此,學校對餐廳進行環境改造,打造時尚舒適的新空間,在三餐服務功能基礎上進一步賦予其學習、交流、休閒、活動的校園文化育人新功能。

“雲餐廳”實體店採用互聯網中央廚房,在保證口感的同時,通過半成品水浴加熱的方式,達到高峰時段快速出餐。它從上午到晚上全時段開放,既是就餐的區域,也是同學讀書交友、休閒的場所。實體店開辦至今已舉辦過十餘場文化講座等活動。共享廚房成為學生交流實踐、烹製家鄉味的新平臺,預定火爆。

取餐櫃涉及到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傳統高校食堂從未遇見過的。比如,餐食送進取餐櫃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取餐怎麼辦?為此,上海市奉賢區食藥監部門專門建立嚴格廢餐制度,實行超過90分鐘就報廢的嚴格機制,過時不能開櫃,餐食報廢;嚴格執行消殺保潔制度,每餐進行消殺與保潔;嚴格實行安全溫度控制制度,冷餐餐櫃的溫度要達到4攝氏度以下0攝氏度以上,加熱餐櫃溫度達到65-70攝氏度;嚴格餐盒食品材料制度,採用5號PP塑料材質。

注: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